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识笑意盈盈地说完,天幕上很快就变换了内容。
这个视频最先映入大家眼中的,是排列整齐的字块,上面墨痕点点,带着印刷术独有的齐整和秩序感,镜头慢慢划过,最后跳出行云流水般的“活字印刷术”五个字。
轻盈悠长的乐声响起,玉不识伴着画面的变化也继续着她的介绍。
【今天着重介绍的,就是活字印刷术。虽说它也有缺点,但它也是印刷史上一个伟大的技术革命。
活字印刷术,是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木刻字、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雕版印刷的一种印刷方法。它根据材料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这次主要简单介绍泥活字、木活字和铜活字。】
【大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这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天幕中的画面从泥活字的完完全全的第一步——滤砂石、沉沙开始。暗红色的沙水渐渐沉淀,在水缸底部形成泥浆。
【关于毕昇和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画面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风干、炼泥、划分粗泥胚、阴干,一个个字胚慢慢展现在天幕下众人的眼前。紧接着就是写反字、润字、刻字,这是一个长久且细致的过程。
天幕上的画面也进行到了最后——
煮字浆缝、制版、烤版,然后压版芯,匀墨,晾晒,装订……
【这里也介绍一下,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一张张雪白的纸上填满墨字,然后装订成册,看着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啊。
显然刘彻也很有这种感觉。
刘彻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两眼放光,只要是好的,他都想要,谁不想有个千古流芳的好名声呢?
他双眼紧紧盯着天幕上的画面,耳朵听着玉不识的声音,口中还吩咐道:“此乃神技,若朕之大汉能得此术,文化定当大兴。”
至于其他的,想来他的臣子们定然会让他满意。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大臣们,眼神中满是期待。
众大臣闻弦歌而知雅意,纷纷附和,其中一人更是直接站出说道:“陛下,这天幕所示活字印刷,虽精妙绝伦,但我朝工匠不知能否学得。”
刘彻笑道:“这有什么不能学的?速召国中能工巧匠前来观摩研习,务必将此术化为我大汉所用。”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
只要在印刷前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而且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种方法比雕版印刷更为灵活,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到了14世纪初,元朝王祯又创造了木活字排版转轮排字法,。
王祯是一位农学家,在元朝做过几任县官,他还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着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
他在宣州旌德任职时,曾请工匠刻木活字3万多个,于1298年即元成宗大德二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结果也很喜人——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也是有历史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当然,大家对他的印象更多还是转轮排字盘——
转轮排字盘是一个用轻质木材做成的大轮盘,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它主要的功能就是,工匠们可以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王祯便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
这便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当然,说句套话,这个转轮排字盘的出现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确实省力不少。”
赵祯看着天幕中出现的转轮排字盘,若有所思。
“不过既然这般合用,怎么前面天女又说后世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呢?”
“还有,元朝,又是后世的朝代吗?”
心中千百种念头辗转,脸上却是不露分毫。
一旁的臣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轻声说道:“陛下,许是这活字印刷和转轮排字盘虽妙,却仍有弊端尚未克服。”
既然依旧以雕版印刷为主,想来也是有着它的理由在的。
赵祯微微颔首,目光依然紧锁在天幕之上。“朕以为,此盘甚好,且先试试,看看有什么不足。”侍官听了连忙应下。
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天幕上,若是天幕没讲呢?就这样白白等着吗?不管什么东西也是自己试过才能知道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也只有知道了问题,才可以进行改正。
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当然,若是天幕没忘,也确实讲了,那先前的尝试也是增添了经验,并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在14世纪中期,我国又发明了铜活字印刷,现存江苏无锡严墓出土的《金刚经》残页,就是用铜活字印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