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我老了老了,却要受你这瘪犊子的气,你爹也不敢给老子戴绿帽子!
怎么了,这是让你小子蹬鼻子上脸了!
给你脸了!
你爹当年一个破落户,是我老刘第一个公开为他站台,才坐实了他“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否则,鬼才信你这个刘家的血脉正统!
现在好了,你家坐上了皇帝位,反手就给我老刘一个绿帽子!
觉得自己受到莫大侮辱,但刘琰也不敢公开去和皇帝辩一个子丑寅卯来。
但是,这口窝囊气,刘琰却绝对不打算自己就吞下去了事。
老子拿皇帝小儿是没辙,但你胡氏算什么东西!只不过是老子的一件随时可以丢弃的换洗衣服而已!
你咋不上天呢?
人要脸,树要皮,这老刘琰打算豁出去,给皇帝刘禅一个难堪。
既然你敢给老子戴绿帽,老子就敢戴着绿帽子逛大街!
看最后,到底是谁丢了谁的脸面!
刘琰的小暴脾气上来了,拉都拉不住。
于是,刘琰对胡氏施以私刑,还让手下兵卒以鞋子掌掴胡氏脸面,甚至,他还让500士卒排成队,轮番向胡氏身上吐口水。
他并没有杀死胡氏。
而是在极尽侮辱之后,将其逐出家门。
“去吧,找你相好的去吧,老子倒是要看那小子是否有胆量将你接进宫去!若他真有这个胆量,老子给你送嫁妆,亲自到场喝你的喜酒!”
这刘琰在处置胡氏的过程中,因为心情实在激愤难当,就说了很多过头的话。
谁知那胡氏却也不是善茬子,直接跑到御史台告发刘琰,揭发其在家中诸多不臣言论……
想到刘琰,杨仪就觉得好笑,“你本来就是吉祥物,却不好好做你的本职工作,竟然因为一些流言蜚语,就想要上天,这不是作死之道是什么?”
果然,刘琰被处以极刑。
杀死刘琰的罪名并不是他侮辱皇帝,而是他动用国家公器(军队)去私刑一个女人。
刘琰弃市事件,其实质不是他的妻子与后主是不是有染,而是他结结实实地将皇帝陛下的脸面放在地上摩擦。
这让皇家的颜面何存!
蜀汉帝国的正统性本来就被很多人怀疑,现在倒好,你这个最坚定的铁杆儿忠臣,却公然将皇帝搞成了淫贼一般,人民会如何看待蜀汉帝国?
在这个时代,这不就是作死的节奏嘛。
其实,刘琰和皇帝刘禅等人在这件事情上,都被人下了“蛊”,中了别人的阴谋算计。
只不过是在多年以后,整个事情才暴露出来,而当事人之一的刘琰,却早已经因此而被杀,皇帝刘禅也因此而声名狼藉,沦为民间的一个笑柄。
也因此,大臣家眷入宫贺新春的旧例自此作废。
想到刘琰,杨仪就不由得一阵唏嘘——如此清闲自在的一个侯爷啊,竟然落下如此不堪的下场,说没就没了,着实让人感慨。
按照原来上朝的排队规矩,王爷在前,王爷之后有三公,然后是侯爷,再之后,才是丞相府的一把手,六部紧随其后,接着,就是丞相府的重臣们。
再然后,是各部官员。
蜀汉的王爷就两位,但自从今上皇帝刘禅登基十多年以来,这两位王爷从来也没有上过朝,因为刘禅信奉一个传说:皇不见王。
今天,在排队的顺序上,不仅仅是杨仪犯难,其他排在前面的人,都有点犯难了,不知道该怎么排列才好。
因为原来总是排在第一的司徒都乡侯刘琰没了,排第二的丞相诸葛亮也没了。
过去,排在最前面的都有固定人选,后面的,位置秩序乱一点,其实也无所谓的,但今天,现在,却有所谓了。
因为今天的大朝会,是后诸葛亮时代的第一次大朝会,是皇帝刘禅亲政的第一次朝会。
再说得明确些,本次朝会,其实就是蜀汉帝国新时代的排座次大会!
