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的事情,就让马良去关注即可。刘平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虫娘一家的行为,给刘平提了一个醒,既然他们家想要自己搞一个产业,那么肯定也有其他人有这个想法。
既然没有去做,那肯定是有所顾虑。顾虑是什么呢?刘平觉得得找人调查一下。
这肯定就不能是高级官员了,必须得找一些真正在基层的小吏。这事儿,还得找董川和他的大汉荣耀。大汉荣耀多的是底层官员。
最后董川给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科举一期的王丰,一个是科举三期的郑通。王丰今年五十出头,一期的时候考了个秀才。不过他这个秀才水分比较大,因为王丰的文化水平其实不高,只是能读能写而已。
入职了之后就被分配到了长安城。后来刘平对长安做了一些规划,在长安划分了专门的坊市以给百姓做生意。一共一百零八个坊市,按照编号命名,王丰现在就是九十七坊的主官。
郑通三期的时候考中进士,这些年一直在商业司当差,现在是长安商业司的一把手,平日里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大小商人。
郑通还是经常来丞相班房的,也跟刘平打过照面,只不过两人没什么交流,他平日里多是跟蒋琬有工作上的往来。至于王丰,他连长安太守衙门都没去过,第一次来丞相班房,显得很是拘谨。
刘平见到两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王丰有些瘦削,头发花白,但是精神头不错,就是有些缩头缩脑的,应该是太紧张了;郑通就比较符合现在的读书人刻板印象了,身材高大,面容周正,有一股子正气在身上。
“丞相。”两人先行了一礼。
刘平笑着说道:“都坐都坐,今天找你们过来是有些事情想要咨询你们。”
郑通自然而然的坐下来,王丰还是拘谨,小心翼翼的坐下来,屁股悬着半边儿,手在裤腿上不停地抓着,脸上带着略微僵硬的笑容。
刘平推了两杯茶过去,道:“先喝口茶。”
郑通道了一声谢,拿起茶杯喝了一口。王丰也忙不迭的道谢,端起茶杯猛地一灌,也不知道是不是茶水太热,还是喝的太急,王丰被呛了一口。
“卑职...咳咳...卑职....”王丰连忙想要解释。
刘平摇摇头:“别这么紧张,就是问一些小事情而已。”
“丞相,有什么问题,您问就可以了。”郑通接过了话茬,同时自然清理了一下王丰刚才被呛到了,喷出来的茶水。
“是这样的,你们平日里接触的商人小贩比较多,本官就是想问一问,他们有没有兴趣自己投资建厂?就是类似咱们纺织工厂那种的。”刘平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他问完话,郑通沉吟了一下,道:“投资建厂....倒是没听说过哪家有兴趣。”
刘平又看向了王丰。
王丰见刘平看向自己,连忙道:“卑职平日里接触的比较多的都是小商小贩,他们就算想也没有那个财力啊。就说咱们坊里的李货郎,平日里就在周边做行脚商,每次都嚷嚷着以后要在长安城开个陶瓷作坊。”
“但是陶瓷作坊哪是那么容易开的?场地、钱财、大师傅还有销路等等,他哪一个都解决不了。”
“再说了,就算真的开起来了,这要怎么算?朝廷支不支持?毕竟还有官营的陶瓷厂呢不是?再一个,税收又该怎么算?这里面都是问题。”
“按卑职的想法,这老百姓想要做买卖还行,投资建厂搞生产,那是太困难了。没钱投资不说了,就算搞出来了,也不一定能卖出去。”
王丰絮絮叨叨的说着,逻辑也比较乱,但是刘平还是听明白了,普通百姓当中也是有想要搞点儿生产性工厂的,就是有太多的顾虑。而且他们是没有试错成本的,因此一切想法仅停留在口头上。
王丰说完之后,一旁的郑通似乎也想起来了什么,道:“这么一说的话,下官倒是想到了一个人。”
“谁?”刘平看向郑通。
郑通开口说道:“前些日子,大概是去年秋天的时候。三十七坊有个粮商找过下官,询问了一下面粉厂的事情。”
“哦?这人什么情况?具体说一下。”刘平来了兴趣,能找到郑通的商人,那肯定不是小商人了。还是做粮食生意的,背后百分百有世家的支持,又或者是类似糜家这种的豪商。
其实刘平完全可以让糜家、张家、苏家这些刘备早期崛起的金主大商人来做投资实业的领头羊。但是吧,这几家如今已经算是半官半商了。他已经把袁术给赶到夷州做海岛奇兵了。
他不想刘备内部也出现官僚资本,那以后说不定他得跟刘备两个人去黑瞎子岛当海岛奇兵了。
郑通开口说道:“那人姓韩,名叫韩盛。本来是洛阳人,当年大王入主长安之后,他来长安开始做买卖,当时做的就是粮食生意。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是整个司隶地区都数得着的大粮商了。”
韩盛今年将将五十岁,就住在长安城,他家的粮铺就在三十七坊,是整个三十七坊规模最大的商铺。
除了粮食生意之外,还做一些蔬菜、水果的买卖,不过只有应季的时候才有。另外就是面粉生意了。目前面粉的主要货源其实都是官营的面粉厂,因为官营面粉厂用水力磨坊、风力磨坊来做,量大而且成本低。
