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八年的元宵节刚过,在京各衙门的官员们纷纷开印上值。
去年国库难得出现盈余,京官们都得以过了一个好年。
所以,当开印上值后,众人脸上挂着的不再是往年的愁容,而是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不仅脸上出现了红光,身材也貌似大了一圈,身上的官服也换成了一套年前新做的。
刚上值,内阁四位大学士与礼部的四位堂官出现在了昭仁殿里。
这次他们入宫觐见,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让皇帝选定即将到来的会试主副考官。
因会试在春季由礼部主持,所以又称作“春闱”,因聚集了全大明五千多应试举子进行考试,故而又叫春闱大比。
礼部尚书李腾芳率先开口道:“禀陛下,天启八年戊辰科的春闱大比在即,臣恳请陛下早日定下此次大比的主副考官及同考官人选!”
又到了三年一度的会试,这已经是朱由校御极后的第三次了,第一次天启二年的主考官是东林党人朱国祯,第二次天启五年主考官是当时的内阁首辅顾秉谦,因顾秉谦的首辅身份,当时还遭到了不少朝臣的弹劾。
朱由校没记错的话,历史上这第三次也就是崇祯元年的会试主考官有两人,也就是眼前的内阁次辅施凤来,与排名第三的张瑞图,两人也是万历三十五年科举的榜眼与探花。
两人在主持完这次会试后不久,便纷纷被崇祯罢官,从此东林党人再次实现了他们众正盈朝的大好局面。
“礼部可有举荐之人?”
“禀陛下,按照惯例,主考官由陛下从内阁大学士中挑选一人,副考官则是从礼部几位堂官任选一位,至于同考官,则由翰林院与詹事府的翰林们充任!”
崇祯元年的知名官员,朱由校除了状元刘若宰、史可法与张采两个三甲外,其他人真的没有什么印象。
至于刘若宰三人,也是乏善可陈,刘若宰这个状元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他举荐出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倒是将南明弘光政权给搞得一塌糊涂。
而史可法,更是一言难尽,在南明成立的关键时刻,作为南京小朝廷最大的实权人物,进退失据,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匡扶社稷的大好时机。
在被马士英排挤出朝堂后,由他主导的江北防线,不仅在阻挡满清南下时没有发挥任何的迟滞作用,反而因他的迂腐、党派成见等因素,加快了各大军头的跋扈与倒戈速度。
后来多铎只带着五万清军南下时,沿途望风而降,在多铎进攻扬州时,史可法所倚重的一众武将纷纷争相出城投降,扬州十日,他这个主帅负有最大的责任。
虽然城破被俘后,他守住了最后的气节,但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光有个人气节又有何用?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史可法便是最好的示例。
张采嘛,与张溥并称娄东二张,一同组建了应社与复社,遥控着崇祯中晚期的朝堂。
而他们纠集东南一众官二代组建的复社,除了在东林党基础上升华了偏执、党争与争权夺利外,于朝于国并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对于李腾芳提及的主副考与同考官人选,朱由校需要好好想一下。
先是主考官,内阁四人中,上次内阁首辅顾秉谦做主考官,就遭到了极大的非议,人选那么多,朱由校没必要跟文官与整个士林死磕,得不偿失。
历史上的施凤来与张瑞图两人,没能选出几个大才,而且两人一个来自浙江嘉兴,一个来自福建泉州,都是科考兴盛之地,应试的同乡与亲友举子肯定超多。
剩下的李国普,朱由校虽然对他的后人李鸿章没啥好印象,但也不能因此祸及李国普这个先祖。
而且现在的李国普出身保定高阳,跟孙承宗是同乡,代表的是北直隶与北方士子的利益。
但李国普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排在内阁四人中的末尾,在前面三人都没有成为主考官之前,要是直接跳到了末尾的李国普,这里面的隐喻就很耐人寻味了。
礼部的四位堂官中,尚书李腾芳是湖广长沙人,左侍郎孟绍虞是河南杞县人,温体仁是浙江湖州人,而王作远却是科考弱省贵州,而且来自普安卫,军户出身。
在迅速排除一番后,朱由校便有了自认为十分合适的选择,“春闱大比会在哪天开考?”
李腾芳回道:“按照过往惯例,会在二月初九开考,二月十二日第二场,二月十五日第三场,殿试是在一个月后的三月十五日开考!”
“时间还早,现在公布主副考与同考官人选,是不是早了些?”
李腾芳躬身答道:“陛下圣明,我们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同陛下禀明此事,虽然会试的考官人选不宜过早公布,但也不宜太晚!”
“好,朕明白了,主副考人选待定,礼部尽快拟定同考官人选,供朕勾选,同考官人选要注意他们的籍贯,不可过于集中于某几个布政司!”
“是,陛下,臣遵旨!”
二月初六,离会试开考还有两天的时候,朱由校终于公布了主副考官人选,并勾选了十八名同考官人选。
主考官朱由校最终还是选了施凤来,副主考则选了两人,分别来自河南的孟绍虞与贵州的王祚远。
为何是施凤来而不是张瑞图或李国普出任主考,一是施凤来是内阁次辅,排序靠前,二是现在朝堂福建籍的重臣实在太多,三是李国普的后人叫李鸿章。
至于副主考人选,为何没选温体仁,一是因为他与主考官施凤来是同乡,二是需要平衡往年科考偏弱的布政司,三是选定的两人裙带关系没有那么多。
被选定的三个主副考官与十八个同考官人选,在礼部公布了名单后,便马上被送到了位于明时坊靠近城墙的贡院。
没其它原因,避免泄题与提前串联。
虽然不少应试的举子可能会提前猜到了主考官会是身为内阁次辅的施凤来,但施凤来能参与批阅的卷子数量并不多。
虽然最终的会试录取考卷他有一票决定权,但用一两次可以,用多了会马上遭到其他考官的一致反对,甚至是弹劾他舞弊。
科场舞弊在大明可是重罪,轻则罢官夺职,重则废除功名,流放边关。
徐霞客的高祖徐经就因为卷入舞弊案嫌疑,不仅被废除了刚得的进士出身,还被废除了功名并终身不得科考。
而作为徐经的好友兼被天使投资人唐寅唐伯虎,也因此落得个同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