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看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的朋友回应道,双眼仍紧紧盯着天空中那逐渐远去的热气球。
“这简直就是神迹啊!咱们大唐真是天降祥瑞,才有这样的奇景出现。”
旁边,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感慨地说: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飞天之事,只存在于那些古老的传说之中。没想到今天,竟然能亲眼目睹。”
孩子好奇地抬起头,问:“阿娘,以后我也能像皇后殿下和公主殿下那样,飞上天吗?”
妇人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傻孩子,那是皇后和公主,她们有神兽庇护。
咱们普通人,哪能有那样的福气呢?
不过,今天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也已经是三生有幸了。”
“愚妇,谁说普通人就不能飞天了?”一位士子模样的人打断了妇人的话。
他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今日之景象,乃是大唐盛世之兆。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大唐子民皆有机会翱翔于天际。”
这番话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称是。
热气球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激发了人们对天空的探索和征服的欲望。
“说得好啊!”一位老者拄着拐杖,赞同地点头,“老夫活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
这热气球,不就是咱们大唐子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吗?
看着皇后娘娘和公主殿下飞天,我这心里真是激动不已。”
“是啊,谁说咱们普通人就不能有梦想呢?
说不定哪一天,咱们也能像皇后和公主那样,飞上天空,看看这大唐的壮丽山河。”一位青年匠人兴致勃勃地说道。
不远处,一群文人墨客也在交头接耳。
“诸位,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一位长袍文人摇头晃脑地吟诵道。
“是啊,李兄所言极是。今日得见皇后与公主飞天之景,实乃我等之幸。
来,咱们不如以诗会友,各自赋诗一首,以记此盛事如何?”另一位文人提议道。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随即各自沉思,构思诗句。
不多时,便有几位文人墨客吟咏出声,以诗抒怀,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
第一位文人轻抚长须,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高声吟诵道:
“明达号起长安城,皇后公主共飞腾。祥云缭绕天神护,万众瞩目史无曾。
热气升腾破苍穹,壮志凌云展大鹏。大唐盛世祥瑞降,飞天梦想自此兴。”
众人闻言,纷纷鼓掌叫好。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热气球飞天的壮观景象,更表达了对大唐盛世和飞天梦想的赞美。
接着,第二位文人站了出来。
这是一位青年才子,眉宇间透露着锐气。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吟道:
“丽质公主貌若仙,皇后娘娘神如虹。神兽相伴飞天去,云卷云舒任意通。
长安百姓仰头望,惊叹连连赞无穷。此生得见如此景,不枉人间走一遭。”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皇后和公主的形象,以及她们飞天时的风采。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能够亲眼目睹这一奇景的感慨和满足。
随后,又有一位满脸皱纹,却目光炯炯老者拄着拐杖上前。
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老夫年迈眼未花,今朝幸见飞天人。皇后公主若仙子,热气球中降凡尘。
天空无垠任翱翔,大唐子民志气昂。愿我儿孙皆如此,勇攀高峰创辉煌。”
老者的诗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却饱含深情。
他通过对比自己的年迈和皇后公主的飞天壮举,表达了对大唐子民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就这样,一场以飞天为主题的诗会在长安城热烈展开。
文人们争相吟咏,用诗句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点点滴滴。
而此刻,天空中的热气球上,长孙皇后、李丽质和小公主也感受到了来自下方百姓们的热情与期待。
她们微笑着向下挥手致意。
这一刻,她们不仅是大唐的皇后与公主,更是代表了整个大唐子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向往。
随着热气球的继续升高,长安城的全貌尽收眼底。
那座巍峨的皇宫、那条宽阔的朱雀大街、那些繁华的市集和街道……一切都变得如此渺小而又如此清晰。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也是一种对心灵深处的触动。
长孙皇后望着脚下珍馐版的长安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
她转身对李丽质和小公主说道,“丽质,小嚷君,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大唐,我们的长安城。
它如此的辽阔、繁华,充满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今日,我们能有机会飞翔于这天际,俯瞰这片土地,实乃幸事。”
李丽质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眼中满是激动与自豪:“是啊,阿娘。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像现在这样,与阿娘和小嚷君一起飞翔在天空,看着我们的大唐。
这感觉真的太奇妙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们脚下。”
“窝看到啦,看到啦!那些房子都变得好小哦,像玩具一样。
还有那条大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好漂亮吖~~!”
小公主同样在李浩泽的心中大声嚷嚷道,仿佛是在对长孙皇后的回应。
李浩泽看着下面欢腾,以及不少跪服祈祷的大唐子民却心生感慨。
他们虽然都是大唐子民,但有的因为及时得到了消息,知道上面这三人是他们大唐的皇后和公主。
而那些没收到消息的子民,却真的以为,她们是神仙下凡,想要祈求她们保佑平安。
思及此,他的心中顿时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
忍不住抬头对怀抱他的长孙皇后问道,“阿娘,你想成为流芳万世的千古贤后吗?”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了长孙皇后和李丽质二女好奇的目光。
长孙皇后更是忍不住轻声打趣道,“小嚷君,难道你有什么妙计能让阿娘我成为流传千古的贤后不成?”
并跟他解释道,“要记住哦,这‘千古贤后’的美誉,可不是我们自己能封的,而是需要后人的评价和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