面粉厂的主要在武都和成都生产。武都的风力资源比较丰富,成都山区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也丰富。
平日里韩盛就是从武都购买面粉,然后拉到长安来卖。
为了提高利润,韩盛想要搞生产也是正常的。毕竟原材料他是有的,只要能在长安城搞个面粉厂,那肯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利润。
“这个韩盛,你可以跟他接触一下。”刘平对郑通说道:“就说衙门是支持他搞这个的。”
“具体怎么个说法?”郑通有点儿摸不准这个支持是一种什么限度的。他得问清楚,不然的话盲目去做,不一定有功,但肯定会有过。
刘平之前也大概想了一下,听到郑通问,便开口说道:“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扶持。”
郑通点头:“那具体的事情下官自己安排?”
“好。”刘平点点头:“核心思想就是让这些商人没有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投资兴业。”
“下官知道了。”
刘平又看向王丰,道:“你那边的小商人也多注意一下,一个人也许没办法,但是几个人合资还是可以的。”
“卑职明白,卑职明白。”王丰连连点头。
刘平又道:“这事儿,郑通你拿个章程出来,尽快交给丞相班房。”
“喏!”
两人离开之后,刘平伸了一个懒腰,打算坐一会儿就下班回家。
就在刘平在长安城考虑如何拉动民间资本投资实业的时候。刘备军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张飞率领十二万人攻打洛阳一线,关羽率领八万人朝着许昌进发。
接下来他们会按照既定的策略展开攻势,同时刘备也给了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只要大战略上不出问题,可以根据形势变化自由应对。
同时交州和荆州南部合在一起,用郡兵整备了三万人马防备孙坚。至于袁绍,他现在并没有动兵的意思,而是专心致志搞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
只不过就那点儿地方想要发展起来,多少有些困难,阎象给他提了个建议,可以发展海上贸易,跟在夷州的袁术取得联系,互通有无。
十月十日,张飞来到洛阳西郊。十二日,黄忠率军抵达洛阳西郊。同一天关羽率主力五万人马靠近许昌。
十五日,张飞开始攻打洛阳,同一日马岱、马超两兄弟率领两万骑兵,绕过洛阳直奔并州。
十六日,郑通带着自己写出来的《关于拉动民间资本投资实业的相关建议》找到了刘平。
刘平在看完了之后,对郑通写的东西很是满意。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位是个有能力的。将《建议》给到蒋琬,由他组建工作小组,以郑通为首,把事情先做起来。
《建议》里面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值得说一说。首先是税收部分,之前刘平的意思是免税,但是郑通觉得免税不合适,他的建议是返税。每年可以将征收的商税返还给这些投资实业的商人。
而且他还建议,如果一个商人投资实业了,那么他的其他的产业也有一定的返税额度。以韩盛为例,他若是建设了面粉厂,面粉厂的税收是每年全返。他的粮食贸易,也可以每年返一成到五成的税收。
具体返多少,就要看他的面粉厂规模、效益如何了。
这个想法刘平是非常认可的。
资金扶持方面,也不是单纯的直接给钱。而是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土地,如果想要投资建厂的话,那么可以根据投资总额免费批地建厂。不需要投资商花钱了。
第二个部分是建设费用。建设的时候还是商人们自己出钱,只有真正开始生产的时候才会给建设补贴。第一年补贴三成,第二年补贴五成,第三年补贴两成。这样的话,三年之内把商人的建设费用给补贴完。
最后一个部分是技术方面的扶持。郑通的建议是,由官方出面,为这些投资建厂的商人们培训工人,培训期间,官府承担五成的工人月俸。
除此之外,像是一些生产侧的技术,则无偿提供给这些商人。
“这个郑通事情做的不错,做事麻利,能力也还行。”刘平对简雍夸来一句郑通。
简雍是刚才来的,有些事情要找他。正好遇到了郑通等人,问了几句,刘平就大概说了一下,最后夸了一句。
“凉州人,寒门出身。司马家当年还资助过他,后来他参加了科举。为人正直,并不参与任何的派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升不上来。在长安商业司待了五年了。”
还得是简雍这个情报头子,刘平只是提了一下名字,他就知道了郑通的资料。
长安商业司,是商业司的下属衙门。郡级单位,跟商业司这种副部级衙门不一样。只不过都是叫商业司而已。
“不说他了,说说看,怎么想着来某这里了?”刘平笑着问道。
简雍一摊手,道:“同步几个情报,因为比较重要,所以某就亲自来了呗。”
“什么情报?说说看。”刘平来了兴趣:“劳您大驾,肯定是很重要的情报吧。”
“你啊,就会给我整这些怪话。”简雍打趣了一句,然后道:“第一个情报是关于司马家的。”
“哦?有消息了?”
