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生于公元 343 年,卒于公元 397 年,表字仙民,乃是徐广的兄长。他出生于东莞姑幕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山东省的莒县一带。徐邈的父亲名为徐藻,曾担任过都水使者这一官职。
话说当年永嘉之乱爆发之时,局势动荡不安,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徐邈的祖父澄之便与同乡臧琨等人一起率领着自家子弟以及众多乡邻共计一千多户人家向南迁徙,最终落脚于京口,也就是现今江苏省镇江市这片土地之上。
到了东晋时期,孝武帝大力推行“招延儒学之士”的政策。就在这时,经过太傅谢安的极力推荐,已经四十四岁的徐邈得以增补为中书舍人一职,并在西省侍奉皇帝左右。每当皇帝向他询问起有关文学方面的种种问题时,徐邈并非只是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地依照章节和字句来讲解,而是能够巧妙地开启并阐释文章的意义所在,清晰地标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旨趣要点。正因如此,他深得皇帝的赏识与器重。不久之后,徐邈便被升任为散骑常侍,依旧留在西省继续任职。
这位孝武帝啊,兴致来了的时候常常会赋诗一首用来赏赐给诸位臣子。然而,孝武帝本人的诗才着实算不上出众,所作诗文往往显得较为粗俗浅陋。为了维护皇帝陛下的声誉,心思缜密的徐邈总是会率先将这些诗作加以修改整理,仔细誊抄清楚。待到皇帝重新阅览确认无误之后,方才正式颁发出去。
在太傅谢安离世之后,各种各样的议论声纷纷而起,有的说是这样,有的又说不是那样,众说纷纭。就在这个时候,徐邈出面劝说中书令王献之应当对谢安的葬礼仪式加以特殊的礼遇。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施行,而这一举动对于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稳定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徐邈得以从原本的职位调任至祠部郎。在此期间,他的同事兼好友、担任豫章太守一职的范宁,打算派遣议曹前往下属各县去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不仅如此,范宁还准备赋予这些议曹一项特别的权力——“讯问官长得失”。
得知此事后的徐邈立即给范宁寄去了一封信函。在信中,徐邈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范宁表达了自己对他这种做法的不同看法。徐邈认为,身为正人君子,其行为处事不应该依赖于通过他人的耳目来获取信息并处理事务。他进一步解释道:“从古至今以来,那些一心想要成为别人身边左右耳目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心术不正的小人。他们往往先是凭借着一些微不足道的所谓忠心之举,逐步发展成了极大的不忠;也是先借助于一些看似微小的诚信表现,最后演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不可信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君子之道逐渐式微消亡,善良之人被迫遭受迫害甚至身死异处。之前史书当中所记载下来的种种案例,实在是值得我们深刻借鉴啊!””后来,徐邈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出众的表现得到了升迁,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一职。这个职位可不简单,他需要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这一重要工作。当时,太子尚且年幼,但皇帝对这位幼子却极其宠爱有加。而东宫里配备的那些文武官员们,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才。其中,徐邈更是脱颖而出,被委以东宫前卫率的重任,并兼任着本郡的大中正一职,同时还肩负起传授太子经学知识的使命。
尽管身处东宫要职,徐邈依然坚持每天早出晚归地前往朝堂参与议政。他不仅能够精心修饰各类文诏,使其更臻完美;而且还善于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并纠正朝政中的不足之处。皇帝对于徐邈这种严谨缜密的行事风格赞赏有加。
待到晋安帝登基即位之后,徐邈再次获得晋升,出任骁骑将军。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公元 397 年(也就是隆安元年),徐邈不幸因病离世。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留下了多部着作,包括《正五经音训》以及《谷梁传注》、《五经同异评》等等。此外,徐邈的长子名叫徐豁,也颇有出息,担任了太常博士和秘书郎等职务。
史籍记载
晋书 儒林列传
徐邈,东莞姑幕人也。祖澄之为州治中,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父藻,都水使者。邈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迁散骑常侍,犹处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帝宴集酣乐之后,好为手诏诗章以赐侍臣,或文词率尔,所言秽杂,邈每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是时侍臣被诏者,或宣扬之,故时议以此多邈。及谢安薨[hong],论者或有异同,邈固劝中书令王献之奏加殊礼,仍崇进谢石为尚书令,玄为徐州。邈转祠部郎,上南北郊宗庙迭毁礼,皆有证据。
邈与宁书曰
豫章太守范宁欲遣十五议曹下属城采求风政,并使假还,讯问官长得失。邈与宁书曰:
知足下遣十五议曹各之一县,又吏假归,白所闻见,诚是足下留意百姓,故广其视听。吾谓劝导以实不以文,十五议曹欲何所敷宣邪?庶事辞讼,足下听断允塞,则物理足矣。上有理务之心,则物理足矣。上有理务之心,则下之求理者至矣。日昃[zè]省览,庶事无滞,则吏慎其负而入听不惑,岂须邑至里诣,饰其游声哉!非徒不足致益,乃是蚕渔之所资,又不可纵小吏为耳目也。岂有善人君子而干非其事,多所告白者乎!君子之心,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由历试;如有所毁,必以着明。托社之鼠,政之其害。自古以来,欲为左右耳目者,无非小人,皆先因小忠而成其大不忠,先藉小信而成其大不信,遂使君子道消,善人舆尸,前史所书,可为深鉴。
足下选纲纪必得国士,足以摄诸曹;诸曹皆是良吏,则足以掌文案;又择公方之人以为监司,则清浊能否,与事而明。足下但平心居宗,何取于耳目哉!昔明德马后未尝顾与左右言,可谓远识,况大丈夫而不能免此乎!
