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鼓风,使得原料在窑体中像烧开的水一样来回飘动,呈现沸腾状态。燃料在这种悬空状态下燃烧,加热了空气,不但达到充分混合的目的,而且空气的流通还大大提高了窑内的燃烧效率,窑体内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从而加快了原材料的反应。
就这样,原材料在火中熊熊燃烧。当石灰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时,剩下的物质就变成了水泥。然后,利用这些高温空气对原料进行烘干。
等到停止加入燃料,窑体冷却之后,烘干的水泥从侧面的出料口放出,接着就可以继续反复生产了。这种窑的结构不复杂,容易建造,投资少且建造速度快。
石灰石在附近的山上就能找到,粘土在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就连木炭用柴也可以烧制出来。
两个木匠把建好的木模送了过来,还带有周传香做好的豆腐。这些木模是可拆卸的,可以反复用来制作砖泥。
村民们拉回来的粘土,都堆放在砖窑附近。粘土先被捶打成粉末,然后加水搅拌,村民们一边搅拌粘土和水的混合物,一边不辞辛劳地反复踩踏,让粘土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更加有粘性,将其变成稠泥。 在踩踏的过程中,村民们还不时地观察砖泥的状态,确保达到最佳的制作效果。
村民们把稠泥装进一个个木模里做成砖泥,整齐地堆放在一旁阴干,就等着砖窑建成后放进去烧制。
工地上那简易的灶台已经搭建完毕,可以投入使用。村长的老婆带着两个儿媳妇在工地上负责做饭。买了很多猪肉,还有其他的菜,以及周传香制作的豆腐。
村民们闻到随风飘来的阵阵肉香,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干活也更起劲了,都希望能早点干完活,吃上美味的饭菜。
午饭准备了两荤两素,还有一个豆腐羹。村民们吃得喜笑颜开,对这顿午饭非常满意,觉得干活更有劲儿了。
刘正轩找来刘为宗和村长一起商量事情。“村长,明天要抽调十人去县城拆除买的木楼,您再去找二十个村民,不分男女,代替抽走的十人。”
村长一边吃着饭,一边点头答应:“放心吧,正轩,我一定把人找齐。”
午饭后,村长刘为民立刻出发去招人了。其他村民们稍作休息后,就继续分组干活。刘正轩把工地上的事情安排妥当,和他爹交代了几句便回到了村里的家中。
刘正轩先到村口去找刘方孝,没找到他,于是就回家喊来管家勇富。“晚点,你去找刘方孝,明天包他的牛车,让他明早来我家。”
刘勇富笑着回答:“少爷,小的遵命。”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刘正轩又跑去寻找绣娘们,张会兰正在井井有条地管理着她们。纺纱速度快的五个人专门负责纺纱,其余五个人负责织布。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绣娘们的技艺愈发娴熟,速度也提高不少。织出来的布也有了一定数量,就等着染色晾晒成为成品了。各项事务在张会兰的精心管理下,秩序井然,安排得当,流程顺畅,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着。
刘正轩面带微笑对张会兰说:“娘,这段时间您辛苦了。”
张会兰笑着回应:“正轩,不辛苦。你做了这么多事,那才是真辛苦。”
“娘,这些都没什么。”刘正轩笑着回答道,“砖窑和水泥窑都快建好了,我想去找二叔和三叔,让他们帮忙打理。”
张会兰说道:“如今家里产业增多,喊他们来帮忙确实不错,也能给他们家增加些收入。”
刘正轩笑着说:“娘,那我现在去爷家。”
刘正轩来到刘方亮家时,刘家人都在。他直截了当地对刘方亮说道:“爷,我家建造的砖窑和水泥窑即将投入生产,我爹让我来找二叔、三叔,想请他们去帮忙打理。”
刘正轩家这段时间动静颇大,村里的人都知晓。他的两个婶子私下还曾埋怨,说找外人干活却不找自家人。如今听说要找二叔三叔去打理窑厂,心里那是乐开了花。
刘方亮说道:“你们家如今事情繁多,我们家人也不少,需要帮忙尽管开口,我这老头子也能出份力。”
刘正轩笑着解释:“爷,前些日子没找二叔三叔,是因为之前的活太累,等这些事情都捋顺了,只是让他们去帮忙管理村民,不用干重活。”接着又说:“我爹说了,请二叔三叔帮忙,每人每月三十两银子。”
“三十两银子一个月,是不是太多啦?”刘正轩的奶奶黄氏忍不住说道。
刘正轩赶忙笑着回应:“奶奶,不多不多,这是应当的。以后也会请您和爷爷帮忙,同样一月三十两银子。”
刘正轩的二叔刘为祖、三叔刘为先听了,兴奋不已。两人商量了一番,决定立刻一同先去工地瞧瞧。两个婶子也是满心欢喜,想着日后能跟着老大家发财。
刘正轩叫上几个弟弟妹妹去他家玩耍,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跟着他走了。
晚饭时,刘为宗说道:“正轩,明天下午,砖窑就能建好开始烧砖了,水泥窑也差不多竣工。”又接着说:“下午,你二叔三叔去看过,说你要请他们帮忙。”
刘正轩笑着说:“爹,砖窑就让三叔去管理,水泥窑就让二叔管。等他们上手了,县城酒楼开业,您和娘就去打理酒楼。”
“那家里的几个作坊呢?”张会兰问道。
刘正轩笑着回答:“娘,可以让爷和奶过来帮忙,每月每人也给三十两银子。他们照看一下就行,有事让管家和绣娘们去处置。”
晚饭后,刘正轩继续给大家讲故事,今晚是《西厢记》的最后六集。
讲完后孩子们得知张生和崔莺莺有个圆满结局,都格外高兴。刘正轩收起手稿,大家便各自休息了。
第二天,刘正轩早早起床,洗漱吃饭后,告知张会兰中午不回家吃饭,然后喊上王三贵出门了。
刘方孝早早拉着牛车在约定地点等候,十个村民也都拿着工具,满怀期待。刘正轩安排他们分别坐上马车和牛车,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向着朝阳县城进发。
到了朝阳县城自家的酒楼,刘正轩挑了些酒楼里的桌椅板凳装上马车,运往新买的宅子,想着日后镖局能用得上。大家这才知晓刘家在县城买了座四进的大宅子。
回到酒楼,剩下的桌椅和其他物件,如果村民想要就暂且留着,说好晚上回村时一并拉走。刘方孝也要了一些,装上牛车先回村了,刘正轩嘱咐他晚上再来接人。
村民们开始拆楼,从三楼率先拆起。刘正轩不停地叮嘱大家务必要注意安全。
周围的住户听到动静纷纷跑出来察看,路过的行人也指指点点。
“这么好的酒楼都要拆了,实在太可惜了!”
“这是哪家的公子,太败家啦。”
刘正轩站在街边指挥拆楼,对这些议论丝毫不以为意。
中午,刘正轩让村民们停工,收拾一番去洗手,说要请大家吃饭。很多人从未在酒楼吃过饭,听了兴奋极了。锁好酒楼门,刘正轩带着大家去了一家酒楼,要了个包间,十二个人挤在一桌,点了一桌家常菜。大家吃得特别开心,由于下午还要干活,刘正轩没让喝酒,用茶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