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存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员猛将,于乱世之中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
时光回溯至吴建衡元年(公元 269 年),当时局势紧张,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地。徐存身负重任,领受督军之职,与李勖一道率领大军自建安出发,经由海路奔赴合浦。他们此番出征,意在与虞汜、薛珝、陶璜等诸位将领协同作战,共同夹击来犯的晋军。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路途艰险,道路阻塞难行,李勖所率部队竟难以继续前进。面对这一困境,李勖在焦虑之下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竟然将负责引路的向导冯斐处死,随后无奈地带领军队原路返回。
这场出师不利的军事行动本已令人扼腕叹息,但更悲剧性的一幕还在后头。李勖因为曾经回绝过何定的提亲请求,从而招致何定的深深怨恨。这个心胸狭隘之人一直伺机报复,如今终于等到了机会。何定趁此良机,捏造罪名向孙皓告发李勖。昏庸无道的孙皓听信谗言,不问青红皂白便下令将李勖全家处以极刑,不仅如此,就连尸体也要遭受焚烧的惨状。而无辜受累的徐存,因其与李勖同行出征,同样未能逃脱厄运。尽管他在此次行动中并无过错,但依然遭到了牵连。最终,徐存及其家属也被无情地处死,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徐存作为三国东吴的将领,在历史上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军事方面
徐存在建衡元年(269年)以督军之职奉命从建安海路前往合浦,与虞汜、薛珝、陶璜、李勖等将合击晋军,但因道路不通而还,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对东吴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东吴失去了一次可能削弱晋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吴在南方地区的军事态势和战略推进。
政治方面
徐存受李勖事件牵连被吴主孙皓诛杀,其家属亦不免,这反映了东吴后期政治的黑暗和残酷,加剧了东吴内部的政治动荡和不稳定,也使得一些将领和官员人人自危,对东吴的统治阶层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削弱了东吴的整体实力,为东吴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李勖,乃是三国时期东吴之官员。于孙皓在位期间,官拜少府一职,位高权重。
在建衡元年,即公元 269 年之时,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彼时,孙皓对李勖委以重任,命其担任监军之职。与此同时,督军徐存亦受诏领命,二人率领大军自建安海道进发,剑指合浦,意在进击交址之地。然而,天不遂人意,此次军事行动遭遇重重阻碍。由于海道阻塞难通,大军前行受阻,李勖无奈之下,只得痛下杀手,诛杀了向导将领冯斐,而后引领军队折返而归。
不想这一决策竟成为他人生悲剧的导火索。原来,那宫殿之中有一名将领唤作何定,此人一直觊觎着能为自己的儿子迎娶李勖之女。怎奈李勖坚决不应允此事,于是乎,何定自此便心生怨念,对李勖怀恨在心。待到李勖撤军归来之后,何定伺机而动,趁机向孙皓进献谗言,污蔑李勖不仅枉杀冯斐将军,更是擅自作主,私自撤军退回。
孙皓闻得此言,不辨真假,竟然轻信了何定的一面之词。盛怒之下,当即颁下旨意,要将李勖及其家眷统统处死。可怜那李勖,一生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凄惨下场。不仅自身性命难保,就连尸身也未能幸免,惨遭焚毁,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于天地之间。而他的家人亲属亦是受到牵连,一同遭受这无妄之灾,令人唏嘘不已。
李勖的经历对当时的东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军事层面
战略受挫:他从建安海道出兵欲赴合浦攻击交址的军事行动失败,使得东吴联合其他将领合击晋军的战略计划泡汤。这次行动的夭折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让东吴失去了在交趾地区对晋军的进攻先机,导致东吴在南方边境的军事部署和战略布局遭到破坏。
士气打击:他杀导将冯斐后引军退还,这一行为对军队士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士兵们可能会对将领的决策产生质疑,军心不稳,进而影响东吴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政治层面
内部矛盾加剧:李勖拒绝何定的联姻请求,被何定借机报复。这体现出东吴内部官员之间勾心斗角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内部矛盾的加剧,使得东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大臣之间互相猜忌,破坏了政治生态的和谐稳定。
政治信任危机:孙皓听信何定的谗言,轻易地处死李勖及其家属,反映出东吴后期政治的混乱和君主的昏庸。这一事件让其他官员意识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使得东吴统治阶层内部产生信任危机,忠诚度和凝聚力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东吴政权的衰落。
以下是虞汜、薛珝、陶璜三位将领的生平事迹:
虞汜
