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而后西凉人马进驻洛阳,董卓收整周边军队共得大军二十余万,一时间权倾朝野,无人可比。
然而,当那浩浩荡荡的数万大军踏入洛阳城之后,凉州军很快便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他们并没有充足且稳定的经济来源。特别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反董卓联盟的正式建立,各地向洛阳上缴的赋税竟然被生生地切断了。
这无疑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洛阳财政状况愈发雪上加霜,陷入极度匮乏的困境之中。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董卓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寻找解决军费问题的办法。最终,他选择了一些令人发指的手段,比如盗墓和肆意劫掠。自此,董卓开始纵容手下的凉州兵四处横行霸道,无法无天。
这些凉州兵犹如一群饿狼般,展开了一场名为";搜牢";的恐怖行动。他们凶神恶煞地闯入那些贵族富豪的府邸之中,毫不留情地将府中的财物以及美丽动人的女子洗劫一空。一时间,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一片恐慌与混乱之中。
紧接着,董卓更是变本加厉,逼迫何皇后走上绝路。而在安葬何皇后之时,贪婪成性的董卓军甚至连文陵也不放过。他们悍然开启了这座陵墓,将里面无数珍贵稀有的宝物统统搜刮得一干二净。
不仅如此,董卓本人也是个荒淫无道之徒。他公然奸污公主,肆意欺凌侮辱宫中的宫女们,其行为简直人神共愤。对于朝中的文武百官,董卓同样毫不手软,随意滥用酷刑,致使每个人都生活在朝不保夕、提心吊胆的恐惧氛围之下。
曾经有一次,董卓军路过阳城。彼时,当地百姓正聚集在一起举行社祭活动。这群丧心病狂的士兵二话不说,直接将集中起来的男人们残忍杀害。随后,他们把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车上,车内则塞满了从民间抢掠而来的女子。最后,董卓军得意洋洋地唱着歌、呼喊着凯旋而归,留下一地的惨状和百姓们无尽的悲痛。
当然,董卓集团可不只是会“明抢”,他们还学会了用“货币手段”进行劫掠。他们毁五铢钱,改为铸小钱,并将洛阳、长安的铜人、钟虚等铜铁器用来铸造钱币。
通过大肆地“滥发货币”这种卑劣手段,董卓成功地从无辜的民间搜刮掠夺了数量惊人的各类物资。然而,这一恶行所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百姓们手中原本就为数不多的钱财变得一文不值,整个市场的物价犹如脱缰野马般疯狂飙升。
在这个混乱不堪的阶段里,董卓军展现出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在于凉州军长久以来养成的残暴风气以及董卓对其军队毫无节制的纵容。
董卓手下的核心力量基本都是来自凉州地区的士兵,其中不乏湟中义从军以及秦胡兵等凶悍之徒。仅从那些士兵们凯旋时满载着一颗颗狰狞可怖的人头、一个个惊恐万分的女子,却依旧能肆无忌惮地高声歌唱欢呼而归的场景来看,这些凉州军士的行为习惯已经残暴到近乎于“变态”的程度。
更糟糕的是,董卓对于自己麾下这支凉州军的放纵态度,使得这群凶残的士兵愈发有恃无恐,彻底地“放飞自我”,将人性中的恶发挥得淋漓尽致。
毕竟,凉州军士乃是董卓赖以维持统治地位的重要根基,也就是他所谓的“基本盘”。而为了牢牢笼络住这批人的心,董卓一直以来采取的惯用伎俩便是毫不吝啬地将钱粮财物统统散发给他们。
不仅如此,当董卓率领大军进驻洛阳之后,为了拉拢当地的士族阶层以巩固自身权力,他竟然仍旧让众多士人们出任一些位高权重的关键职务;相比之下,凉州军的将领们则大多只能屈居于裨将、校尉之类相对较低的职位。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差异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凉州军内部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对待平民百姓时越发凶狠残暴。
这日朝堂之上,董卓因为睡觉着凉,上朝之时打了一个喷嚏,没想到周边的大臣全部都被震慑的呆立原地,静若寒蝉!可见董卓之威,无以复加!
而身为大司徒的王允也是将此情景尽收眼底!心中起了极具的愤怒与不甘!于是针对董卓的一场谋划,就此展开!
官宦世家出身的王允,出生于公元137年,来自山西祁县的一个官宦世家。想当年,他家可谓是“人杰地灵”,祖辈都是当官的,王允从小就被灌输了“当官是天职”的理念。
于是,他顺利地走上了“举孝廉”的道路,成为了东汉的侍御史。在当时的官场上,王允可以说是个“老实人”,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可惜,老实人往往在历史的舞台上难以大展拳脚,王允在斗争中与常侍张让对抗,最终不得不选择隐居,真是“隐者不显,显者不隐”的悲剧。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中平六年,王允在大将军何进的召唤下重出江湖。此时的王允,已是个“有故事”的男人。被辟为从事中郎后,他一路高升,最终当上了河南尹。
王允心中暗自得意,心想:“我终于可以施展我的抱负了!”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意外。就在他得意洋洋的时候,董卓却悄然崛起,拥立汉献帝登基。
王允看到自己的“权力梦”被打断,心中不免有些郁闷。于是,他决定采取“卧底”策略,开始策划刺杀董卓的阴谋。
汉朝每次朝会,众大臣都需要进大殿前脱鞋,以示尊重拜见陛下。这日朝堂之上,司徒王允秘密买通一群宦官,在群臣觐见朝会后,宦官逐一为各个大臣提鞋,其中被王允视为忠臣良将的大臣们,全部在宦官帮自己的提鞋时候通知,今晚司徒王允庆寿,还请府上赴会。
众大臣不敢声张,全部小心翼翼点头示意知道!
王允庆寿本是好事,为何如此低调行事?得到通知的大臣们不得而知,但是王允庆寿还是要去上一去的!
只是此时骁骑校尉曹操,在出殿外时也曾发现了宦官偷偷通知的行为,但是却是等了许久,也未曾等到有宦官给自己通知。曹操为此心里十分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