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习中,他们开始发现,实际的工作与学校里的设计作业有些不同。项目有了时间限制,客户有了各种具体的要求,不再是像在学校那样可以自由发挥。但那时,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与他们即将进入的社会、真正开始的工作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林小小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继续在学校深造的机会,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成绩和能力,进入了一家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的设计公司。
她满心欢喜地认为,在这样一个高平台、高起点的地方,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一些优秀的建筑作品。然而,她却未曾料到,这一次的选择,让她的人生第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迎接林小小的,既不是想法的恣意发挥,也不是大家共同商讨去创造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建筑的和谐场景。这里的 “不错”,在当时林小小的追求和现在她的观点中,肯定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在当时,她所认为的 “不错” 是有着深刻内涵、艺术价值和创新理念的建筑;而在这家公司,“不错” 似乎只是满足甲方的基本要求,按时完成任务,在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却很少去考虑建筑本身的灵魂。这种落差,让林小小开始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产生了怀疑。
但是当时的林小小,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踏入这家公司后,才发现现实如同一盆冷水,将她的热情浇灭。她所面临的只有一个任务 —— 将工作完成,而且是在一种近乎机械的状态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设计。在公司里,她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有个项目,你们先做几个方案吧,让甲方选一下。下个星期出个文本,那谁,你安排一下。”
每一次听到这样的指令,林小小心里就 “咯噔” 一下,她心里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自己就如同陷入了一场噩梦般的忙碌。
夜里十二点之前是根本离不开公司的,而早晨却还要按时上班,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那堆积如山的工作,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对话基本上每个月都会上演几次,这也就意味着,林小小初入职场,迎接她的就是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模式。这种节奏快得让她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只能不停地画图、修改、再画图。
刚开始的时候,林小小也曾试图反抗过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她鼓起勇气向领导反映,说上班时间根本做不完这么多工作。
然而,此时领导却轻描淡写地发话了:“那你可以下班做啊,加班啊,一天 24 个小时,你加加班……” 那语气中没有丝毫的体谅,仿佛加班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林小小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她觉得自己可能是因为初入职场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她环顾四周,发现周遭的同事看起来都很年轻,大家都在加班,每个人都在忙碌地敲打着键盘、绘制着图纸。
在这种氛围下,似乎一起加班,让这种痛苦的感觉稍微减轻了一些,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于是,林小小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是因为你太菜了才会做的慢,才会做不完……” 她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让自己接受眼前的困境。
就这样,她在这种自我怀疑和高强度工作的循环中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每一次新项目的到来,都像是新一轮的折磨,但她依然咬牙坚持着,希望有一天能够适应这种工作节奏,或者情况能够有所改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疲惫,对建筑设计的热情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渐渐黯淡。
直到有一次,林小小在长期加班的折磨下,身体终于发出了抗议。她感觉自己像是一台过度运转的机器,各个零部件都开始出现故障。
头痛欲裂,就像有无数根针在脑袋里扎着;眼睛酸涩肿胀,视线都变得模糊不清;身体更是疲惫不堪,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知道,自己需要休息了,于是向领导请假,希望能在家调养几天。
然而,让她心寒的是,领导没有批准她的请假请求,强硬地要求她必须到公司上班。更过分的是,那天还是周六,本应是属于员工的休息日。林小小拿着手机,听着领导冷漠的话语,感觉自己的心像是坠入了冰窖,寒意从脚底直窜到头顶。
那一刻,林小小心态彻底崩了,她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她站在那里,眼神空洞,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几个问题:“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在这的几个月到底学到什么了?我好像连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曾经对建筑设计的美好憧憬,对在这个行业大展拳脚的坚定信念,在这一刻都变得模糊起来。她开始对自己一直坚信的东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那些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对建筑艺术的追求,似乎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同时,她对这个公司也失望透顶。她原以为这里是实现梦想的起点,却没想到是如此冰冷无情的地方。在这里,员工似乎只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
“也许这里不适合我,那我就离开这里好了。” 林小小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这个决定,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给她带来了一丝解脱的希望。
就这样,林小小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这样的无奈与失望中结束了。她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曾经充满期待的工作环境,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没有丝毫的留恋。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在这个让自己失去自我的地方继续消耗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