字世洪的他,乃是三国时期吴国声名赫赫的官员,其籍贯乃浙江慈溪鸣鹤之地。他出生于南海郡,父亲正是吴国举足轻重的大臣虞翻。作为虞翻的第四个儿子,虞汜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和过人的才能。
当孙休继承吴国王位之时,虞汜因其卓越的能力而备受赏识,被委以重任,担任散骑中常侍一职。在那风云变幻之际,孙綝妄图废黜孙亮并拥立孙休为帝,企图趁乱谋取更大的权力。然而,面对这一局势,虞汜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孙綝抢先一步进入宫廷。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成功地阻止了孙綝的不轨之举,扞卫了朝廷的尊严和秩序。
不仅如此,在平定交州扶严叛乱的战斗中,虞汜更是立下赫赫战功。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最终率领军队凯旋而归。因这一战功,虞汜得以晋升官职,成为交州刺史,并获封冠军将军之衔,同时还被赐予馀姚侯的爵位。
时光荏苒,来到建衡元年(公元 269 年),此时的虞汜已身负监军使者的要职,与薛珝、陶璜等人一同领命出征,目标直指交趾郡。经过长达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征战,在建衡三年(公元 271 年),他们终于攻破了交趾郡。此次战役大获全胜,不仅生擒并斩杀了西晋所设置的守将,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将交州三郡重新划归吴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大大巩固了吴国的疆域。
只可惜天妒英才,就在大功告成之后不久,虞汜却不幸因病离世,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他的离去令人扼腕叹息,但他的功绩和英名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薛珝
沛郡竹邑这个地方,出了一位人物,他乃是三国时期孙吴后期声名远扬的将领。此人名叫薛莹,正是那太子少傅薛综的儿子。
时光流转至吴景帝孙休当政之时,薛莹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英勇表现,得以担任五官中郎将这一要职。
在永安三年(公元 261 年),薛莹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受孙休所托前往蜀国寻求良驹。历经艰辛完成任务归国之后,他立刻向孙休详细地汇报了蜀汉当时的局势状况。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薛莹竟大胆预言蜀汉终将走向灭亡。
时间来到宝鼎二年(公元 267 年),此时已是孙皓在位期间,薛莹又得到新的任命,成为将作大匠一职,主要负责监督建造孙和陵的寝堂事宜。
到了建衡元年(公元 269 年),薛莹更是荣升为威南将军以及大都督。他率领军队与虞汜、陶璜一同出征交趾。然而战争伊始,战况并不乐观,初战失利使得众人心情沉重。但好在后来陶璜于夜间奇袭晋军并夺得宝物,这场胜利让战局出现转机。面对如此情形,薛莹不仅没有嫉妒陶璜之功,反而诚恳地向其致歉,并果断任命陶璜统领交州事务。
在建衡三年(公元 271 年),经过长时间艰苦卓绝的战斗,薛莹终于与陶璜等人成功攻破交趾,诸多郡县也重新归入东吴版图。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大军凯旋而归途中,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不幸染病,最终因病离世,令人惋惜不已。
陶璜
在古老而神秘的丹阳郡秣陵县,有一个人名叫陶璜。他的家族背景显赫,其父亲陶基曾担任过东吴交州刺史这一要职。
时间回溯到吴永安六年(公元 263 年),当时的交趾太守孙谞贪婪残暴,横征暴敛,致使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终于,忍无可忍的郡吏吕兴率领民众起兵反抗,一举将孙谞斩杀,并毅然决然地归附了强大的曹魏政权。
面对如此局势,东吴君主孙皓岂能善罢甘休?他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收复这片失去的土地。于是,在宝鼎三年(公元 268 年),孙皓派遣交州刺史刘俊和前部督修则统率大军进击交趾。然而,他们却遭遇了晋将毛炅的顽强抵抗,最终落得个惨败而归的下场。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建衡元年(公元 269 年)。此时,陶璜已经成为了苍梧太守。他肩负着重大使命,与虞汜、薛珝等人一同从荆州出发,取道合浦,再度向交趾发起进攻。但初次交锋,由于对敌军情况了解不足以及战术运用不当,陶璜所部遭受了沉重打击,不得不暂时撤退。
不过,陶璜并没有气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改变策略,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来应对敌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陶璜得知晋军将领董元手中拥有一件珍贵无比的宝物。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行动,成功地夺取了这件宝物。
当薛珝看到陶璜凭借智慧和勇气获取了如此重要的战利品时,不禁对自己之前的轻视感到愧疚万分。他亲自向陶璜赔礼道歉,并大力举荐陶璜担任领交州事和前部督之职。
在建衡三年(公元 271 年),陶璜率领士气高昂的军队卷土重来,再次对交趾展开猛烈攻击。这次,他充分发挥出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若定,调度有方。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陶璜终于攻破了交趾城,迫使守军投降。与此同时,九真、日南两郡也望风归顺东吴。
