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接下来就是这三省六部,以及三司分权。
这个也有必要实行,当然,此事暂时不定,朕没那么多人,待科举之后,再行商议。
还有监督朝臣之事,当下而言也是一个急需的位置。
但还是老问题,大秦目下人手不够,科举之后,再行商议。
最后就是军功了。
军功制,自商君变法以来,便是我大秦国策。
也是我大秦之根基。
昔年大秦尚未东出之际,这军功制度,确实合理。
但六国平定之后,这军功奖励,就显得有些许虚高了,以至于昔年平定六国的将士,至今都未能领全奖励。
若说要改,那确实可以改,但是,朕以为军功,乃是将士在沙场之上,用命,用血搏杀出来的功绩。
若是降低了军功奖励,且不说大秦军心是否动荡,即便是朕,也会觉得亏欠将士。
所以,军功,绝对不能降低,谁要是眼红大秦将士们的军功奖励,绝对这个奖励太多。
朕为你做主,朕准你去军中,但有战事,朕准你为先锋。
你若是能搏杀出一个军功,你的奖赏,朕定会分文不差的赏与你。”
在前面一堆铺垫之后,陆远把军功制抛了出来。
在百官紧张的目光中,陆远直接否定了李斯对这一条的提议。
“陛下圣明!”
在陆远驳回李斯要改军功的提议之后。
朝堂上,那些老秦人出身的官员,纷纷对陆远行礼道。
不过,他们看向李斯的目光,那是丝毫没有改变。
对于老秦人来说,这次是亏惨了的。
军功虽然没变,但是其他的变了,科举制度的出现,这就是在压榨老秦人世家的权力。
先前大秦选官,虽然也会用其他国家的人。
甚至可以说,从商君开始,大秦最顶层的官员,大部分时间都被他国人员占据。
可那也仅仅只是一个或几个顶层官员的位置而已。
其他上中下层次的官员,基本上就是在老秦人的那些大家族中挑选。
或者是在大秦宗室中挑选。
现在好了,李斯这变法一出,这种垄断直接就被打破了。
还有那三省六部制度,更是限制官员的权力,也算是进一步的缩减了这些老秦人世家的权力。
好在陛下圣明,没把军功制也变了,若是连军功制也变的话,那老秦人可就更惨了。
军功制看着虽然很公平,但一个制度只要用久了,就定然有漏洞。
大秦的这些老世家,能够世世代代的把人放在大秦军队的中上层,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只要军功制不变,那军队中,他们的权力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除非出一些狠人,不然是很难打破他们这种掌握的。
看着一众官员的态度,陆远很是满意。
他自己的需求,基本都提出来了,军功制度,陆远压根就没想过要变。
那就是一个转移仇恨的引子罢了。
若是最后没提及军功制度,那么这百官会把他陆远和李斯一同记恨上。
但陆远提了这么一嘴之后。
那这些人就只会记恨李斯了。
虽然这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人,不可能一直猜不到陆远和李斯之间事情。
他们也知道,这些政令下达后,对大秦来说肯定是更好。
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记恨李斯。
就如同当年他们记恨商鞅一样。
老秦人能不知道商鞅变法的好处吗?老秦人能不知道,商鞅变法身后是秦王吗?
都知道,但是他们没有去记恨秦王,甚至还在说秦王的好。
可他们却一点没原谅商鞅,毕竟变法之后,这些贵族的利益是实打实受损的。
这就是变法者必然会遭受的,商鞅如此,现在的李斯亦是如此。
...........
“好家伙,这一波义父是赢麻了。”
“义父:我这次叫嬴扶苏,不叫赢麻了。”
“可怜的李斯哦,他是怎么做到,在这么多人的仇视下,还能这么镇定的?”
“李斯:原本我应该会被皇帝当成乱臣贼子处死,就跟那赵高一样,史书上还会让我遗臭万年。
但现在不同了,虽然大概率最后还是会死,可那样只会是变法者李斯的死,而且大概率不会遗臭万年。”
“老秦人:还好还好,还好军功制没变。
韩信:嗯?怎么个事?”
“你们说韩信,项羽,张良,刘季,樊哙他们会不会来参加考试?”
“韩信有可能,其他的就不太可能了,项羽,张良,铁反秦的,刘季,樊哙他们还在山里 ,纯纯逃犯,怎么可能来。”
“义父不是说逃犯劳役都行嘛。”
“你猜他们敢不敢信?”
..............
陆远这次发布出去的诏书,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到了大秦各地。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无数六国贵族之后,纷纷响应诏书,往咸阳而去。
反秦?你个叛逆,居然敢反我大秦?
什么六国余孽?陛下都说了,我是大秦人!
我要去大秦当官了,谁跟你们这些反贼一样啊!
先前,大秦也曾下达过一些举报反贼,就有赏钱,就有官当的悬赏。
但古人,多数还是挺讲信义的,对于这种出卖他人获得悬赏的事情。
让贵族出身的人觉得很是不耻,即便是当了官,也大概率会被同僚耻笑,会被其他六国贵族追杀。
所以那时候,这些六国贵族,对于大秦的官员,他们表现的都很不在意的。
甚至于对于一些通过其他渠道,成为大秦官员的六国成员,他们也表现的很是鄙夷。
甚至会下意识的,就把那些人归入到,出卖别人而当上秦官的一类人中去。
但是,这次大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对于六国贵族来说,在意义上,那可就大不同了。
因为这官职,可不是依靠出卖别人,得来的官职。
这可都是凭自己本事当的官,你当不上官,那是你没本事,你凭什么来嘲笑我?
至于是国家归属之类的,从春秋到战国,没有哪个国家规定过,自己的国人只能在自己国家当官。
当然,有应诏响应的,也就有无动于衷的。
有些人那是真君子,虽然没有在亡国的时候,以身殉国,但也绝不为大秦效力。
只不过这种人终究是少数的。
陆远也不是很在意,毕竟人,大多数是逐利的,有那些响应的人员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