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天地,食五谷杂粮,有的时候会因为一些原因而生病,以前的人们会寻找中医问诊,中医之道,是符合天地之道的。
我们的中医是贴合于天地之道的,观察天地的运行,分析人体的规律,我们可以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
听说过一个词叫“弃医从文”,这是为何呢?
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动荡,民众心灵蒙尘,需要救“心”,鲁迅这才决然弃医从文。
救“心”,指的是拯救民众的精神和思想,我们的民族需要觉醒的灵魂。
其实,不论是从医,还是从文,他都是在救人,救国,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行医。
医是符合天地之道而行的,以文字为良药,治愈民族的精神创伤;以思想为灯塔,指引国家的前进方向。
中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学习中医的知识与理论,在养生方面也大有裨益。
我们养生需要多学习理论概念,这些概念所涉及的方面颇广,有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体质、情志等,学而时习之,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除了理论与实践,我们还需要结合第三个方面——常识部分,这一部分则需要我们寻找志同道合的挚友,一起养生,一起修行,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分享。
良师益友,好的学习是不用拘泥于形式的。
走在操场亦可学,穿过树荫亦可开课。
古时候的圣人孔子是如何教书育人的?
那时的环境比较质朴简单,学生拜师当行“束修之礼”,一把芹菜,一块干肉,便是拜师礼了。
跟着老师开始学习,学生活常识,为人素养,学习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东西。
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呢?
这是学费吗?
“束修”,其实就是约束自己,体现自己的上进心。
“束修”一方面有作为见面礼的含义,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它代表着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以及愿意跟随老师学习的诚意。
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类似于学费的功能,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学费概念。
更有一种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精神意义在其中。
学生行“束修之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尊师重道之风。
在古代,孔子注重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教授学生生活常识、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自然也要有学生的“德”。
当然,今天的商业化有一定的原因,也有一定的需求性,我们应当理性看待,主动做我们自己的好学生。
孔子删简《春秋》,还析《周易》,功在千秋,他的“教化”“德”“仁”,我们要好好学习。
这些都是健康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是我们精神扎根并茁壮成长的丰沃土壤。
要做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要注意上古先贤给我们留下来的叮嘱和启示。
什么是健康?
一个人不生病就是健康吗?
思想也要健康!
而思想的健康又会反作用于身体,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养生的应然之举。
有一门学科叫《中华养生学》,听说学习的孩子都突破修为了(惊呆表情)。
而学习嘛,自然要有一个方向,是求专好呢,还是应该广博?
在学习中,求“专”可成专业之才,于特定领域深入钻研能掌握精湛技能。
但仅求“专”易视野狭窄。
求“广博”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与适应力。
然而只求广博可能难精。
所以应先“专”后“博”,先在一领域深入,有所成就后再拓宽知识面,最后援道以达更高认知境界。
当我们在专业和广博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和感悟,就能够逐渐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一种更高的认知水平。
先好好养生,养成一个好习惯,然后扩展一堆好风向,最后踏上宽阔的大道,这就是鸿毛如何变成泰山的神秘方法。
知道了这么多养生的法则,知道如何保持健康,那么健康的四大基石是什么?
当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呼吁,人们知道了要:膳食平衡、心理平衡、有氧运动,以及戒烟限酒。
我们可以稍稍调整一下,将“戒烟限酒”改为“合理作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这并非说戒烟限酒就不重要了,而是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合理作息对于保持健康的作用日益凸显,这样去分析会更加完善。
同时,戒烟限酒依然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合理作息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与膳食平衡、心理平衡、有氧运动共同构成健康的四大基石。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的生活节律常常被打乱,变得毫无规律可言。
过度夜生活、过度娱乐等不良生活习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使得身体和精神长期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合理作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膳食平衡、心理平衡、有氧运动与合理作息,分别对应着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与起居养生这四种养生大类。
总结在一起,就是“吃喝玩乐”,还有“休息”。
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会吃、会喝、会玩、会乐的,当然,也要会休息。
这里面就有养生之道,包含着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把握。
要休息好,才能玩好,这才能有一个好胃口,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健康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需权衡各方要素。
唯有在相互协调之中,方能使身体之府风调雨顺、天朗气清。
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必然是各方面都达至平衡之人,也必然深谙如何在生活里协调各方。
这里面蕴含着诸多学问,接下来,我们将逐步、详细地阐述各个方面的健康之法。
养生在于积水成渊,每日积累养生之道,融汇修行于己身,积水成渊,蛟龙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