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英见状,连忙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透着几分歉意与感激。
看着刘封那担忧的模样,她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赶忙解释道:
“刘公子,我是昨天返回襄阳找父亲商谈事宜了。
因着事情谈完后时间太晚,所以才没有回来。
让你担心了,实在是抱歉。”
刘封闻言,像是紧绷的弓弦突然松弛,长呼了一口气,脸上的紧张之色瞬间褪去了不少。
他露出一抹释怀的笑容,说道:
“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黄姑娘出了什么意外,可把我吓得不轻呢。”
黄月英则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灵动的眼睛眨了眨,问道:
“刘公子,你刚才说,进我房间找我了对吗?”
刘封一听,犹如被踩到尾巴的猫,顿时脸色一红,心里暗叫不好。
这男子进入未婚女子的闺房,在这礼教森严的时代,显然是不怎么合乎礼仪的。
他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结结巴巴地说道:
“嗯,黄姑娘勿怪,当时我是怕你出什么意外,这才…… 这才冒昧进去查看了一番,实在是情非得已啊。”
黄月英看着刘封那窘迫的样子,宛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扑哧” 一声笑了出来,捂嘴笑道:
“我明白的,事从权急嘛!刘公子也是关心我,我怎会怪你呢。”
刘封听了这话,越发觉得不好意思了,干笑了两声。
他像个害羞的大男孩一般,打了个哈哈,而后便逃也似的快步走回屋子,心里还在懊恼自己怎么如此莽撞。
此时的刘封脚步匆匆,仿佛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
黄月英站在原地,看着刘封离去的背影,眸光闪闪,像是藏着千言万语,又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轻开口,口中喃喃道:
“谢谢你,刘公子,是你给我的勇气,让我能对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时间倒回到昨日。
彼时,黄月英与刘封一同骑乘乌骓。
她坐在马背上,迎着那吹拂而来的风,发丝随风飘动,心里头也像是被吹开了一扇窗。
终于黄月英想通了:
“自己本就不愿按照父亲黄承彦的安排,嫁给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男子。
哪怕这个男子在世人眼中很优秀,可那终究不是自己心仪之人啊。”
于是,在刘封骑着乌骓外出的时候,黄月英便毅然决然地一个人返回襄阳,径直来到家中,找到了父亲黄承彦。
她站在父亲面前,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勇气都凝聚起来,将自己心里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黄承彦静静地听着,神色平静,目光中透着几分洞悉一切的睿智。
待女儿说完,他微微一叹,那叹息声中,既有对女儿的理解,也有一丝无奈。
黄承彦轻声说道:
“月英,为父很了解你。你不是想通了,而是你的心里面装了另一个人。
罢了,儿女婚事本就该遵循自己的心意,为父也不想勉强你。”
说完,黄承彦摆了摆手,带着一丝无奈又宠溺的笑意,道:
“去吧,回去吧,诸葛孔明那边我自会去说明的。”
就这样,一段原本被众人看好,被长辈们定下的姻缘,就此散尽。
而黄月英的心里,却没有丝毫的遗憾,反而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挣脱了某种束缚,只等着去追寻那真正属于自己的缘分了。
……
新野。
这座小城近来似乎被一层淡淡的阴霾笼罩着,阳光照在街道上,却驱散不了那股压抑的氛围。
大街小巷依旧是往日的热闹景象,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可徐庶的心里却如同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忙碌且烦闷。
一方面,刘封的死就像一团迷雾,萦绕在他心头久久不散。
尽管他的潜意识里总有个声音在提醒着,最好不要去掺和这件事,那背后或许藏着诸多复杂又棘手的纠葛。
可徐庶天生那股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子,让他实在忍不住想要将此事彻查明白。
他总觉得,刘封之死没那么简单,其中定有隐情,他非得解开不可。
而另一方面,徐庶越发察觉到自己的主公刘备似乎有些不太对劲了。
以往相处时,刘备总是一副礼贤下士、亲和宽厚的模样,如同春日暖阳,让人如沐春风。
可近来,每一次徐庶旁敲侧击地打探关于刘封的事情,刘备的反应都让他心里犯起了嘀咕。
刘备要么是顾左右而言他,用一些无关痛痒的借口匆匆搪塞过去,眼神闪烁,不敢直视徐庶的眼睛;
要么就是眼神闪躲,刻意避开这个话题,仿佛那是个碰不得的禁忌一般,让徐庶心中疑云渐起。
其实,刘备这边心里也是纠结得很。
刘封之死这事,本就是他心中一块难以言说的心病。
当初做那个决定时,虽说有诸多无奈,可毕竟刘封也是跟了自己好些年,多少还是有父子之情在的。
如今事情做下了,刘备心里头一直怀着鬼胎,总觉得愧疚不安。
而徐庶呢,又是那么个极为聪慧敏锐的人,那目光仿佛能洞悉人心。
刘备总感觉徐庶好像已经看穿了自己心底隐藏的秘密。
尤其是每次面对徐庶,刘备那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就越发强烈,心中的愧疚便如野草般疯长,让他坐立不安。
渐渐地,他便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徐庶了。
最开始的时候,刘备只是减少了与徐庶单独议事的次数。
以往刘备常常会主动找徐庶探讨军情、商量计策,两人促膝长谈,谋划未来。
现在却总是借口事务繁忙,让徐庶把想法写成奏疏呈上来就行,语气中透着一丝冷淡。
徐庶起初还没太在意,只当刘备确实是政务缠身。
可次数多了,他心里也难免起了疑。
再往后,军中开始有些风言风语传出来,说徐庶仗着自己有点智谋,总是自作主张,不把主公放在眼里,行事有违臣子之道。
徐庶听闻这些话后,心中甚是苦闷。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心一意为了刘备的大业着想,怎么就落得这么个被人误解的下场呢?
想当初,徐庶就是听闻刘备仁德之名,怀着满心的期待,抛却了诸多顾虑才选择辅佐他的!
想着能在这乱世之中,跟着这样一位贤明之主,干一番大事业,兴复汉室,成就一番青史留名的功绩!
可如今,不知为何,刘备竟变得如此古怪,而且还对自己开始提防起来了,这让徐庶既失望又无奈。
徐庶思来想去,夜里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一日,他在屋中踱步,心中暗道:
“君择臣,臣亦择君。既然刘备不再信任于我,我便也无需再费尽心机地辅佐于他了。
只是君臣一场,如此便不管不顾地甩手离去,也实在不体面,得想个妥善的法子才好啊……”
正想着,徐庶忽然眼睛一亮,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消瘦的脸上露出一丝决然又带着几分释然的神色,仿佛已经找到了那个困扰他许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