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才让人更会说、也更敢说。朱元璋也正是如此,始于万历年间的党争,对于他来说,还是太过遥远,遥远到他尚且不知道自家朝代也出现了这些情况。
其实说起宋朝的党争,玉不识也想到了明末的情况,明朝末年,党派林立,党争不断,崇祯真的是想要救一救明朝,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她很快就把脑海中出现的内容撇到了一边,现在讲的是范仲淹,要是宋朝的相关内容,尚且还可以讲一讲,至于明朝的内容,到时候再说吧!
【那么因性情刚直、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的范仲淹外放为官时在做些呢?
正如他写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看着百姓,是做不到就此放弃的——于是他选择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仁宗景佑五年,原先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次年,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
这对于宋朝来说真的是突脸嘲讽,他们怎么忍得了?所以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玉不识简单介绍了宋夏战争的背景,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范仲淹身上。
【也是这段时间,西夏元昊大举侵略宋朝边境,宋朝出兵屡次失败。
公元1040年,即康定元年三月,受陕西安抚使韩琦的推荐,范仲淹知永兴军,途中转为陕西转运使。很快,朝廷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其中范仲淹负责鄜延路防务。第二年,又改知庆州。
在西北守边期间,范仲淹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以防守为主,并积极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他的这些举措对北宋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赵匡胤看到这里又是一阵恼火。
他不由得想到了已经被带下去、被严加看管在府中的赵光义身上——还真是没有带了个好头,怎么他的子孙后代尽是些这么没用的东西?!
既然知道了他们并不是自己的后代,他骂起来也是更加的肆无忌惮了。
自家的藩属也能让人独立出去,独立出去也就罢了,居然还打不过人家!
说出去可真是丢脸!
他自觉自己能征善战,就说怎么后代尽是些不成器的,原来根子不在他身上!
感受到陛下的情绪波动,被留下来的朝臣就更加小心了。
刚刚晋王的事一出,大家都有些被他吓到了,整个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赵匡胤便已经定下了自己的决定,加上这次天幕很长、还没结束,大家也不好就此停下观看直接商讨,毕竟天幕可不会等他们,而他们也需要了解完天幕对范仲淹这个仁宗一朝的名臣的介绍。
赵匡胤看着天女继续着对范仲淹的介绍,脸上也不由得缓和了几分。
虽然他觉得范仲淹只知防守、进攻也是太过小心,但像范仲淹这样文治出色、军事上也是有所建树,确实很不错。至少按照天女所说,范仲淹能够带来胜利,前面出兵居然会是失败的。
——他们宋朝的武功怎么就成了这样了?
还有更后面的岳飞、辛弃疾等人,在天女口中无一不好,结果都是不得志。怎么净是些惯会扯后腿的。
而这边玉不识一边讲着,一边放出了这一次宋夏战争和后面几次战争的资料,从仁宗到徽宗,宋夏两国可是打了五次。这里面的资料她一时半会儿可是讲不完,索性就放出来给大家自己看。
接下来的讲解重点,是“庆历新政”。
【在这次宋夏战争中,范仲淹的表现很是出色,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和百姓,一直到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前面我对范仲淹的评价中有提到“出将入相”,那么这一次“出将”有了,那么“入相”又是什么呢?
那时间就得拉回到庆历三年——
和谈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庆历三年,宋夏和谈就已经在进行中了,而仁宗也是迫不及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调回京城,出任枢密副使。七月,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固辞。八月,仁宗再度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这一次范仲淹接受了任命。
大概是范仲淹在军事上的成就刺激到了仁宗,毕竟范仲淹等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基本扭转西北前线战争局势,对于有着重文轻武倾向的宋朝那还是比较惊人的。
仁宗皇帝此次这般急切地调范仲淹回京城出任要职,大概就是期待着范仲淹等在朝廷也能有类似作为,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所以,仁宗焦急地等待着范仲淹等提出全面的政改主张。】
【我想,应该很多人知道了我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什么了,那就是“庆历新政”,一场由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政治改革运动。
可以说,此次改革,通过严格考核,确实使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淘汰,还有一批务实能吏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同时,官府行政效能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也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有所起色。
但有效果归有效果,新政的结局最终还是失败。】
说到“庆历新政”,玉不识也在屏幕上放出了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里面提到的十项改革方案,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也是列得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