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在成功完成李明启的高难度手术后,声名远扬。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前来咨询和预约他手术的患者络绎不绝。据医院门诊统计,在新闻报道后的一周内,心脏外科门诊量比以往同期增长了 300%,其中指明要林宇接诊的患者占比高达 80%。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声誉,林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天,一位名叫王翠兰的患者被家属簇拥着找到了林宇。王翠兰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多年,此前已在其他医院接受过两次手术,但病情仍不断恶化。她的病历显示,心脏功能已降至正常水平的 30%左右,身体极度虚弱,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林宇仔细研究王翠兰的病情后,发现她的心脏组织由于多次手术创伤,粘连严重,心脏内部结构混乱不堪,手术难度极大。而且,由于长期患病,她还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肝肾功能受损等。各项检查数据表明,她的肺部感染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的 5 倍,肝肾功能指标也仅有正常水平的 40%左右。
当林宇向患者家属详细阐述手术的难度与风险时,家属们的表情瞬间凝固。王翠兰的儿子,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眼神中原本的期待瞬间被震惊与惶恐所取代。他的嘴唇微微颤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与干涩:“林医生,您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啊,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他的额头上青筋微微凸起,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又松开,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即将喷涌而出的绝望。
王翠兰的丈夫则像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而无助。他呆呆地望着地面,嘴里喃喃自语:“怎么会这么严重,之前的手术都白做了吗?”他的双手不停地在膝盖上摩挲着,那粗糙的双手因为过度用力而指节泛白,岁月的痕迹在这一刻更加明显,仿佛每一道皱纹里都藏满了对妻子病情的担忧与无奈。
她的女儿早已泣不成声,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她用手捂着嘴,试图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那压抑的呜咽声却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爸,妈不会有事的,对吧?林医生这么厉害,一定能救妈妈的。”她一边哭一边向父亲和林宇投去哀求的目光,那目光中满是对母亲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渴望,身体也因抽泣而微微颤抖着。
林宇组织了更为严谨的术前讨论。会上,不同科室的医生们表情凝重。心内科医生指出,患者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极不稳定,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的风险极高,数据显示,这种情况下心律失常发生率可达 70%以上。呼吸科医生表示,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呼吸衰竭,以往类似病例中呼吸衰竭发生率约为 30%。肾内科医生则担忧患者脆弱的肾功能可能无法承受手术带来的负担,术后肾衰竭的可能性不容小觑。
尽管面临诸多风险,林宇依然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当天,手术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林宇站在手术台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手术操作。他首先小心翼翼地分离粘连的组织,每一个动作都轻如羽毛,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出血。在修复受损的心脏瓣膜时,林宇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之前手术的影响,瓣膜的形态和结构已严重变形,正常的修复器械难以施展。林宇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临时调整手术方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手工修复技巧。
然而,手术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当林宇正在处理一处关键的血管病变时,患者突然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疯狂跳动,心率急剧下降到每分钟 30 次以下。林宇的额头瞬间冒出豆大的汗珠,但他迅速镇定下来,一边指挥助手注射急救药物,一边亲自操作临时起搏器进行心脏起搏。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手术室外的家属们焦急地等待着。王翠兰的儿子在走廊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妈,一定要平安啊。”他的妻子则坐在长椅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每一分钟的等待对他们来说都像是漫长的煎熬。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林宇终于完成了手术。他疲惫地走出手术室,对家属们说道:“手术很成功,但患者还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后续的恢复过程依然充满挑战。”在重症监护室里,医护人员日夜守护着王翠兰。她曾多次出现病情波动,如因肺部感染加重导致呼吸困难,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并加强了呼吸道护理;又因肾功能短暂恶化,肾内科医生紧急会诊,制定了特殊的肾脏支持治疗方案。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王翠兰的病情逐渐稳定并开始好转。一个月后,她的心脏功能提升到了正常水平的 50%左右,肺部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肝肾功能也有所恢复。她能够下床进行简单的活动,脸上也重新浮现出了笑容。
林宇通过这次手术深刻地认识到,声誉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挑战,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以最严谨的态度和最高超的医术去应对。而他也在这一次次的考验中,不断成长,向着成为一名更加卓越的心脏外科医生坚定地迈进,继续书写着他在医疗领域的传奇故事,为更多患者的健康和希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