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主少国疑之嫌。
那么现在在讲的张居正,会如何应对呢?
之前的霍光和诸葛亮,都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嗯,霍光还是比较出格的,但也算是尽心尽职。
大家虽然不说,但也知道张居正能被挑出来,自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只是他们也还是好奇他会如何做。毕竟天女可是说了,万历一朝,可是他的时代。这样“狂妄”的话都说出来了,怎么可能不让他们好奇?
以及,还有戚继光,这个人是有什么特别的吗?能被天女单独拎出来讲?抗倭名将?这个倭就是倭国吗?那个弹丸小地?
永乐帝眉毛微挑,对戚继光反而挺好奇的。
天女这说话顺序……后世对于戚继光的印象,就是抗倭名将吗?想来后世对于这个倭国当真不喜?
想到这里,喜欢打仗的永乐大帝也开始暗自琢磨了。
其实也不能算他们过于细究天女说的话,毕竟在他们看来,天女也是年纪不大、还是单纯好懂了一些,很多时候他们能从天女的语气中看出来不少东西。
而且他们既然能够有幸看到天幕,自然会想法子利用起来。
关于天女对倭国的不喜以及对戚继光的肯定,大家也是感受到了。
朱高煦更是有些不屑:“不过一小国尔,多次犯上,真应早早将其灭了才是!后世的……”
他后续想说些什么,但转念又想到以他的身份说这些话好像并不好。
太祖爷爷还在时,当时倭国犯我明朝,因为建朝初期国力衰弱,也只能暂且忍了。现在也不是当初的光景,他们自然是不怕的。
只是到了后世,怎么他们又抖起来了?
他们一边讨论着,一边看着天女的直播。
——“天女的这些还真是简单直白,不过内容精要,看着也是舒服。”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得。
永乐帝听到这里,也是开口说了一句,道:“诸位爱卿不妨也多学多看。”
还有以前直播中出现的表格等,后世的这些东西虽然不大,但确实实用,也值得推广,省的他们一天天的就知道说些没意思的废话。他们手没写疼,他还眼睛看累了呢!
待看到“隆庆新政”,也是更是明了,这大概是为后面张居正的改革试水了?
不过……明穆宗在位时间这么短的吗?
也难怪万历皇帝年少继位,这下子,权力大概就是落到了太后和内阁手中了?这个时候,还是高拱为首辅吧?张居正又会怎么做呢?先把人踢下去,然后自己上位、大展手脚?
就在众人猜测之际,天幕中的画面一变,日月轮转,来到了万历朝。
【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
张居正也觉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但他想要整顿朝纲、还大明、还百姓一个治世,首先就要解决那些阻碍他的人,高拱便是其中之一。
很快,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
八月,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同时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张居正要开始动手了!】
【1573年,即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
首先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看,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绩效”?
而考成法的实行,很是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其不仅显着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当然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天女说的简单,但天幕上给出的资料并不见得少。
不仅是明朝,其他朝代对于张居正的这次改革也很是瞩目。
——毕竟天女的看重也是显而易见的。
“底册?随事考成?”
“这从是考课中改进的吧?”
这一套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以往的考课,其内容主要就是调查官员的功过和业绩。而官员的升官降职、赏罚以及俸禄就与考课相关,同时也是整顿吏治和鼓励官员的有效方法。
从《周礼》到秦朝,乃至后世的王朝,都会对考课进行增添补充。在唐朝,考课制度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唐令》中第一编就是“考课令”。只是接下来的宋朝,机构冗杂,冗官冗员更是严重,加上当时的考课制度重资历轻政绩,导致考课比较形式化、空洞化。
但到了明朝就不同了。再加上张居正这手笔一出,不说立刻能够做到吏治清明,但显然也是对当时的政治有着很大的贡献和改进。
从内阁到六部和都察院,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递进,相互监督,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在此旁边,天幕还列举出了天女口中的“绩效”。
“目标导向结果吗?”
虽然这些介绍有些用词并不符合他们的用语习惯,但看着也是清楚易懂的。
不过有些事情虽然他们没有讨论,但也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
——天女这话,似乎说高拱就是张居正给弄下台的?还有李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这两人看起来也不能不重视啊!
等等,太监?太监专权?
他们想到了永乐一朝的郑和,这人是真的有实力在的。难不成后世也是有样学样?但真不是什么人都是三保太监。
不过这些暂且也还算是小事,天女不介绍,他们只能在这里猜。所以他们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放出来的、张居正的改革政治的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