简雍点点头:“目前虽然还没有收集全,但也有些眉目了。从前年开始司马家就开始跟王家、段家接触了。当时司马家主要给两家提供资金,以及读书人。”
刘平听到这话眉头一皱:“有人不给咱们用?司马家真是该死啊。”
“捡不到就算丢,你这性格得改改了。”简雍笑着说道。
“你继续说。”
“司马家想要的那块地方,也是王家出手帮忙查探的。那地方比较远,不然的话王家和段家也不会让给司马家。”
“不过有一点还没查明,那就是司马家为什么要这么做。据推测,应该是因为之前在成都的时候那件事,司马家内部觉得日后若是大王登基了,你会找后账。”
刘平打断了简雍,笑骂道:“这是你的推测吧?某是那么小气的吗?”
“哈哈哈,就是一种推测嘛,具体原因还在探查的。不过探子的意思是,也有可能司马家是在跟王家和段家的接触当中觉得在域外建国比在大汉待着更容易让家族壮大才动了这个心思。”
“可惜了。”刘平忽然有些惋惜。
“为什么?”简雍有些懵。
刘平道:“大汉人口太少了,王家和段家的地盘上,现在汉人的比例不超过一成,这里面还有很多只是在那边做买卖的。司马家那边就更不用说了,估计到时候连半成汉人都不一定有。”
简雍对此倒是不在意,他说道:“这有什么好担心,只要能种地,早晚都会布满汉人。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些年咱们人口涨的多厉害。”
“某记得当时咱们的总人口规模才一千多万吧?现在呢?已经两千多万了。”
其实没这么有到翻倍这么夸张,按照计算,如今刘备势力范围内人口增长率大概是每年1%的规模,之所以现在人口膨胀到了两千多万,是因为多了交州、南州的人口。
同时又有不少人从各地迁到了刘备的势力范围内。
尤其是益州,这些年人口增长的非常快。
“其他的呢?不是说有几个情报呢吗?”刘平问起了另外几个情报。
简雍笑呵呵的道:“第二个你应该也感兴趣。”
“怎么说?”
“是有关顿逊的。”简雍开口说道:“顿逊经历了一次政变,前王室被屠完了,现在的顿逊国你猜是谁?”
“是谁?”刘平有些好奇的问道。
顿逊可是他内定的东南亚海上贸易前沿港口城市,这地方算是被他当成是大汉的地盘了。只不过现在腾不开手罢了。
现在听简雍的意思,这拿下顿逊国的人,自己还认识。
“公孙越。”简雍说出了一个让刘平极为意外的名字。
说实话,刘平之前觉得公孙越应该已经死了。毕竟当初跟他一起的是吕布,后来是袁术,这都是什么神仙队友,就公孙越那个小身板,大概率是活不了多久的。
没想到不光活得好好的,还拿下了顿逊国。
“他?哪来的兵?从夷州过去的?跟袁术有关系吗?”刘平连续问了几个问题。
“还在查呢。”简雍摊摊手:“咱们在那边的情报网络并不健全,都是靠一些去做生意的商人。”
“尝试联系一下公孙越。”刘平开口道。
“好!”简雍答应下来,也没有问刘平要干什么,继续说下一个情报。
“最后一个,袁术要去攻打倭国了。”
刘平听到这直接笑了:“他不是老早就要去打倭国了吗?合着现在才打算动手?”
