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庞涓:权欲之途的兴衰悲歌
第一节:寒门少年的凌云志
庞涓出生在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庞涓看着家中破旧的房屋,望着面黄肌瘦的父母,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那个尚武崇文的时代,庞涓深知唯有学得一身本领,才能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听闻鬼谷子先生在云梦山讲学,传授兵法韬略,庞涓毅然决定离家求学。他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云梦山。
初到云梦山,庞涓被这里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氛围所吸引。鬼谷子先生的讲学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兵法谋略讲解得生动有趣。庞涓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对兵法有着极高的悟性,很快便掌握了鬼谷子所传授的诸多要领。在众多弟子中,庞涓表现得格外勤奋,每天天不亮便起床研读兵书,夜晚还在烛光下思索战术。
与庞涓一同学习的还有孙膑,两人因对兵法的共同热爱而结为好友。他们常常在山间探讨天下大势,分析各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布局。庞涓对孙膑的才华也颇为赞赏,两人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鬼谷子的教导下,他们的兵法造诣日益深厚。在这段求学时光里,庞涓心中的志向也愈发坚定,他渴望早日下山,在诸侯纷争的舞台上一展身手,建立不朽的功勋。
第二节:下山入魏初建功
随着学业的深入,庞涓听闻魏国正在广纳贤才,渴望一展抱负的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决定下山前往魏国。临行前,他与孙膑依依惜别,两人约定日后若有机会,定要相互扶持,共图大业。
庞涓来到魏国后,凭借着在云梦山所学的兵法知识,很快便在魏国的军事圈子里崭露头角。他向魏惠王献上了自己对魏国军事改革和扩张的策略,深得魏惠王的赏识。魏惠王见庞涓年轻有为,对兵法见解独到,当即任命他为将军,负责魏国军队的训练和指挥。
庞涓深知这是自己实现抱负的绝佳机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按照鬼谷子所传授的兵法,对魏国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改进了军队的阵法和战术。在他的努力下,魏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不久后,魏国周边的小国对魏国的扩张意图有所警觉,时常在边境挑起事端。庞涓奉命率军出征,他运用所学的兵法,灵活应对,多次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这些小国的军队,为魏国开疆拓土。这些胜利让庞涓在魏国的声望如日中天,魏惠王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庞涓也因此成为了魏国朝堂上一颗耀眼的新星。然而,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庞涓心中的欲望也在悄然膨胀,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尤其是对才华出众的孙膑,渐渐产生了嫉妒之心。
第三节:嫉贤妒能陷同窗
此时的孙膑仍在云梦山跟随鬼谷子继续深造,他对庞涓在魏国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庞涓为了巩固自己在魏国的地位,同时也想将孙膑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便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念及同窗情谊,毫不犹豫地前往魏国。
孙膑来到魏国后,魏惠王听闻他是孙武的后人,且与庞涓师出同门,对他也颇为重视,多次与他探讨兵法。孙膑的见解让魏惠王眼前一亮,对他赞赏有加。这让庞涓心生嫉妒,他担心孙膑会抢走自己在魏国的风头,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庞涓开始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他编造谎言,说孙膑虽然表面上为魏国效力,但内心却向着齐国,将来可能会成为魏国的大患。魏惠王听信了庞涓的谗言,对孙膑产生了怀疑。庞涓趁机建议对孙膑施以膑刑,以绝后患。魏惠王在没有查明真相的情况下,同意了庞涓的建议。
可怜孙膑,怀着一腔热忱来到魏国,却遭此横祸。他被剜去膝盖骨,脸上刺字,从此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庞涓以为这样就能彻底摧毁孙膑,让他无法再与自己竞争。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孙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兵法的执着,并没有就此沉沦,反而在困境中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第四节:桂陵受挫心不甘
孙膑遭受膑刑后,庞涓以为他已不足为惧。但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成功逃离魏国,来到齐国,并成为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座上宾。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赵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赵国。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田忌依计而行。
庞涓率领魏军在赵国作战正酣,突然得知齐国军队直逼魏国都城大梁。他深知大梁若失,魏国将陷入绝境,于是急忙下令撤军回援。当魏军行至桂陵时,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突然杀出。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面对齐军的突然袭击,顿时大乱。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奋勇杀敌,魏军大败,庞涓本人也险些被俘。
桂陵之战的失败,让庞涓深受打击。他没想到曾经被自己陷害的孙膑,竟能运用如此精妙的计策击败自己。这一战不仅让庞涓的骄傲受到了重创,也让他在魏国的声望有所下降。然而,庞涓并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孙膑的诡计,心中对孙膑的恨意愈发浓烈,他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打败孙膑,挽回自己的声誉。
第五节:马陵惨败终成殇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然遭受了挫折,但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再次派田忌和孙膑率军救援。
孙膑故技重施,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率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魏惠王见齐军再次来袭,大怒之下,派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领十万大军迎击齐军。
庞涓得知此次又是孙膑为齐军出谋划策,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复仇欲望。他急于与孙膑一决高下,不顾太子申的劝阻,率领少量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深知庞涓的性格弱点,他料到庞涓会轻敌冒进。于是,在撤退过程中,孙膑采用减灶之计,让士兵们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又减为三万个。庞涓见齐军的灶越来越少,误以为齐军在撤退过程中大量逃亡,士气低落。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加快了追赶的速度。
当庞涓率军追到马陵时,夜幕已经降临。马陵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两旁树木丛生。庞涓隐隐感到不安,但复仇的欲望让他不顾一切地继续前进。突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埋伏,他环顾四周,看到一棵大树上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庞涓深知自己已无路可逃,长叹一声:“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魏军失去主将,全线溃败,太子申被俘。
庞涓一生渴望功成名就,却因嫉妒和狭隘的心胸,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与孙膑之间的恩怨情仇,成为了战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叹息的故事。庞涓的失败,也让人们看到了权欲的膨胀如何蒙蔽人的心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金句分享:
“某与师有八拜之交,若有此行能得到魏王提拔,一定举荐吾兄,一同建功立业”:庞涓下山时对孙膑所说,意思是自己与孙膑结拜为兄弟,若此次前往魏国能得到魏王重用,必定会推荐孙膑,与他一起建立功业,体现了当时庞涓与孙膑的情谊以及庞涓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