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大解放只能承载两到三吨重,速度虽快但只限于平路。
林天昊的爬山虎虽然结构谈不上简单,却也没有那么复杂。
单缸24马力的柴油发动机,不仅够用,更是特别省油。
他们的最终第一站并非红星农场——那里什么都没有。
于是林天昊带着大家前往二分站。
半年不见,二分站的变化不少,房屋多了,地盘也更大了。
地广人稀,地方随便占。
房屋增多意味着厂领导能力出色。
\"哈哈,你们可算到了!路上怎么样?”赵站长笑得很开心,表示日子不错。
“站长,我们一路很顺利。”林天昊维持旧称谓以示尊重,毕竟自己名义上是领导,直接称呼名字有些不敬。
\"赵站长,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李文强同志,他将管理农场。
他也是我妻姐夫,所以算是熟人。”林天昊进行介绍。
“哦,我知道此事,欢迎李主任。
感谢你作出的贡献。”赵站长握手,其实背后有着共同的目的——保护领导者并保留更多精华。
大家寒暄之后开始工作。
那些需要去农场的人暂时住进了二分站宿舍。
长途旅行后的疲惫显而易见,大家吃完晚饭便各自休息。
唯有林天昊例外,他去了王家,准备告诉王秋雪一些重要事情。
即使不想帮助何志强处理离婚问题,他也觉得有必要提前通知王秋雪。
意外到来的林天昊让王家人很高兴。
通过上次帮助,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很多。
特别是有朋友帮她们建新屋,煤矸石中的煤炭也能自由取用,免于受冻挨饿。
“王伯伯,生活工作还好吗?有什么困难?”
“很好。”王父心里对林天昊充满好奇。
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好意,可林天昊对他女儿的帮助令人费解。
察觉对方态度微妙,林天昊也不好解释。
简单几句交谈后,他提议单独与王秋雪谈话,说有一些北京的事情需要沟通。
两人离开屋子,在院中交谈,没说几句,王秋雪主动提起了何志强的问题。
“天昊,何志强联系过你吗?”
突如其来的询问让林天昊措手不及,怀疑是否收到了王秋雪的信。
试探性问话后得知没有。
王秋雪表达想要解决她与何志强的关系。
经过深思熟虑,尽管怀疑背后是否收到书信,但还是决定帮忙。
接过纸张装进口袋。
第二天,醒来后见到早候在一旁的小胖,他殷勤备至,洗漱完毕吃早饭,林天昊答应收徒。
此时会议主题围绕两个方面:制造单缸柴油机与讨论农场景观规划。
1978年春天,改革的东风刚刚吹到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红星生产队就抓住了一个机会。
他们提出想要试制拖拉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想法一经提交,便迅速获得了县里相关部门的一致认可与支持。
不仅是口头政策上全力开绿灯,在具体实施方面也给了实际的帮助,像联系机械厂借调设备、协调钢材水泥等物资供应渠道,还帮忙从邻近公社调来了几位有经验的技术工人。
虽说上级能够提供的直接资源有限,但这样的态度本身就让人深受鼓舞。
对于即将建立的配套农业基地而言,其职能显得简单明确:它只需为日益壮大的生产基地提供粮食保障即可。
至于山里面那个挂着“劳动改造农场”招牌的地方,充其量不过是捎带手帮个忙而已。
表面上大家都懂规矩。
会议桌旁坐着的新任副主任胡志刚,其实只是列席代表,并没有太多参与讨论意见的资格。
在场所有人也清楚胡志刚的身份背景。
虽然单位挂了个北方总公司的头衔,但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这个临时组建小组真正的情况,本地干部或许不清楚,可原来轧钢厂过来的老职工还能不明白么?
