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这句话出自《范子计然》,相传是春秋时期范蠡所着。
《管子·国蓄》中也提到过:“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
孔子大家更是不陌生,在《论语·颜渊》中记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如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先前提到过的《齐民要术·自序》开篇更是直接指出: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要使民众安定守法,首先要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而提高生产技能则是富民的重要手段。
这些强调粮食重要性的句子在历史上也是层出不穷,其实也反应了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往往视粮食为天下之大命,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而在粮食中,“稻”的重要性也是不用多说。】
【说到这里,我们提一下《齐民要术》这本先前就提到过书——
作者贾思勰为北魏时人,是我国着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就是他把到南北朝以前的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全部搜集整合而成的一部专着。
这本书把北魏所在的地方即黄河流域一带的农副业生产方式、过程全部记载下来,还尽量把长江以南有关农业、副业的生产方式记载了下来。
里面的内容更是非常丰富,从粮食、蔬菜的种植到水果、树木的栽培,从家禽家畜的饲养到糖、酒的酿造等都写在书中,尤其对农业耕种的科学知识记载得尤为详细,为后世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并且许多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实用。】
中间插了对《齐民要术》的介绍,但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是满怀敬意和欣喜地看着这本农学巨着。
虽然里面的思想并不能十分让人毫无芥蒂,但其中记载的农业技术便已足够让人好感。更别说在后世,唐、宋以来出现的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代的《 农桑辑要》和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授时通考》都有受到它的影响。
历朝历代对《齐民要术》也是重视无比,撇去其中的那些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剩下的可都是好东西啊!更别说里面的那些“农本”思想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根据。
“先前还说天女怎么会放过《齐民要术》不介绍,这次就介绍上来。”
先前的打趣被记下,只是打趣的人换了一个。
“毕竟这本书确实很好,官方善本一般人还买不到呢!”说话人扬了扬眉,一脸得意。
自《齐民要术》推出后,引起历代官府的重视,到了 北宋时期,其中的官刊善本更是不易看到,一直有着“非朝廷人不可得”的说法。
说话人能够拿到,也是因为身处朝廷之中,也正是因为他立志为农学出力,才会对此这般重视。
【说了这么多,我们看回“占城稻”。
为什么这里要提占城稻呢?我们来看一个数据:宋朝初期,大约在太平兴国五年即980年,当时全国约有户、约达3210万人。但到了宋徽宗时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宋朝全国户数便达到了2088万多户,总人口约为1.2亿!而当时全世界人口才4亿多一点。
这是怎样的一个数据,我想不用我多说吧?
在这段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间里,不敢说全是这个现在介绍的“占城稻”的功劳,但至少它在其中是出了大力的。】
【——我们首先知道的一点,占城稻是北宋真宗时从占城、即今越南南方引入的旱稻良种。初传入时,在二、三月间播种,八月成熟,生长期为一百八十天左右。至南宋时,已培育出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甚至六十天等早熟的品种。在温度适宜的地区,如江淮一带,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是南宋中产以下人家的食粮。
那么在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关于它的引进,北宋成书的《湘山野录》中是这样记载的:“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大而粒多,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秋成日,宣近臣尝之,仍赐占稻及西天绿豆御诗。”
而《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则补充了后续情况: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令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
宋真宗时期,这个时候“澶渊之盟”已经签署,但朝野上下依旧有着反对的声音,赵恒也是觉得很烦,这都有结果还讨什么呢,不打仗不是很好吗?这么多年和辽的战争打下来,大家难道都不累吗?
结果这个时候赵恒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天幕上,也是眼前一亮。
这是天幕对他的肯定啊!这下他总可以松快几分了吧?前些日子的那些谏言他真的是听够了也看够了。
大臣们也是对视几眼,都有些惊讶。
他们先是对皇帝表示恭贺,能够被天幕点名,而且是好名声,自然是好事一件,毕竟这是在全国上下都畅通无阻的传播。
然后很快朝廷上下就暂且放下恭维一事,抓着天幕中的信息开始分析了起来。
“这占城稻是旱稻……后面会出现干旱?”说话的朝臣眉头紧皱,这天幕透透露出的信息很大啊!
“这占城稻是我朝推广的?那这干系不小啊,关系到后面江、淮、两浙地区的种植,确实应该先行准备起来!”
干旱可不是一件小事,这可是关系到许多人的生存问题。一旦粮食不够出现了饥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这样说来,应该立马组织人手去取稻种。”
这占城稻能够在“稍旱、即水田不登”的情况下种出来,更是缓解当时的粮食压力,没有道理就这样等到时间到了才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