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此言何意?”公孙威冷声问道。
这个计划是他与帐下谋士商议数日得出的计划,是良策,也是公孙瓒应对袁绍进攻的唯一办法。
只有把百姓全部调走,留给袁绍一个空郡,才能勉强拖延他数年时光。
而这一点点的时光,对于公孙瓒来说极其宝贵。
有这数年的时光,他才能收拾掉刘虞高欢,秣马厉兵,做好准备与袁绍展开争夺河北之主的决战。
“河间郡百姓安居乐业,兼之天气寒冷,恐无意跟随冀州长途跋涉进入渤海。冀州若使暴力强迁,是伤天和也。”
公孙威质问道:“看来青州为虚名而不愿侍我父!威乃冀州刺史,肩负安民之责,怎么做有伤天和之事?莫非青州以为,威把河间百姓带入渤海后,便不管不顾任其生死?”
“某虽粮草不多,但也不至于如此!”说罢,公孙威一拍桌子,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情况这么危急,老子苦思冥想才想出这么一招,专门把你提拔起来辅佐老子,结果你小子不干了?
那还不如让田楷当青州刺史,能力是一回事,但他至少听话啊。
刘备见公孙威动怒,赶忙说道:“冀州误会。备受蓟候大恩,自当竭尽全力侍奉,断无二心。”
“备以为,我军入敌境作战,不明地理,难以知晓袁尚军队分布,迁徙民众事大,光动员便要花不少时光,备担心贻误战机,被袁尚设法击破。”
听完刘备的担忧,公孙威面色稍微缓和,略微思索后答道:“青州且听吾计。我早已下令命高乐二县的百姓准备迁徙,一声命下他们便会动身。届时青州于西部大造声势吸引袁尚注意,策应我军。”
“待我军转移百姓完毕后,两军任务交换、故技重施,便能迁徙四县民众,亦无须担忧袁军袭扰。”
公孙威说完,魏仁浦补充道:“只是需提前招募好民夫,好保障军队后勤,继续于河间作战。”
看二人激情讨论,刘备内心发苦。
迁徙百姓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对曹操来说很简单,把刀架百姓脖子上,百姓马上就能走,什么家产啊耕地啊,统统可以舍弃。
但对刘备来说就很难了,把刀架百姓脖子上的事他做不出来。
人家在河间生活的好好的,凭啥跟你走?
尤其是那些地主大家,反抗肯定尤为强烈。不知要杀多少无辜之人,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假以时日施舍恩德,或许可使百姓归心,再加上战乱这一关键条件,刘备才可使他们自愿迁徙。
但公孙威的计划分明是要求刘备迅速做好这件事,这可难到昭烈帝了。
既然办不到,那就不办。
刘备插进公孙威与魏仁浦的对话:“冀州计策极善,可袁尚年少便有才名,诸将勇而多谋,难保不会看出冀州的计策。”
“袁军假意撤退,待我军转移百姓时突袭,我军唯有一败。”
刘备说完,二人停止讨论,细细思量起刘备的话语。
见唬住二人,刘备继续说道:“依备之见,不如示敌以弱,诱其出击,集中力量歼灭袁军有生力量。”
“其无兵可用,我军便能于河间各县站稳脚跟,缓慢转移百姓,一来可降低民众反感,二来不需担忧袁军突袭,是为上策。”
帐中之人平均统帅八十好几,一听就差不多能判断出计策的好坏。听闻刘备的计策,他们具眸中一亮,心道或许可行。
公孙威拍掌:“青州真乃我军栋梁!”
范质追问道:“袁尚谨慎,轻易不会出兵。质不知该如何诱敌。”
刘备说:“乱。”
公孙威说:“隙!”
二人对视一眼,眸中皆有对对方的赞许。
公孙威解释道:“我军双线作战,势必会出现搭配不当问题。先前我考虑如何避免这问题,想出几条策略,本想着事后与青州详谈,现在看来没有必要。”
“我军只需刻意扩大这问题,让袁尚以为我军相互不能配合,露出破绽。他袁尚自诩帅才,善使奇兵,手下石守信、潘美等众皆自视甚高,想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定要趁势来攻我!”
“我出兵万余,青州亦有一万士兵,而袁尚只有一万五千人。不论攻谁,他都要留数千兵马驻守。也就是说,他最多只能出动万人。”
“而我与青州皆可设伏破敌。设伏不成,另一方则可猛攻,断其后路。”言罢,公孙威起身拱手,“我思虑不当,险些酿成大错,幸亏青州指点,救我军卒性命。威谢过青州!”
“冀州何须如此?备受蓟候大恩,自应不留余力相助。” 刘备赶忙搀扶起公孙威。
待出帐,刘备心道:“公孙威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又惯施仁义,真乃旷世奇才。起初之战略,不亚于昔日云长水淹七军,毒辣可比曹贼迁我汉中百姓。伯圭今世有此子,或许不至于惨死于蓟县。”
“假如阿斗有公孙威之谋略,我安愁汉室不复?”
回到己方军营后,刘备秉烛夜思,细细推敲着战争细节。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必须对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慎的研究,在战前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刘备未曾专门研习兵法,但一生征战下来也养成了这个习惯。
此战若成,刘备西部无忧,便能腾出手来对付孔融,一统青州。
次日上午,刘备军帐。
得到传唤的将领们陆陆续续赶来,等待刘备指示此战军略。
刘备帐下人才太少,关羽留下驻守,张飞去清理袁谭残部,他此战可带之将便少之又少了。
左侧赵云孙立史进,右侧陈庆之关胜秦明,一共六个人,居然有四个是昔日的梁山草寇,可见刘备帐下人才有多么匮乏。
黄信等人倒也在军中,只是能力一般,又是降卒,给个屯长位都勉勉强强,不足以进帐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