皇帝对他极其亲近喜爱,于是将其升迁为中书侍郎一职,让他专门负责掌管诏书诏令之事。起初的时候,范宁和邈二人都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差遣,共同弥补着朝廷中的不足之处。范宁向来才华横溢且心思正直,然而却不幸被王国宝诬陷进谗言,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郡县去镇守。相比之下,邈独自一人在官场为官,处境容易陷入危险之中,又不敢公然排斥那些强大的家族势力,只能想办法谋求自身的安稳之计。恰好此时皇帝逐渐疏远了会稽王司马道子,邈便想要从中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于是趁着适当的时机在皇帝面前不慌不忙地说道:“昔日淮南王刘长以及齐王刘肥,都是汉朝和晋朝时期值得引以为戒的例子啊。会稽王虽然有些沉溺于饮酒作乐等行为,但他对待陛下您却是一片忠心耿耿、单纯不二。应当对他加以宽容饶恕,消除那些纷纷扰扰的议论之声,对外可以作为维护国家稳定的策略,对内则能够宽慰太后的心绪。”皇帝听取并采纳了邈的建议。邈曾经前往东府拜谒,碰巧遇到众多宾客们沉醉于美酒佳肴之中,个个举杯痛饮、大声喧哗。司马道子问道:“您是否也时常如此畅快呢?”邈回答说:“我只是一个来自简陋街巷的穷酸书生罢了,唯有秉持节俭清廉、修身养性才能让自己感到内心舒畅愉悦。”司马道子认为邈一向崇尚道家的质朴之道,对于他这样的回答不仅没有生气发怒,反而笑着表示理解并不以为意。后来,司马道子打算任用邈担任吏部郎这一官职,邈却觉得如今社会追逐名利、竞争激烈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并非自己力所能及可以约束控制得了的,因此苦苦推辞,最终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话说这天下正值风云变幻之际,当今圣上的皇太子年纪尚小,但圣上对其甚是钟爱有加。于是乎,为了给这位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挑选最顶尖的老师和辅佐之人,可谓是煞费苦心。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最终选定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徐邈来担任这一重任。
当时,徐邈被任命为前卫率,同时兼任本郡的大中正,并负责传授太子经典学问。圣上亲自召见徐邈,语重心长地说道:“虽说朕尚未明确下令要以师礼相待于你,但绝对不会仅仅把你当作一般的博士来看待啊!”自古以来,那些帝王们在接受经学教育之时,无不是怀着敬畏之心,毕恭毕敬。然而,自从魏晋时期以来,许多帝王都让身份低微之人来担任教授之职,这些人被称为博士,却再也没有像古时那般受到尊崇为师。所以圣上才有此一说。
徐邈进入东宫之后,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不仅每日早晚都入宫拜见太子,还积极参与朝廷政事的商讨与决策。对于各类文书诏令,他更是精心修饰,力求完美;一旦发现有所遗漏或缺失之处,便立即加以补充完善,真可谓是尽心尽力,不辞辛劳。
圣上对徐邈的严谨缜密十分赞赏,甚至将他比作金日磾和霍光那样的忠臣良将,足见圣上对他寄予厚望,有意委以重任,提拔至更为显赫的职位。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即将付诸行动之时,圣上突然驾崩,这一变故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随后,安帝登基称帝。新君继位后,念及徐邈昔日之功,特封他为骁骑将军。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隆安元年,徐邈遭遇父亲离世的噩耗。原本就身患疾病的邈,因为过度哀伤悲痛,病情愈发严重起来。不到一年时间,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便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四岁。消息传来,整个州里上下无不感到痛心疾首,那些深知徐邈为人品行的人们更是悲伤不已。
徐邈为官清廉简约且仁爱惠民,对于处理政事十分通达干练。他议论事务时思维缜密,言辞精确恰当,因此在当时备受众人咨询和禀报。面对各种问题,他总能迅速触及关键并巧妙辨析解释,做到有问必答、应对自如。
过去一直存在一个疑问:岁辰位于卯位的时候,这户人家住宅的左边恰好就是另一户人家住宅的右边,那为何大家都忌讳朝向东方呢?徐邈经过深入思考后认为,所谓太岁之类的说法,其实只是一种游动不定的神灵而已。就好比太阳升起的时候,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是朝着东边逆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太阳隐藏在大地之中。
此外,徐邈所注释的《谷梁传》一书,因其见解独到深刻而在当时广受推崇和重视。
徐邈在东晋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政治方面
宫廷影响力:在宫廷之中,徐邈历经东晋孝武帝和晋安帝两朝。他长期在皇帝身边工作,担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务,参与朝廷机密事务,负责起草诏书等工作。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他的意见和建议对朝政起到了参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晋朝廷的政策走向。
辅佐太子:徐邈为太子司马德宗讲授经文,并且作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他在东宫的工作不仅是教育太子,还参与讨论朝政大事,这种经历使得他对未来君主的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太子更好地理解治国理政之道。
学术文化方面
学术着作流传:徐邈博学多闻,着有《五经音训》《谷梁传注》等着作。这些书籍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下,为经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文化知识的传承和传播。其对《谷梁传》的注释在当时就颇受重视,推动了《谷梁传》等经典在东晋时期的研究和理解。
文化交流贡献:他凭借自己的才学在朝廷中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当时的众多文人学士相互交流,对东晋时期的文化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他作为南迁士族的代表,也为文化的融合等事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观图有感
(现) 宛地散人
今日忽见旧时人,朱颜粉黛人如花。
思卿心中意难平,奈何相差如银河。
2025.1.12
观图有感
(现)宛地散人
今朝偶见画中人,粉黛朱颜绽若春。
念起情丝心未已,奈何途路似参辰。
2025.1.12
(通过 ai豆包润色之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