陶璜因其赫赫战功,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誉和嘉奖,被正式任命为交州刺史。从此,他镇守一方,保境安民,为东吴的繁荣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天纪三年(公元 279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当时,东吴皇帝孙皓下达了一道重要命令,派遣陶璜统领其本部兵马以及来自合浦、郁林等各郡的兵力,与镇南将军滕修和徐陵督陶濬一起,共同出兵征讨郭马之乱。这场战役注定充满艰险与挑战。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来到了天纪四年(公元 280 年)。就在这一年,强大的西晋王朝挥师南下,对吴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孙皓最终选择了归降。而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陶璜,悲痛欲绝,涕泪横流数日不止。尽管心中满是无奈与不舍,但他深知局势已无法挽回。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陶璜毅然决定派人前往晋朝的首都洛阳,表示愿意向新的统治者投降。
晋武帝司马炎在接收到陶璜的投降意愿后,展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不仅没有为难陶璜,反而继续任命他担任交州刺史一职,同时还加封他为宛陵侯和冠军将军。这份信任与器重让陶璜感激涕零,也激发了他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后的岁月里,陶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交州的治理工作中。他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勤勉的态度,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发展的政策措施。无论是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还是加强治安管理、促进商业繁荣,陶璜都亲力亲为,不辞辛劳。在他的努力下,交州地区逐渐恢复生机,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陶璜在交州任官长达三十年之久,这段时间里,他始终心系百姓,以民为本。他公正廉洁,不徇私情,深受当地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当他离世之时,整个交州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举行哀悼活动,哭声震天动地,仿佛失去了最亲近的亲人一般。“举州号哭,如丧慈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充分体现了陶璜在交州人民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虞汜、薛珝、陶璜等将领合击晋军主要是在东吴与西晋争夺交趾的战争中,此次战争对吴、晋双方及交趾地区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对东吴的影响
巩固统治与领土完整:成功夺回交趾等郡,挫败了西晋在东吴后方开辟根据地的战略企图,巩固了孙皓的统治,维护了东吴在岭南地区的领土完整和战略后方的安全,使东吴的疆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稳定,增强了东吴的国力和统治合法性。
提升士气与威望:这场胜利是孙皓登基以来赢得的第一场重大胜利,对于提振东吴军队的士气和民众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孙皓在国内的威望,缓解了国内的政治压力。
将领地位与势力变化:虞汜、薛珝、陶璜等将领因战功在东吴的地位得到提升。陶璜更是凭借出色的指挥和战功,被任命为交州刺史等重要职务,在交州地区拥有了较高的影响力和实际控制权,成为东吴在岭南地区的重要支柱将领。
对西晋的影响
战略布局受挫:西晋试图通过控制交趾对东吴形成南面包围的战略意图落空,损失了在交趾地区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不得不重新调整对东吴的战略布局,短期内无法再从南线对东吴构成威胁,延缓了西晋统一全国的进程。
士气与声誉受损:交趾的失守对于西晋军队的士气是一个打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晋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威望,使其在与东吴的对抗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对交趾地区的影响
社会动荡与人口损失:战争给交趾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社会动荡,大量无辜百姓伤亡,农田荒废,城市和乡村遭到破坏,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苦。
政治格局变化:交趾地区重新回到东吴的统治之下,东吴对交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得以恢复和加强,当地的政治格局和行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设立新昌郡等。
