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鼎勋继续回忆着说道“我当时被将军命令护着家眷,少将军与我一同奋力突围。
敌军越来越多,眼看已无法幸免,我们准备拼死一战,在一间屋内作最后的抵抗。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喊着要放火烧屋。
奇怪的是,边上房舍都被引燃,唯独我们那间安然无恙,也不知道是为何?”
说到这,他转头看向旁边的李岩,问道,“当时,救我们一命的,想必就是李军师吧?”
李岩一直沉浸在那段回忆中,听到问话,才缓缓回过神来,悠悠回道:“我当时本就十分反对用这等酷烈的手段对付一名已然被俘的将军,况且是周将军这样的英雄人物。
战场相搏,杀了便是,这既是对敌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可我当时无法直接干预,只能退而求其次,想着为周将军留个后。
听说大军围住了周将军的家眷,我便前往闯王处献计用火攻之计,避免无谓的伤亡。
获得准许后,我让人将旁边的屋舍都点了,又单独吩咐亲信,留下你们所在的那一间。
也算是我对周将军的一点告慰吧!”
周云在一旁听着,心中大为震撼,没想到事情竟有这么多曲折。
他望向李岩,心中不禁感叹,这世间莫非真有因果循环?
他当时出于一片善心救了自己身体原主一命,如今自己穿越过来,又救了他一命。
李岩也看向周云,两人此时想法竟不谋而合。
“杨叔,那后来呢?”周云接着问道。
“后来……后来,我带着你冲出那间房舍,扒下死去顺军的衣衫,打算混迹出去。可……”
杨鼎勋的眼前又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他正与周云在城中小心翼翼地避让闪躲,不巧被带队巡视至此的闯将刘宗敏发现。
刘宗敏浓眉一皱,大声喝道:“你二人在此鬼鬼祟祟地作甚?”
杨鼎勋心中暗叫不好,自知此时必死无疑,遂准备奋力一搏,给周云争取逃生的时间。
没想到周云机灵无比,忙上前恭敬回禀:“禀将军,我们刚发现守军主将的儿子从我们前面跑走,故一路追寻到此。”
刘宗敏听闻,眼前一亮,指着年轻的周云说道:“你上马,带我的人过去追。”
这时,有人牵了匹马过来,周云只好硬着头皮上马,带着十几人快速向前奔去。
而站在一旁的杨鼎勋则无人问津,他只好回头,一个人朝着李自成大军的方向走去。
此后,他在大顺军中当了一名小兵,跟随大顺军去往北京,一路上都在寻找周云。
可几十万的大顺军中,找一个普通兵士谈何容易。
寻找无果后,杨鼎勋只好在半途偷偷溜走,去找明廷山西监军太监高起潜,想着归建明军。
等找到高起潜在京城附近的驻军时,已是人心惶惶,众人畏惧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如虎。
高起潜见到以为早已死去的杨鼎勋,听他述说当时的事情经过后,才知道周遇吉的儿子没死。
他心中暗自恼怒,脸上却带着微笑,将杨鼎勋安排在军中任职。
杨鼎勋不知道的是,高起潜与周遇吉势同水火。
周遇吉身为大明猛将,奉命镇守要地,是拱卫京城的一道关键防线。
他治军严谨,平日里对士兵要求严格,训练时一丝不苟,但又爱兵如子,士兵们受伤生病,他都会亲自探望,所以所率军队作战勇猛,令起义军和清军都颇为忌惮。
然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在朝廷中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监军高起潜。
高起潜身为宦官,仗着皇帝的宠信,在军中作威作福,整日想着如何中饱私囊,对真正的战事却漠不关心。
周遇吉多次对高起潜的腐败行为表示不满,这让高起潜怀恨在心,一心想找机会除掉周遇吉。
这一日,代州前线传来急报,李自成的大军已逼近周遇吉的防区。
周遇吉深知此次任务艰巨,立即着手筹备防御,加固城墙、布置兵力,同时向朝廷请求援兵和粮草。
高起潜得知此事后,心中暗喜,觉得机会来了。
他先是在崇祯皇帝面前进谗言,添油加醋地说周遇吉夸大敌军实力,意图骗取更多的资源,实则是拥兵自重。
崇祯皇帝本就多疑,听了高起潜的话后,心中对周遇吉产生了疑虑,对他的援兵请求也有所犹豫。
与此同时,高起潜又在后勤补给上动手脚。
他故意克扣周遇吉军队的粮草,原本计划运送的充足物资被削减了大半。
负责运输的官员畏惧高起潜的权势,不敢违抗,只能将少量的粮草送往周遇吉的军营。
士兵们看着这点可怜的口粮,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周遇吉心急如焚,一边安抚士兵,一边再次向朝廷请求支援。
高起潜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假传圣旨,命令周遇吉主动出击,不得延误。
周遇吉虽深知此时出击风险巨大,但君命难违,只得率领疲惫之师出城迎战。
战斗打响后,周遇吉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奋勇杀敌。
然而,由于兵力悬殊,且士兵们饿着肚子,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高起潜呢,不仅没有按照约定派遣援军,还在一旁冷眼旁观。
当看到周遇吉的军队陷入困境时,他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下令自己所监督的部队撤退,让周遇吉的侧翼完全暴露。
起义军趁机发动猛攻,喊杀声震天,周遇吉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阵脚大乱。
周遇吉虽拼死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从代州退往宁武关,最后全军覆没于宁武关上。
周遇吉的死讯传来,朝野震惊。
百姓们为这位忠臣良将的陨落而悲痛不已,街头巷尾都在传颂他的英勇事迹,而高起潜却在暗中得意,继续在朝廷中为非作歹。
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城,杨鼎勋跟着高起潜大军撤退,听闻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导致全军溃散。
杨鼎勋跟着高起潜一路奔逃向山东,又从山东去往南京,加入了新组建的弘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