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张同善医者仁心,他无法对天元药会这种看似救人,实则藏着商业算计的行为表示赞同。
在张同善看来,医道的纯粹不应被利益所玷污。
毕竟,一码归一码。
天元药会研发出,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症病情的药剂。
这在医学成果上,确实不可忽视。
这药剂,也促使更多医者投身于血症治疗领域的探索。
相应的,也会让新的理论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
在客观上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从这方面讲,天元药会的贡献值得肯定。
况且,诸如臭蛋母亲这般血症,根本无法根治。
只能不停吃药,以期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
然而,天元药会在药剂设计中,故意留下缺陷。
以达到增加患者用药频率、谋取更多商业利益的目的。
这一行为,的的确确是,严重违背了医道伦理和医师的初心。
张同善清楚地知道,医道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
每一位医者,都应将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天元药会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将患者的痛苦当作敛财的工具。
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
还要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陷入了经济与身体的双重困境。
所幸,现在药剂成分反推和分析已经完成。
药材的成本,约为售价的千分之二十五左右。
不过,炼制过程的成本很高。
这其中,光是寻找合适的干燥橡木就极为不易。
需挑选出最干燥、质地最优良的橡木。
这些橡木被带回后,还要经过特殊的晾晒和处理,才能用于点火。
更重要的是,寻常人难以炼制,需要制药宗师技艺再加上特殊的炼制手法和技巧。
在特制的紫铜丹炉前,张同善神情专注。
那紫铜丹炉,历经多道传统工艺锻造。
表面的纹理,在光照的映照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
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
它本身便带有一种温和的能量,与药材的属性相得益彰。
如同中药炮制中,对器具的精心挑选,能辅助激发药材的药力。
点火时,张同善小心翼翼地将处理好的橡木放入炉底。
然后用燧石轻轻敲击,溅出的火星点燃了橡木。
橡木燃烧时,火焰稳定且热度均匀,便于精准控制火候。
契合中医对火候“武火急煎、文火慢熬”的讲究。
先是以武火猛攻,火焰迅速包裹丹炉,热浪扑面而来。
张同善能感受到,那股炽热的力量。
药材中的多余水分快速蒸发,水汽升腾而起,在丹炉上方形成一片朦胧的水雾。
同时,药材的初始药性被激发。
其内部的有效成分初步释放,一股淡淡的药香开始弥漫在空气中。
待丹炉内水汽蒸腾完毕,便转为文火慢炖。
张同善调整着炉门的开合,让火焰变得柔和而稳定。
此时,丹炉内的药材在适宜的温度下慢慢交融、反应。
炼制过程中,张同善口中念念有词。
这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与天地沟通。
紧接着,张同善按照特定的节奏,以灵力为丝线,引导药材间的能量流转。
苍老但有力的双手,快速舞动!
时而顺时针搅拌,时而逆时针旋转,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
当遇到一味具有木属性的药材时,张同善便引导水属性的灵力注入。
只见张同善双目微闭,双手在胸前结印。
一股柔和的蓝色灵力,从张同善掌心缓缓溢出,融入药材之中。
遵循水生木的规律,加速药材药性的转化与提升。
那原本略显黯淡的药材,在灵力的滋养下,渐渐散发出温润的光泽。
每隔一个时辰,张同善便会停下手中动作。
张同善轻轻打开丹炉,热气瞬间涌出。
他拿起一支由百年老竹制成的滴管。
这个滴管质地温润,表面的竹纹细腻而清晰。
随即,张同善精准地滴入一滴,由山间清泉与本地常见药草熬制的灵液。
清泉,是张同善在一处幽静的山谷中寻得。
那里的泉水清澈见底,富含矿物质。
恰似中药中的水谷精微,能滋养药材的药性。
药草萃取液,则是张同善精心挑选本地常见药草。
按照独特的配方熬制而成,蕴含独特的生机,为药剂注入活力。
在灵力的催化下,灵液均匀融入药剂,进一步平衡其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丹炉内逐渐散发出奇异的光芒。
那光芒柔和而温暖,如同黎明前的曙光。
药剂的香气也愈发浓郁,醇厚的药香弥漫在整个房间。
张同善知道,这是药剂即将成型的征兆。
但张同善并未放松警惕,眼睛紧紧盯着丹炉内的变化。
然后,他仔细观察着药剂的色泽,从最初的浑浊逐渐变得清澈透亮。
嗅着气味,分辨着其中细微的变化。
进一步,感受着灵力波动,如同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根据这些变化,张同善不断微调火候与搅拌节奏。
终于,丹炉内传来一声轻微的嗡鸣。
那声音清脆而悦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赞歌。
药剂成功炼制完成,张同善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