民族关系调整:战争过程中,陶璜采取了策反等手段,拉拢了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和势力,如梁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交趾地区的民族关系,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与东吴政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后续的民族融合和地区稳定奠定了一定基础。
何定,乃豫州汝南人士也。早年间,其不过是孙权身旁一名微不足道的“给使”,尽管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然因能常伴于孙权身侧,随时听候调遣,倒也算是略有薄面。而后,机缘巧合之下,何定得以出任补吏一职。
时光荏苒,待到孙皓登基称帝之时,何定摇身一变,自称为先帝之旧部亲信。孙皓闻之,竟对其青眼有加,旋即册封其为楼下都尉,并委以掌管酤籴之大任。此人向来品性邪僻,精于谄媚奉承之道,且行事乖张跋扈、独断专行,常常倚仗着孙皓的宠幸而肆意妄为、作威作福。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孙皓对此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对何定深信不疑,诸多事务皆放心交由他去处理操办。有一次,何定突发奇想,勒令诸位将领向朝廷进献名贵犬种。一时间,各种珍稀名犬纷至沓来,其中一只狗的价格竟然高达数千匹绢帛之巨!而那用于拴系狗儿的缰绳,亦是价值不菲,足足要价一万钱!更有甚者,每只狗均需配备一名士兵专职看守照拂。这些狗平日里的任务便是捕捉野兔以供宫廷厨房之用。如此荒唐之举,自然引得众人群情激愤、怨声载道。可叹那孙皓昏聩不明,反倒觉得何定忠心耿耿、勤勉尽责,甚至不惜将其封为列侯,真可谓是非不分、赏罚失当!
建衡二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年份。当时,少府李勖位高权重,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而备受人们敬重。然而,这却引起了何定的嫉妒与怨恨。
何定此人,心胸狭隘且阴险狡诈。只因李勖拒绝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其子,他便心生毒计,妄图置李勖于死地。于是,何定捏造事实,诬告李勖枉杀无辜之人冯斐。
这一诬陷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之上掀起轩然大波。昏庸无能的皇帝孙皓听信谗言,竟未做深入调查,便下令将李勖及其家属处以极刑。一时之间,忠臣含冤,正义蒙尘。
同年九月,孙皓又假借打猎之名,派遣何定率领五千精兵强将前往夏口。明面上看,此次行动只是一次普通的狩猎之旅,但实际上却是暗藏玄机。原来,孙皓真正的目的乃是图谋夏口督孙秀。孙秀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深知若落入孙皓之手,定然难逃厄运。无奈之下,他只得仓皇出逃,投奔晋国以求自保。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凤皇元年。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定长期以来所犯下的种种邪恶奸秽之事终于大白于天下。面对如山铁证,他无从抵赖,只能俯首认罪。最终,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恶人被依法诛杀。
孙皓对何定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认为他的罪恶行径简直与昔日的奸臣张布如出一辙。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警示世人,孙皓特意下令更改何定之名为何布,使其臭名昭着,遗臭万年。
孙秀乃是三国时期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第四子——孙匡的孙子,亦是长水校尉孙泰之子。他和吴末帝孙皓属于堂兄弟关系。以下便是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详细描述:
在那风云变幻的东吴时期,孙秀早年便担任了孙吴的前将军一职,并兼任夏口督这一要职。在此期间,他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治理有方,使得辖区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在当地颇具威望,深受民众爱戴,其所施之恩泽更是广为传颂。
然而,正因为他作为宗室至亲且手握重兵驻守在外,这一情况逐渐引发了孙皓内心的不安与猜忌。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吴建衡二年(公元 270 年)的九月。当时,孙皓派遣心腹何定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前往夏口一带狩猎。明面上看似只是一次寻常的围猎活动,但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正是暗中谋划对付孙秀。无独有偶,此前民间也曾有过关于孙秀迟早会遭人暗算的流言蜚语四处传播。
当这些消息传到孙秀耳中时,他顿时惊恐万分,方寸大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为求自保,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孙秀毅然决然地带上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数百名亲信亲兵(亦有一种说法称其带走了多达两千余名部曲),匆忙踏上了投奔西晋之路。
当孙皓得知孙秀投降西晋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认为孙秀此举乃大逆不道之举。盛怒之下,孙皓下令将孙秀的姓氏改为厉姓,以此来表示对他背叛行为的严惩与唾弃。从此,孙秀便以厉秀之名开始了他在西晋的新征程。
