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帝此次出征打残打废托因的信心十分坚定。这个信心是托因给的,因为托因的全部大军居然就驻扎在了大宇的“家门口”。
托因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离开乌兰古木这穷困的犄角旮旯,将都城定在了昭莫多。此次进犯大宇朝,托因率部众一路南下,二十多天后到了集宁路(现在的乌兰布统)安营扎寨。
托因选择集宁路做大本营其实也是考虑得比较周到的。集宁路距离大宇的京城不过600余里,时机合适先头部队几天就可以攻进大宇的京城。此地距离北靖王府的辽阳郡1200余里,还可派出一部伏击北靖王的援军。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最适合蒙古骑兵作战;后背就是七老图山,真有万一还可退守。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形都是对己方最有利。
按常态分析,托因的战略战术都没有大问题。他所率号称三十万大军,真正人马只有二十万,骑兵占到八万。
这八万人不说以一敌二,至少可以以二敌三,也就是说要达到兵力相当,大宇至少要出动十二万骑兵。据托因得到的情报,大宇的京卫军加上辽东的北靖王郡的骑兵也不过十二万,但不可能全部出动,要留一部分看家。建武帝还可以动用西宁府两万骑兵,只是需要从两千里以外的西宁郡王驻地威虏卫(今甘肃金塔县附近)长途奔袭,届时只要途中拦截,以逸待劳。
如果大宇朝出动火枪兵,托因心中更是有底了。
经过上次的战场实地观摩,统一蒙古草原后,托因按照大宇火枪军的模式,花重金购买到了规格统一、最先进的火枪,又严格按照大宇的火枪兵战术训练。仅那训练用的子弹就几乎让托因把从蒙古王公大臣家搜刮来的金子全造光了。几年下来,一万火枪兵排队形、站位、射击、前进、旁撤、后退……简直无可挑剔。托因坚信他们蒙古火枪兵如今毫不逊色大宇的兵。
七七八八算下来,托因认为此次必定一雪前耻。
若是深入蒙古腹地攻打对方,建武帝还真不敢说毕其功于一役。莫说大宇兵不适合深入大漠作战,单是千里出击几十万人的粮草辎重就能把大宇朝拖垮。汉人士兵真的没办法在断粮时在草原上抓几只沙鼠也能对付一顿。现在在家门口作战,军费开支大大减少,也方便后援部队及时赶来。
建武帝此次亲征确实从京城只带出了十二万人马,其中骑兵也只有五万,另有大炮一千门。早在他离京之前便传旨北靖王先率八万人马、其中四万骑兵做为东路军;西宁王则带五万人马、其中两万骑兵做为西路军,也是提前从威虏卫出发。
总计十一万骑兵,比托因预计的还要少;总兵力也才二十五万。并非建武帝轻敌,而是建武帝次坚信子母炮的威力。
待十二万大军开到集宁路后,在距离蒙古大营二十里开外安营。等待东西两路军。
集宁路对于托因来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水宝地,对于建武帝而言更是占了天时地利,在“家门口”作战,优势很明显。但开局却十分不利。
两天后,急驰而来的辽东军在距离主战场三十里处被等在此地的蒙古兵拦截。
蒙古骑兵连年征战未停,作战经验自是多年未有大战事的辽东骑兵无法相比的,再加之鞑子骑兵单兵体力和耐力的加持,战场的局势可想而知。八万北靖兵对阵三万蒙古骑兵,北靖王身先士卒冲入鞑子阵内,双方展开激战。
面对骑兵,步兵就只有一个任务:能跑多远跑多远。直接厮杀的只有北靖王带来的四万骑兵,在兵强马壮的蒙古骑兵面前,哪怕多了一万人还是不够看。双方骑兵激战一个时辰后北靖军败势已显。北靖王急令众将士不顾一切杀出去与建武帝会合。
建武帝得报,也忙令这边的骑兵出动一万人去接应。双方汇合后,在丢掉了五千余将士的性命后,北靖王所部终于摆脱了蒙古骑兵赶到京军大营。但北靖王却已重伤昏迷。
建武帝急令陈院使救治北靖王,又让众军医为受伤将士包扎治疗。陈院使先让主治创伤的御医给北靖王处理箭伤。
北靖王所中两箭均为蛇骨箭。要说这蛇骨箭可是蒙古人的独门秘器。蒙古在历史上以其强大的骑兵和精良的武器装备着称,蛇骨箭作为蒙古骑兵的重要装备之一,不仅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蒙古帝国的扩张。蛇骨箭的箭头较大且宽,整体偏重,通常用于较近距离的射击,以增强射击的威力?,普通人必是一箭毙命。
好在北靖王身体底子好,且甲胄也非常人可比,这才堪堪撑到回营。饶是如此,一拔出箭,宽大的伤口中鲜血跟着喷涌而出。陈院使眼疾手快,迅速将一瓶断血药倒入伤口处,迅速包扎了起来。
在给北靖王号完脉后,陈院使对建武帝道:“陛下,北靖王除了箭伤,还有几处刀伤。虽然多处受伤,却并未伤及心脉,只要今夜不会高热不退,好好将养几月,性命应无碍。”
建武帝听闻性命无碍方松了一口气,已决定北靖王过几天伤情稳定了就送他回京休养。只是北靖府兵的统领要另外人了,只能等北靖王醒来后再做商议。
放下心来的建武帝叫来了北靖府的副统领,详细询问战事。得知蒙古骑兵的骁勇善战后,心里也是一惊。他虽然已经很重视鞑子的战力了,也未曾想到居然相差这样悬殊。如何打?建武帝心中已有了成算。当即召众将商议,防备托因来日趁势出战。
果不其然,托因在得到了战场实况的报告后,得知己方获胜且北靖王身中数箭不死也难活,大喜。立即召集众臣商议趁热打铁,安排第二日出战再给建武帝一次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