“其实一直在做这事儿,只不过刚把航线跑明白。”简雍笑了笑,道:“而且这一次他是跟扬州的孙坚合作了。两人通力合作,一起去倭国。”
“有了扬州水师的话,那么成功率的确高不少。”刘平点评了一句。
“内河水军和大海上的可不一样,说不定是孙坚蹭了袁术的经验呢。”简雍笑了笑。
“倒也是。”刘平颇为认可的点点头,然后道:“既然如此,你告诉荆州那边,只要孙坚那边不主动挑事,那就不要攻打孙坚,一切等他们拿下倭国再说。另外传信给交州那边,让他们看着袁绍,别让他们趁机去攻打扬州。”
“某不理解,一提到倭国你就来劲。”刘平有些奇怪的看着刘平,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刘平摸了摸鼻子,道:“不是说了吗,是为了白银黄金啦。”
“是吗?”简雍有些怀疑。
刘平打了个哈哈道:“不重要,反正也是为我大汉开疆拓土,支持一下是应该的。”
“那倒也是。”
两人又多聊了一会儿,简雍才离开。他离开的时候,又到了刘平下班的点儿。今天没有在食堂吃饭,直接就回家了。
到家之后,虫娘不在家,说是去给家里帮忙了。皇甫黛君给刘平留了饭,陪他吃了晚饭之后,两人就去休息。
床上的时候,皇甫黛君说了一个坏消息,皇甫嵩薨了。
“你好像不是很难过啊?”刘平有些奇怪的看着皇甫黛君。
皇甫黛君将头埋在他的胸前,小声说道:“白天已经哭过了。”
刘平摸着她的脑袋道:“没事儿的,没事儿的。七十多岁了,算是喜丧。”
“妾身知道呢。”皇甫黛君声音柔柔的,显然是没什么精神。
“要不要去看看呢?”刘平又问道。
皇甫黛君抬起头,道:“洛阳还在打仗呢。”
听到这,刘平一愣,随后问道:“战死的?”
“嗯。”皇甫黛君轻轻嗯了一声。
这让刘平有些难受了。
比他还难受的是张飞。
张飞已经停止攻城了,让洛阳有功夫给皇甫嵩举行葬礼。而一刀将皇甫嵩给劈死的关索,已经开始后悔了。
其实也不怪关索,当时都杀红眼了,他哪里能注意到啊。而且皇甫嵩什么身份地位啊,谁也没想到他这个年龄这个身份地位还亲临一线了。
“怎么办?”关索有些无奈,这一次他本来是该跟着关羽的。但是他跟关兴两个人都被刘备安排到了张飞麾下。
他们两兄弟不理解,但是刘平等人都是明白的。攻破洛阳那是大功一件,刘备显然是为了让关羽的两个儿子也能多点功绩。
“什么怎么办?”关兴一脸淡定的回道。
“某杀了皇甫老将军啊!你说什么怎么办!”关索有些着急。
关兴扭头看向关索,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谁也不会说你什么的。”
“那怎么跟德安叔父交代嘛,还有豹奴。”关索蹲在地上,嘟囔着。
听到这,关兴咂吧了一下嘴道:“阵斩敌将的事儿。德安叔父肯定也不会在乎的。豹奴嘛....他都没见过皇甫老将军。”
“你该庆幸,你砍死的不是卢老将军。”
关兴又补了一句。
“那倒是啊。”关索笑着说道。
关索捂脸,他觉得自己大哥不太聪明。
洛阳城内,皇甫坚寿一个人待在皇甫嵩的棺材前,轻轻地拍打着棺材板。
“父亲,你这是何苦?”皇甫坚寿低声说着。
只有他自己知道,皇甫嵩为什么会出现在前线,甚至出现在了城墙上跟刘备军士卒搏杀。
“唉.....您走了,让儿子该怎么办?朝廷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如之奈何啊!如之奈何!”
皇甫坚寿无神的跌坐在一旁,仰头看着昏黄的烛火,不知道在想什么。就在皇甫嵩死的前一天晚上,跟他聊了很多。
多到他都不知道自己父亲揣着这些心思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皇甫家让他做内应,陛下对他有所猜忌,杨彪的刻意针对....如此种种,他从来都没有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