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萧逸尘与苏瑶的悉心经营下,愈发呈现出蓬勃向上之态。不过,他俩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民生细微之处,力求让福祉润泽每一位百姓。
一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将军府庭院,萧逸尘和苏瑶正用着早膳,萧逸尘放下碗筷,缓缓开口:“瑶儿,如今地方治理与创新都有了起色,但我留意到,偏远山区的孩童入学率依旧很低,教育资源的分配太不均衡,长此以往,人才难出,山区百姓也难脱贫困。”
苏瑶面露忧色,点头应道:“逸尘,我也想到这事儿了。咱们得想办法把师资、书本这些教育资源往山区送,只是山路崎岖,物资运输艰难,人员派遣也不易。”
萧逸尘沉思片刻,说:“不妨招募一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士子,许以优厚条件,鼓励他们去山区支教。朝廷再拨专款,购置毛驴、马车这类简易运输工具,定期给山区输送书籍文具。”
苏瑶眼睛一亮:“这法子可行!我还能联系一些民间商会,看能不能筹集些善款,多给支教士子些补贴,也能修缮几间像样的学堂。”
说干就干,萧逸尘朝堂上颁令招募支教士子,消息一出,不少热血青年踊跃报名。一位年轻书生激昂说道:“萧大人、苏姑娘为国家殚精竭虑,我等也愿为山区孩童送去知识之光,让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
苏瑶则周旋于各大商会之间,她柔声道:“各位掌柜,教育兴则国家兴,山区孩童若能受教育,日后必成可用之才,还望各位慷慨解囊,这份善举功德无量。”商会众人被她打动,纷纷出资。
与此同时,萧逸尘也没忽视民生的其他方面。他巡查市井时,发现不少穷人染病却无钱医治,便对苏瑶说:“瑶儿,京城医疗资源虽多,可穷人难以企及,咱们得在城中多设几处平价医馆,专为穷苦百姓看病。”
苏瑶深表赞同:“好,我来牵头操办。可以召集一些学徒,我亲自教导医术,再让有经验的大夫轮流坐诊,药材就从咱们的药材商那平价采购。”
平价医馆开张那日,百姓们奔走相告。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拉着苏瑶的手哭诉:“苏姑娘,您真是活菩萨呀,以往生病只能硬扛,这下有医馆能瞧病,还不贵,太谢谢啦!”
然而,新举措推行中也碰上了麻烦。有些支教士子的家人担心孩子去山区吃苦,极力阻拦;平价医馆也被一些唯利是图的郎中恶意抹黑,说里面的大夫医术不精。
萧逸尘听闻,亲自上门劝解那些士子家人:“各位长辈,孩子们去支教,是为国家积福,更是磨砺自身。朝廷定会护他们周全,待归来时,必成大器,荣耀家门。”
苏瑶也站出来澄清平价医馆之事:“各位乡亲,我苏瑶以医术立世,这医馆的大夫皆是我精挑细选,药材也都货真价实,切莫轻信谣言。”
在他俩的努力下,风波渐息。随着时间推移,山区的孩童们朗朗读书声渐起,知识的火种在山间点燃;平价医馆也门庭若市,拯救了许多穷苦病人的性命。
几年过后,曾经贫瘠的山区有了新气象,不少孩子走出大山,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城中的穷苦百姓也因能及时就医,身体康健,更有力气劳作谋生。
萧逸尘和苏瑶携手漫步在京城街头,看着百姓安乐、孩童欢闹的场景,满心欢喜。
“逸尘,瞧这景象,咱们一切的辛苦都值了,百姓日子越来越好咯。”苏瑶笑意盈盈。
萧逸尘揽过她的肩:“是啊,瑶儿,只要百姓能享福,咱们就得接着干,往后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要让这福泽绵延不绝。”
他俩在这繁华世间,持续书写传奇,为万民谋福,让国家的前路铺满希望与光明,直至岁月悠悠,故事永不落幕,只待后人传颂他们的伟大功绩与不朽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