所以,排序,就显得异常重要,且意味深远。
杨仪心里,本以为大长秋李公公亲自出面,会亲自主持,给大家排一个先后顺序,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暗示也好,让大家心里有所准备。
但是,很遗憾,李公公像是看也没有看大家,更没有特别重视他杨仪的架势。
这就有点意思了。
“莫非,欲擒故纵?咱家陛下什么时候爱上这个调调的?”
杨仪本来心里就有事,再加上又存了争先的心思,所以,最犹豫矛盾的就是他。
蒋琬本就是一个遇事不争的人。
而费祎更是如此,一生低调,从来就没有高调的时候。
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杨仪不知道,但杨仪却在心里想,这二人该让一让他杨仪才是,因为,他杨仪手里托着的,可是蜀汉帝国丞相的印信!
还好,李公公仿佛终于想起来什么事情似的,姗姗来到杨仪面前,示意他站在第一个位置。
杨仪心下大喜,对李公公抛洒了一个笑脸,但是,李公公却依然像是根本就没有正眼看他一眼。
他没有看杨仪,但他也没有看别人啊。
接下来是蒋琬,费祎,李福……
诸位大臣站班落定,气氛异常严肃,甚至显得有点……压抑。
还是那句话,这是后诸葛亮时代的第一次大朝会!
随着太监一声接一声的“皇帝陛下驾到——”的声音渐次传来,气氛庄严肃穆来到顶点。
所有人的心,都已经跳到嗓子眼了。
等皇帝刘禅在龙椅上坐定,大家站得近些的就发现,陛下的眼睛也红肿得厉害。
大朝第一件事情,谁也不会和杨仪争,因为他必须第一时间将前丞相诸葛亮的印信上缴给朝廷。
第二件事情,依然是杨仪的,他向皇帝陛下汇报,前线数万大军安然返回汉中,无恙。期间,并无任何差错。
第三件事情,还是杨仪的,他向皇帝陛下汇报,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谋反,被诛,首级已经带回。
这些,都需要他作为当事第一人亲自汇报的,虽然,这些事情,早已经是所有大臣们都知道的事情。
印信被收回后,放置在龙书案上。
第一件事情汇报完毕,皇帝陛下只说了一句话:“杨长史辛苦了。”
第二件事情汇报完毕,皇帝陛下还是那句话:“杨长史辛苦了。”
第三件事情汇报完毕,皇帝陛下依然是那句话:“杨长史辛苦了。”
接下来,第四件事情,照样是杨仪的。
杨仪上奏:“魏延谋反,其罪不赦,当夷三族,还请陛下立即下旨。”
皇帝刘禅一阵沉吟,尚未发话,益州从事李邈当即出班奏事:“陛下,臣益州从事李邈上奏——魏贼一贯居功自傲,藐视同僚,丞相刚刚故去,尸骨未寒,魏贼便举兵造反,其罪当夷三族,以儆效尤!”
蜀汉劝学从事谯周当即也出班奏道:“臣附议。”
先前出班奏事的李邈,出身蜀中豪族李氏,兄弟三人被称为李氏三龙,而李邈却是其中最为桀骜不驯者,什么事情都爱出头,且经常因为嘴巴惹事。
当时刘备入川之时,刚刚拿下益州,自领益州牧,元旦酒会上,李邈借着喝了二两酒之际,大庭广众之下,直接对刘备说:“益州牧(刘璋)本来想请同为汉室宗亲的您来帮忙御敌,最后可倒好,敌人没有来,您却反客为主,成为这里的主人。我个人觉得您这样做很不地道!”
刘备差点被他气哭了,“给你丫脸了!”
当即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道:“你觉得我不地道,你可以帮他打我啊,为什么还要投降我?”
李邈当即就回怼了一句:“我不是不想帮他,只是我能力有限罢了。”
这意思就是,假如我能力足够,我肯定帮他干死你!
