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天女说的轻巧,但他们可不能就此应用,还是得依据各地实情,也只有考察过后,才能进行推广应用。
各位皇子现在也只是想想,多在父皇面前表现表现,也好搏一个好印象。
其他不说,哪怕给他们多几分优待,也是好的啊!
朱元璋是不怎么理会他们各自的小心思的。
都是儿子,后续如何,也还是看他们自己的本事。除了太子,他向来还是一碗水端平的多。
嗯,也就出了一个不省心的朱棣,现在也是颇受他关注。
不过……朱元璋眉心微皱,思考起张居正这个一条鞭法在现在推行的可能。
现在王朝初定也没多少年岁,土地清丈也完成了,沿袭的是唐代以来的两税制。那么现在就转变税赋制度,也不知道行不行。或者,再往后的这个“摊丁入亩”?
朱元璋看着水幕,恨不得玉不识现在就彻底把这些东西讲明白。
不过玉不识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讲课的“老师”,而是出于兴趣的浅显“科普”,所以她做的更多的,是给出“引子”,让这些很大程度上就是比她聪明的人自己去思考、去改变。
有时候,她给出的东西太多,说不定反而是一种束缚。所以介绍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就行。他们若是真的上心,就会自己依照当时的情况对“框架”进行填充。
而明朝初年吵吵嚷嚷的,但永乐年间也没有停歇——
议题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中心还是张居正的这几项改革内容。
从一开始的靖难之役,到后面南北边防的巩固、郑和多次下西洋,桩桩件件都是需要钱的。所以张居正这样能“搂钱”,不仅仅只是永乐帝眼热,在场的诸多人也是羡慕得紧。
“……这样确实是省事不少,对于下面人的监督,也更加彻底。不过……”
杨士奇看着大殿中央悬空的水幕,不管身处何处,每个人看过去都像是正处在它的正前方,看得可以说是清楚详尽,他是认同张居正的改革很不错,但其中也还是有点问题的。
不知道是不是天女没有讲,里面可以操作的空隙也并不少。
比如说,“不知道张居正有没有对其中赋役的总额进行规定——”“若都是征收银钱,那火耗呢?”“而且天女多次提到了张居正的改革也是有着各样的阻力,他真的能够完全地、彻底地推行下去吗?”“……”
大家能够站在朱棣面前,自然都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加上玉不识条理分明地介绍了“一条鞭法”的优缺点,大家跳出局外,看得可以说是比当时的张居正更加明白。
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不少。
但张居正并不是此间人,他们的问题再多,也是没有人回答。虽然他们也可以自行探讨,但对着改革的主持人的想法,他们也是好奇的。
那么——“要不发一个这什么弹幕问问?”
众人谈到这里,都看向了他们的陛下。
朱棣其实也是好奇的。
不过先前朱棣发现这弹幕是连接各个时空的,尤其是他身为帝王,获得的权限最为广泛,只要一想到曾经的“父皇”也在观看,他就按捺下想要尝试的冲动,选择只是向从前那样只是观看,并不发言。
反正在场这么多人,他也不是一定要自己发言。
那要不试试?
就在他们刚生出纠结的情绪,玉不识也已经讲到了后面的内容。
【至于关于“一条鞭法”的施行带来的积极作用,主要就是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
一方面,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的赋役负担,也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它也有着不足——“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
【除了这些,张居正的理财政策在为朝廷公室谋利之余,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
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至万历七年间各省积欠钱粮。
另外,张居正的其他观念也算先进——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
用些套话,就是——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当时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上并没有完美的改革,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是一点点试出来的,在此期间,也不能害怕犯错,只要及时改正就好。
所以对于张居正这些改革主张存在的问题,大家其实也还是很坦然的。
他们一边对其不断揪出不合理之处,一边也是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虽然时间紧,但有个粗纲,也大致能够看出来可行不可行。
于是大家都是不断地提出、推翻、改进。
而各朝各代都在热烈讨论之时,隆庆年间的大家反而显得有些沉默。
该说些什么呢?
正主就在眼前,似乎说什么都不够妥当,尤其是权力更大的天子和首辅都没有说话,他们也只能选择沉默。
毕竟,说张次辅的改革不好?那天女不断说出口的肯定是为了什么?说他的这些主张太过麻烦?这也不行。
所以只好不断沉思。只是话虽是没有说的,但殿内的气氛确是暗潮涌动,没有安分过。
大家其实也是知道,在天女不断强调之下,改革势在必行。
只是如何“改”,也还是看大家。现在的张居正尚且没有天幕上那般“一手遮天”“说一不二”,他们也还有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