于是,在这项目组中,胡志刚的角色更接近于一个挂名性质的精神支柱,顶着总厂名义来的领导角色。
若谈及实际决策权重,怕是开玩笑成分居多。
不过,胡志刚本人倒对这种定位非常满意。
他乐得如此安闲自得,名义地位高但责任轻且事务少。
实际上呢,他也仅充当一个花瓶般存在,即便没了他,似乎整体运行也毫无差异。
这也赋予了胡志刚难得自由空间,比如此时他已经化身成车间教导员,兴致勃勃地收起徒弟来。
单教一个人显然太过耗费精力,并不公平,索性把所有维修工召集起来开展培训课,系统讲解核心机器检修技巧及注意事项之类的专业内容。
他这么做自有深意——这次任务之余,还有另一个目标,那就是为自己位于省城总部的工作岗位物色一位助理人选。
理想条件不必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上限,但需具备忠诚品质且聪明灵活,并愿意迁居城市长期发展。
之所以没有在当地挑选合适者,主要是早期未予重视或者确实难遇良材。
此次外出,随着停留周期延长,愈发觉得缺乏一位靠谱助手极为不便。
经过反复考量,他决定带走小马同志。
这位小伙子虽说学历一般、悟性一般乃至技术起步水平亦算平庸,却胜在态度积极主动,至少目前为止展现出可靠的追随性。
而这忠诚品德恰如黄金,值得信赖栽培。
况且技术和见识完全可以通过时间积累慢慢培养完善。
在连续几天驻扎修配车间进行详细授课指导之后,他觉得该放手让大家自行演练消化所学内容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了针对性指导环节。
“小马!”清晨一早,他步入工厂喊出了对方名字。
“啊,师傅您好!叫俺有何贵干?”那年轻人快步跑上前问道。
“有点小活计让你协助完成,今天你就专心跟着我动手实践吧。”
这话让小马瞬间喜形于色——被单独指定随侍导师左右,无疑是天赐良机!
当得知师要亲自带领打造新型交通工具的消息传开时,围观群众们一片惊叹之余满含羡慕嫉妒之情。
“咱们竟真的能造车?”小马难以置信,甚至有些担心是不是难度太大了点?
胡主任解释:“别紧张,不是什么复杂汽车啦,咱们先搞简易皮卡车试验版吧。”
“诶?皮卡又是啥东东?”好奇的小家伙又追着问了一句。
胡志刚思索半响,用朴素直白的语言阐述道:“就是结实耐用型卡车咯。”
于是两人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整整半月有余,才逐步拼凑组装出这第一款产品原型。
此过程中因种种限制因素制约(轮胎来源稀少等),最终作品更多呈现出因地制宜特色。
新车装有一台24马力柴油机动力系统(内部代号h系列改良款)。
外型简洁实用,虽无过多装饰细节打磨痕迹,却拥有强悍越野性能和舒适驾驶体验,完美适配各种特殊路况需求。
通过采用最新悬架设计以及精心挑选材质工艺,显着提升乘坐愉悦度表现。
经实测,在石子路面上最高可达七十公里左右匀速巡航成绩,远超预期规划预期值,再次印证了创新成果的价值潜力无限可能。
当地官员百姓闻讯前来参观考察,无不叹服赞叹不已。
特别是杨大队长看到实物演示后,立即表态希望尽快批量复制应用推广方案,造福地方民生工程事业建设进程之中。
李强看着眼前这款改装车辆,不禁皱眉问道:“王工程师,这款车虽然整体性能不错,但后座空间实在太小了,而且没有车门,能不能进行改进?我现在职务下调了,连吉普车都不能用了。
这里地广人稀,路况又差,出行极为不便。”
更关键的是,这辆车极其省油!据王工程师计算,跑一百公里只消耗六七斤柴油,约等于三四升。
相比现在动辄每百公里耗油十七八升的吉普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省油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存在差距。
当时汽车使用的还是化油器,电喷技术尚未问世。
而那些追求高速度的吉普汽油机更是与经济性无缘。
至于单缸柴油机则完全不同,它天生就不以速度为卖点。
即使王工程师通过调整变速箱提升其最高时速至七十公里每小时,这基本上也是它的极限了。
并且,在实际驾驶中很少会开到这个速度,因到达该时速时车身振动强烈,操作非常困难。
对于李强提出的问题,王工程师愣了一下,“站长,为什么要改呢?我平时也没用过后排啊!再说增加两扇门麻烦得很!”
李强被堵得一时语塞,心想这人怎么还认为加个门这么复杂?知道吗,多加两扇门可以解决好多实际问题呀!
平复下情绪后,他耐心解释道:“老王,这是很多人的反馈意见,大家都觉得后排太局促了,影响了这款车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工程师一下子明白了:这是有人打他车的主意啊!
自己费尽心思弄出来一辆车容易嘛?现在刚做好就被惦记上了。
不可能,这是我的车,谁也别想占为己有!
“李站长,车已经造好没法再改变了,如果要改动,那后面的车厢就得缩小,那样既不好看实用性也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