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抗议:“我也很照顾弟弟的好不好?”
苏洵当然知道他们兄弟两个肯定是相互照顾的,但他还是笑着问了一句:“真的吗?”
苏辙闻言,也微笑着说道:“儿子省得。”
看着自己的父亲和弟弟笑开来,苏轼又是一阵跳脚。
最后还是苏洵安抚自己的大儿子:“好了好了,不闹了,先接着看下去吧,天女还没讲完呢。”
苏轼觑了一眼,轻哼一声,抱臂看回天幕。
【说起来,苏轼其实是一个感情很充沛的人。
他悼念自己的妻子王弗,写下了这首带着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苏轼并没有时常把亡妻挂在嘴边,但绝不是已经忘却曾经的情深义重,他对妻子的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所以于梦中醒来的他,提笔写下的这首词,更显深情哀婉。
他也时常思念久久不能团聚的弟弟苏辙。从《和子由渑池怀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到《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以及《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心心念念的是不能相聚的亲人。提笔赋诗,下笔写情,他们是兄弟,也是知己。“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苏轼卷入“乌台诗案”时,苏辙便上书为他求情,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苏辙写到他情愿交还官职,做回平民,以换得哥哥一命。
现在也曾流传着一个小段子:苏辙的一生就只忙三件事:升官、求人、捞哥哥,甚至为了哥哥一路做到了宰相;而苏轼的日常则是弟弟救我。当然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也是对两个人的感情和实力的轻视,但这也从这样奇怪的一个点表现了他们两人的感情之深厚。】
“升官、求人、捞哥哥?”苏辙一字一顿,幽幽的声音响在了苏轼的耳旁。
苏轼推了一把凑过来的脸,面不改色、面无表情:“弟弟,这是在夸赞你呢!你以后会当宰相呢!好厉害啊!”
“哥哥,你这样说话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苏洵抚额,好了,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好是不用怀疑了,但这什么“小段子”也太……他绞尽脑汁地想,才想出一个形容词,太轻浮了?
就像天女自己说的,这对他们两个的感情和实力都是一种轻视和歪曲吧。
虽然自己不在苏轼的介绍中,但他相信小儿子做官为人,私心肯定有,但也有为国为民的道义。
苏洵看着现在依旧无忧无虑的两个少年人,说道:“也许其他人看着这几句的形容很有趣,但在我看来,还是少说一点为好。而且,难不成其他人的误解很好玩吗?”
苏轼绷不住脸了,嘿嘿一笑,看了看自己的父亲,又拍了拍苏辙的肩膀说道:“管他人作甚,我与弟弟之间的情谊,又岂是旁人能够明白的。”
苏辙也是点头,赞同自己兄长的话:“我们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甚笃,岂容他人说道?”
苏洵看着天幕上尚且还没有切换的诗词,看着两个人诗词中流淌的脉脉温情,声音和缓:“你们能这样想就很好。”
就像《宋史》强调的那样,“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互相相信对方,是兄弟、朋友、知己,旁人的话也无法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而此时的玉不识已经从闲话转回到了《水调歌头》上了。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这是他入世和出世的矛盾。
政治上的不得意,带来了他消极避世的想法,而他又对现实和理想充满了信心,又在诗词中带出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何似在人间”,苏轼终究不是谪仙人,他也只是凡人,他回到了人间。
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远在他乡、已经七年没见的弟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的祝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和局限,让心无限的贴近。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就是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这样看,苏轼的这句的“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但这不是重点。写明月的诗词很多,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是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但苏轼最后两句也毫不逊色,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是苏轼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中秋词的绝唱,历来都是推崇备至。“清露下,雪满襟”,整首词读来正是人月双及,摇曳多姿,情韵兼胜,境界壮美,没有人能够拒绝这首词。你能吗?反正我是不能的。】
李白喝了一口酒,哈哈一笑:“这首词写得好,这有什么不能承认的,天女不能拒绝,难道我就能拒绝了吗。”
杜甫也抬头望着天幕说道:“这位苏轼倒是和太白兄性情颇为相近。”
他看着苏轼开篇的问话和月下独舞,想起李白写过的诗,很是感慨。
“不过……”杜甫话锋一转,“若论起潇洒肆意,还是太白兄更胜一筹!”
在他心里,自然是太白兄首推第一。——嗯,是个合格的李白单推人了。
一旁的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明月年年皎洁明亮,照耀着形形色色的人,相似不相似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
李白畅快地笑着,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与友人们对酒当歌、吟诗作对的时光。他目光迷离,喃喃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他现在认识苏轼了,也为几百年之后有这样一位诗词一道上的后辈和同行者感到欣喜。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