【公元前293年,秦国派白起攻打韩国,大胜。
秦国送信给楚国,说楚国被批判秦国,要带着诸侯讨伐楚国,希望他们耗子尾汁。
楚顷襄王想跟秦国讲和,屈原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说楚怀王去跟秦国讲和了,结果客死他国了,您心里面没点数吗?
楚顷襄王一听,你在教我做事?
于是屈原第三次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
这一次,屈原直接被流放到了南方荒僻的地区。
这一次流放的时间长达十六年。
这十六年间,屈原也产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进攻楚国,楚国继续割让土地。
上庸,汉北都归了秦国。
第二年,白起又来进攻楚国,邪、邓、西陵等地都被取走。
公元前278年,白起直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与贵族们一同逃难去了。
而屈原也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汨罗江投水自尽。
这一年,屈原六十二岁。
屈原虽死,但影响深远。
不同于前两位忠臣,屈原在文学领域方面的成就也是有三四层楼那么高的。
他的许多文学着作都流传了下来。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华夏诗歌进入到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而且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更是为古代诗歌的创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将《诗经》当中的《国风》与《楚辞》当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并且,楚辞的出现,也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而屈原的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史书当中,也通过或他的作品映射了出来。
他那深厚的爱国热情,令无数的后人敬仰。】
视频的最后,更是节选出了屈原作品当中的爱国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天幕下的人看罢,无不被屈原那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所折服。
而弹幕上对于屈原的情感显然更深。
【屈原投江,淹没的是楚国忠臣不甘的绝唱,沉淀的是华夏人民不屈的傲骨。】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屈原的才能,放在任何其他的国家,都能被奉为座上宾,但是屈原偏偏选择誓死效忠楚国,他的爱国精神名留青史,值得我们无数人学习。】
【可惜了,后来的楚国根本不是屈原带得动的。】
【屈原虽死,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纪念屈原。】
古人们看了,纷纷都感觉到憧憬,没想到到了后世那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屈原还能被无数人祭奠,那香火岂不是享之不尽了?
一时间,一些本就心存正直的人,都准备今后好好表现,青史留名不说,还能被铭记千代万代。
而一些谏官,也准备第二天上朝直接罗列帝王十大罪状,怒喷朝廷上的酒囊饭袋们。
【十大忠臣,第四位:卧龙-诸葛亮。
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竭尽全力,撑起了蜀汉大业。
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是刘备的理想,也是诸葛亮的理想。
为剿灭汉贼,他发动了北伐。
七年时间,五次北伐。
刘备临死前甚至对诸葛亮说,刘禅要是不行,你可以自己干。
诸葛亮却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为了蜀汉的社稷,诸葛亮呕心沥血,积劳成疾。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天意助曹不助刘。
诸葛亮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然而,诸葛亮虽死,但是他还留下了《出师表》,供后主刘禅用来参考。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叮嘱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最重要的是,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推荐了蒋琬、费祎、董允等一众人才。
刘禅遵守着相父的教导,亲贤远佞,按出师表来选拔人才,为蜀汉延续了三十多年的寿命。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历代忠臣和智者的楷模人物,是无数后人学习的榜样。】
刘备看着天幕上诸葛亮的忠诚,即便是看了数次,但依旧是热泪盈眶。
若是没有孔明,自己或许也能有所成就,但是绝对无法成就如此大业的。
为了他的蜀汉,真是苦了孔明了。
刘备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好好对待孔明。
弹幕上更是充满了对于诸葛亮的佩服。
【从成都高洛阳,高铁只需要四个小时,而丞相却走了一辈子。】
【出师一表真名世,天下谁堪伯仲间。】
【半生韶华付社稷,一枕清梦压星河。】
【权臣不篡权,已经击败了99.9%的同行。】
【每次到武侯祠,我都要去拜上一拜。】
【已经过了上千年,大家还是希望丞相能赢。】
【谁能赢,都比司马老贼赢了好,就算江东杰瑞,算了,江东杰瑞还真不配赢。】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隐忍薄发,篡权谋国】
就连天幕下的曹操都忍不住感叹。
司马懿啊司马懿,*你*的。
【十大忠臣,第四位:大唐明镜-魏征。】
天幕下的李世民也是点头赞许。
果然,这老登上了天幕了。
现在的魏征已经让自己很烦了,他倒是要看看,这老登今后还会说什么话来顶撞自己。
【魏徵,字玄成,出生于580年的巨鹿郡下曲阳县。
魏徵是个穷苦的少年,虽然家里面穷困潦倒,但是有着大志向。
早年出家当过道士,爱好读书,涉猎广泛。
眼看着天下大乱,魏徵也乐意研究一些纵横学说。
公元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手底下当官。
九月,元宝藏起兵相应瓦岗寨的首领李密。
而写给李密的奏疏,就都是魏徵写的。
李密发现魏徵有点东西,于是就召魏徵为文学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