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个半月的时间,386旅在旅长和吕华的精心统筹与卓越指挥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无疑是全面换装40式装备的主力团数量显着增加。
数量从原先的三个激增至七个,极大地提升了386旅的整体作战能力。
至于主力团的武器装备,也根据实际战场需求进行了细致的优化调整。
得益于火箭筒的批量生产,以及20mm防空炮和120mm大口径迫击炮的顺利列装,386旅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全面的升级。
在步兵班的配置上,虽然总人数未变,依旧是12人,但其内部结构却经过了一番精心的调整。
现在,每个步兵班依然由3个步枪小组和1个轻机枪小组,以及1个掷弹筒小组组成。
步枪小组各3人,轻机枪小组2人,掷弹筒小组1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掷弹筒小组已经被单兵火箭筒小组所取代。
这一改动不仅提升了步兵班的火力打击能力,还使其能够应对更多样化的战场环境。
不过,这种替换在每个连队中并未全面进行,仅替换了三分之一的小组。
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当前火箭筒的产能尚不能完全满足大规模换装的需求;
二是为了保持战场上掷弹筒与火箭筒的协同使用。
毕竟,火箭筒的直射和掷弹筒的抛物线射击在战场上各有优势,协同使用能够发挥更大的战术效果。
装备6支40半,3支40冲,1挺轻机枪,以及1具掷弹筒或2具火箭筒。
没错,就是2具,毕竟火箭筒这玩意,虽然也能战场装填,但比较麻烦,所以每名火箭筒手直接配备了2具。
步兵排方面,考虑到实际作战需求和后勤补给的平衡。
除了最基本的3个步兵班外,把原本的2个迫击炮小组替换成了重机枪班,再加上正副排长和通讯兵,全排共52人。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迫击炮弹的火药消耗量太大,弹药的火药消耗量反而只有炮弹的四十分之一。
一门迫击炮配备的120发两个基数的弹药,若转换为子弹,足以生产出近5000发。
调整后,能极大地提升了步兵排的持续作战能力,并降低后勤补给压力。
另一方面则因为一个排已经配备了四具掷弹筒和两门火箭筒,以及两架重机枪和三挺轻机枪。
这样的火力配置足以对仅装备两挺轻机枪和两具掷弹筒的鬼子小队形成有效压制,甚至吊打。
再配备迫击炮那完全是大炮打蚊子,有点大材小用了。
装备30支40半,9支40冲,3挺轻机枪,2架重机枪,以及3具掷弹筒或6具火箭筒。
步兵连方面,在维持整体战斗力与火力均衡的前提下,同样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人员和火力配备规划。
基本组成的3个步兵排不变,每个排52人,3个排共计156人。
这些步兵排构成了步兵连的核心战斗力量,担负着前线作战的主要任务。
火力配备上,步兵连进一步加强了火力打击能力。
把原本的2个迫击炮班、1个重机枪班,调整为1个迫击炮排、1个重机枪班,及1个防空班。
迫击炮排装备了六门60mm迫击炮,共计配备了720发60mm杀伤榴弹。
再加上由正副连长、指导员,侦察兵,通讯兵、医疗人员等共计20余人组成的连部,全连共计240人。
装备135支40半,27支40冲,9挺轻机枪,8架重机枪。
6门60mm迫击炮,3门20mm防空炮,以及9具掷弹筒或18具火箭筒。
在这里需要提一嘴,防空炮其实也可以平射的,只不过很危险就是了。
步兵营方面,除了三个基本的步兵连外,将其余组成部分调整为1个重迫击炮排,1个防空排,以及1个工兵辎重排。
其中,重迫击炮排装备了6门威力强大的120mm口径重迫击炮,显着提升了营级单位的重火力杀伤能力。
再加上被精简后的二十余人的营部,全营共计850人。
装备465支40半,90支40冲,30挺轻机枪,24架重机枪。
18门60mm迫击炮,6门120mm迫击炮,18门20mm防空炮,以及30具掷弹筒或60具火箭筒。
步兵团方面,在充分考虑了战略与战术需求,以及实际作战环境后,对人员和火力配备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规划。
整个步兵团以高效、灵活和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为目标,确保在各种战场条件下均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能。
除了基础的三个步兵营外,步兵团还增设了一个近300人编制的机炮营,以及一个约150人组成的团指挥所。
机炮营下辖三个步兵炮连和一个防空连,装备了27门防空炮和18门75mm榴弹炮,显着提升了团级单位的远程打击和对空防御能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全团共配备了1700支40半自动步枪、350支40冲锋枪、100挺轻机枪和80架重机枪。
54门60mm迫击炮,18门120mm迫击炮,18门75mm榴弹炮,81门20mm防空炮,以及90具掷弹筒或120具火箭筒。
重新调整后的主力团,看似重火力削减了近三分之一,但实际上整体火力输出的强度和纵深都得到了显着提升。
特别是防空能力的史诗级加强,使得步兵团在白天和正面作战中具备了对抗甚至压制敌方主力联队的实力。
相较于鬼子联队仅装备的72挺轻机枪、72具投弹筒、36挺重机枪和8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我方步兵团的火力配置无疑更为强大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