刘备当时就想将这厮杀了,以儆效尤,但一则有诸葛亮求情,二则李家是蜀中豪门,兄弟几人声名显赫,自己这才刚刚入蜀,便杀大族子弟,不合适,故而,不得不饶了他。
此次站出来的谯周,与李邈相比,虽然家族势力小了些,但就本人的影响力而言,却高出李邈许多许多。
“好了,蜀中孔子都耐不住寂寞了,这下子,就有得好戏看喽……”
谯周为蜀中文化大家,号为第一,被时人称之为“蜀中孔子”。
并且,这谯周还是当世着名的史学家。
后世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谯周颇爱研究天文历法,在天象学说这一块,亦堪称三国第一人。
总之,这是一个在蜀中在外地都有着诸多“第一”头衔儿的大牛!
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消息传来成都,谯周当时正好在家,听闻这个消息后,也不申报,随即前往北地奔丧。
时有后主诏书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但因为谯周行动迅速,得以提前离开成都,到达前线。
谯周是蜀中大臣前往北地奔丧第一人。
也是唯一人。
这是谯周率直的一面。
但谯周却也是益州土着势力的带头人之一。
甚至,用“教父”“先知”这样的词来形容其在益州土着们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都不算过分。
在杨仪的逻辑认知里,李邈是蜀中李家的代表人,谯周更是益州势力里超越李严之上的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这二人的出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我杨仪的支持,这是否就代表了益州土着们的态度呢?是否摆明了从今以后,益州帮会站我杨仪的台?”
不管他会不会,此时杨仪的心里有点得意,但也有些惴惴不安。
他不相信自己竟然有如此好运。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益州帮不站他杨仪的台,就意味着会拆他杨仪的台。
那么,在此大势之下,他们有谁可以站出来与自己打擂台?
李严么?
若真要论资历,论能力,李严,还真的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想到这些,杨仪的心里不免有点毛躁了。
还有,陛下那里,会是什么态度?
他太了解当今的皇帝陛下的性子了——宽厚仁慈,但却懦弱,耳根子软。
自己和李邈谯周三人的联袂上奏,颇有点逼宫的架势了,按照杨仪对陛下刘禅的了解——他不同意,也得同意!
但相比诸葛亮当初的义正言辞也好,盛气凌人也罢,反正,杨仪的内心,的的确确还是有点气馁。
当初诸葛丞相执政之时,无论大小事情,对皇帝陛下奏报,其实只是相当于“知会”一下而已,哪里用得着自己这样的,一下子就上来三个大佬级别的人,给陛下做思想工作顺便为他打气的?
谯周之后,再无奏报的声音发出。
朝堂之上,除了大臣们的粗壮的呼吸声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任何一点声响发出。
杨仪很奇怪。
其他人怎么都无动于衷了呢?
他们怎么能无动于衷了呢?
蒋琬,费祎,董允、李福……他们怎么能做到如此淡定无动于衷?
莫非自己做错了什么?
莫非反贼魏延不该杀么?
莫非谋国罪人不该夷三族么?
要知道,魏延谋反,证据确凿,人证物证都在啊。马岱马守义那厮亲手斩杀的,还能有错么?
人头,不是都已经带回来了吗?
朝堂的氛围,已经不能用“庄严肃穆”这个词来形容了,而是沉闷、压抑。
对于杨仪而言,却并非如此,他觉得,这氛围,是……诡异。
诡异得一塌糊涂!
三人站在议殿中央,一时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皇帝陛下一向都是顺水推舟的柔弱性子,今天,这是怎么了?
许久之后,才听见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刘禅沉声道:“诸位爱卿,相父灵柩已到成都,还是先把相父的后事料理清楚了,再言其他。”
值守太监一嗓子:“散朝——”将众人解放了出来。
于是,一系列与治丧有关的旨意便陆陆续续颁布下来——
朝廷组成最高级别的诸葛亮治丧委员会,蒋琬任诸葛亮治丧首席负责人,费祎次之,予以协助,其他官员,任其调度。
边关将士俱戴孝。
民间禁止婚庆事宜,为期一月……
然后,散朝。
蜀汉帝国后诸葛亮时代的第一次大朝会,就如此……结束了。
诸多人物意料之中的、计划之中的、预谋之中的……分利大会,在皇帝刘禅的一句中中,彻底流产,化于无形。
风起,雨落。
这是深秋初冬时节的成都的第一场雨。
乍寒。
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