在西晋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充满故事的时代。
晋泰始六年(公元 270 年)的寒冬腊月,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就在这寒冷的十二月里,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秀正式向晋国投降。消息传来,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
晋武帝司马炎听闻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悦。他深知孙秀的归降对于晋国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削弱吴国的实力,更能增强晋国自身的力量。于是,司马炎毫不犹豫地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并赐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同时册封其为会稽公。
司马炎对孙秀可谓是恩宠有加,不仅在官职和爵位上给予了丰厚的赏赐,更是对他关怀备至,深加安抚。为了进一步拉拢孙秀,司马炎甚至将自己的小姨子蒯氏许配给了他。如此一来,孙秀便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愈发尊崇。
然而,世事无常。随着吴国的灭亡,孙秀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尽管他曾经备受器重,但在新的局势下,他还是被降职为伏波将军。不过,好在他的开府待遇依旧不变,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来到了永宁年间(公元 301 年至 302 年)。此时的孙秀已经步入暮年,身体日渐衰弱。最终,他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与世长辞。为了表彰他过往的功绩,朝廷追赠他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以告慰他的英灵。
孙秀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西晋时期的兴衰荣辱。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孙秀投降西晋后对西晋局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政治方面
短期影响:晋武帝司马炎对孙秀十分看重,任命其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这种优厚的待遇向外界展示了西晋对东吴降将的接纳和安抚态度,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东吴人士归降西晋,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东吴的内部团结和抵抗意志,对西晋最终统一东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影响:孙秀在西晋后期成为赵王司马伦的重要亲信和谋士,在八王之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加速了西晋内部的政治动荡和混乱。他不仅不劝司马伦救助太子司马遹,反而劝司马伦陷害司马遹,导致司马遹身亡,随后又鼓动司马伦篡位,尊晋惠帝为太上皇,使得八王之乱的局势更加复杂和混乱,西晋的政治局势彻底失控,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军事方面
短期影响:孙秀作为东吴的前将军、夏口督,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和经验,他的投降可能为西晋带来了一些有关东吴军事部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情报,有助于西晋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提升西晋军队的作战效能。
长期影响:在八王之乱期间,孙秀凭借与司马伦的关系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权力,他的军事决策和指挥对西晋军队的战斗力和战略布局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面对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等联合声讨司马伦时,孙秀的应对措施不当,导致司马伦军队兵败,进一步削弱了西晋的军事力量。
社会文化方面
民族融合方面:孙秀作为南方人,在西晋朝廷中任职,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带来了东吴地区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等,与北方文化相互影响,丰富了西晋社会的文化内涵。
士族关系方面:孙秀投降后,因其是亡国宗室,北方士族都耻于任他的掾属,这反映了西晋时期士族之间的地域歧视和阶层隔阂。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晋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为后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隐患。
江东鼠辈,子孙如此,不亡何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