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1963年4月26日
北京 钓鱼台
深夜,一片静谧,湖面平静无波,小径暗香浮动。
会客室里半弧状摆放的沙发上,只坐着中办杨副主任和调查部孔部长、凌祥云三人,他们低声交谈着,正在等什么人。
凌祥云汇报道:“我们从西贡站与高棉组之间的交通站截获了9封密写信件,内容极大可能与湘江计划的行动方案有关。昨天,我们部里派遣的破译专家、密码专家和痕检专家由于鼎同志带队已经到达金边,开始破译工作,但破译难度较大。”
孔部长答:“我已经看到袁耕同志的报告了。”
“本月23号,也就是大前天,我们的人在香港启德机场堵截了西贡站站长,也是湘江计划的直接负责人廖时亮,向他递交了我的亲笔信,内容是我方已洞悉湘江计划的阴谋,警告他不得轻举妄动。这个家伙很滑头,没有明确答应我们的要求,但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是要震慑敌人,扰乱他们的部署。”
孔部长颔首:“这是招妙手,对敌人的心理是沉重打击,他们会百般猜测我们对计划掌握的程度和信息来源,对他们继续实施既定计划会有影响,还可能会造成敌人内部的混乱。但具体执行计划的是高棉组,最关键的还是能否将高棉组一网打尽,这样才能彻底粉碎敌人的罪恶计划。”
凌祥云继续汇报说:“沈岳这个家伙很精,他是湘江计划的总指挥,但他到了香港后,并没有住在香港,而是住在中二组澳门特一组的驻地。我们已经掌握了他及随从的确切住址。如果金边那边破译不顺利,无法拿到敌人的具体行动方案,在代表团出发之前,只要安全领导小组一声令下,我们的行动小组就准备在澳门搞他一家伙,最好把他抓捕回大陆。这样,所谓湘江计划就无秘可保,敌人的阴谋将彻底破产。”
“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也不愿采取极端措施,但中央的指示是使用一切手段确保代表团的安全。”杨副主任说着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电报纸,“凌祥云同志,你看看这个。”
凌祥云接过来认真看着。
这是中国驻柬国大使馆陈大使发给外交部的绝密电报,内容是报告柬国王在接到我方敌情通报后,基于安全考虑,建议我推迟代表团访问。在电报抬头空白处,有几行飘逸的毛笔字批示,这字体凌祥云非常熟悉。
“派王平大使先去柬国,利用他过去的老关系做工作,以保证代表团访问安全。”
凌祥云还没来得及说些什么,会客室的门开了,秘书请进来一位中等身材,步履矫健的中年人。凌祥云认得他,正是建国后中国首批“将军大使”之一,前任驻柬国大使王平。
王平与杨副主任握过手,看到孔部长和凌祥云二人有些惊讶:“怎么是你们二位?我还以为是外交部紧急找我呢。”
孔部长一边与王平握手,一边解释道:“是领导同志亲自下令安排专机去河南接的你。”
凌祥云有些不解:“王大使,您怎么在河南?”
“我常年驻外,对国内的情况都生疏了。从柬国卸任回国后,就让我去河南南阳当地委书记。这不,那边的情况还没完全熟悉,又被紧急召回北京了。”说罢,王平爽朗地笑了。
杨副主任有些抱歉地说:“王平同志,把你从机场直接接到这里,连家都没回,是因为事情紧急。您先看看领导的指示。”说着递上那张电报。“看过后,请凌祥云同志详细地把事情讲给您。”
看完电报,听完凌祥云的详尽讲述,王平的脸色严峻起来。
杨副主任说道:“领导同志交待我,先听听王大使的意见。”
王平在1949年11月由兵团政治部主任调到刚组建的外交部,出任中国首任驻罗马尼亚大使,以后又历任驻挪威和柬国大使,外交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是从58年至62年任职柬国期间与柬国王室及政府关系十分密切,曾被柬国王授予“友好合作十字勋章。”
王平略一思索侃侃而谈:“柬国王对安全的担心,除了这次我方通报的敌特活动外,还有历史背景和个人心理因素。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出于反共和控制东南亚的战略目的,搞了个《马尼拉条约》,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柬虽然国家小,却奉行‘独立、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因此,美国把国王视为障碍,十分仇视。在我任职期间,美国就曾策划了三次暗杀行动。一次是59年8月,在赠送的礼物中隐藏了爆炸物,结果王室典礼官被炸死,国王安然无恙;一次是59年9月,企图在国王去一所学校剪彩途中进行伏击;最近一次是61年秋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了一场军事政变,被国王及时发现而没有得逞。另外,前不久,老国民族团结政府外交大臣费宁·奔舍那遇刺身亡,这些对他心理都有影响。”
杨副主任点点头:“事关重大,主席指示八个字:按期访问,限期破案。领导同志专门做了两点具体指示:一、王平同志以外交部顾问、代表团随行人员身份先期到金边,指导我使馆与柬方接洽安全保卫工作;二、公安部一局凌祥云同志随王平同志到昆明向我代表团通报情况和拟采取的措施。”
说着,杨副主任站起身来,“代表团一行已经结束对印尼的访问,今天回到昆明,休息几天后,将于4月30日从昆明前往金边。时间紧迫,敌情严重,请王平同志和凌祥云同志明天一早即启程前往昆明,专机已经在南苑机场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