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宣勋卫,绣衣卫指挥贾芸陛见。”
声透九重,传向宫外。
接着在众人眼光前,在午门外等候的贾芸,也是大步走向皇极殿。
贾赦,贾政,贾珍愕然回首。
这不对啊!
吴天佑不是说好了,他们上奏交出车行即可。
户部直接同贾芸打交道。
反正有旨意,有大义,不怕贾芸不从。
怎么又宣了贾芸?
他们倒不是怕尴尬,贾政迂腐,不觉得这事有错。
贾赦皮厚,贾珍心黑。
三人都不觉得面对贾芸有什么难堪之处。
只是害怕事情会出变故。
四人是一起宣召,所以到殿门前时,贾赦几个被迫停了一会。
等贾芸上来,也只是似笑非笑的看了这三人一眼。
三个可怜虫。
今天又要丢人现眼了。
贾家主宗嫡脉真是风水不利啊。
贾源,贾演之后,贾代善,贾代化都是一时人杰。
就算当年的庶出诸子也都不差。
最差劲的贾代孺也是个积年老儒,身上好歹有个举人功名。
再下一代就不行了。
好歹还有贾敬中个进士,也是人中龙凤了。
以大周的识字率和科考难度来说,进士绝对是贾敬的人生高光时刻。
可惜跟错了人又死不悔改,自毁前程。
再下来,贾赦,贾政,贾珍,贾琏……
都是一群猪。
当了猪,偏又没有当猪的觉悟。
时不时的想如马一样跳跃,那只能跌个狗吃屎,丑态百出,成为别人的笑柄。
贾家这几个,今天又要丢人了。
……
贾芸和贾家几个,一并进入大殿。
这一次长揖一礼就行。
刚刚都兴拜过了。
隆正帝脸色平静,甚至有点似笑非笑的感觉。
这和众人想象的皇帝面色沉凝不同。
大敌当前,大朝会召开,皇帝应该非常苦恼才是。
但是看隆正帝的模样,似乎是刚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虽然还是眉头紧皱,但并未显露紧张之色。
“尔等免礼,平身。”
皇帝的声音也颇为平稳,镇静。
“臣谢恩。”
四人再次长揖躬身谢过天恩,这一次就直接直起腰身。
当然,还是不能昂首挺胸。
要略微含胸,垂首。
“尔贾赦,贾政,贾珍奏事,愿献上贾记车行与户部,统筹往蓟镇运粮,可否?”
贾赦三人忙又躬身,参差不齐的答道:“回奏陛下,确有此事。”
隆正帝大有深意的看了这三人一眼。
嘴角扯动了几下。
似乎是在忍笑。
皇帝到底忍住了,似乎是在沉吟。
对贾家三人来说,这点时间就显得太长了,令三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须臾过后,隆正帝张嘴道:“所请不允,此事不必多提。尔三人虽有报效朝廷社稷之心,但也要分清是自家产业还是他人产业。贾芸虽出身贾家,却早就出族别居,族长也不能肆意处置族人产业,此事不可再有下一次了。”
贾赦,贾政,贾珍三人如被雷击。
这算怎么回事?
之前是天子回护贾芸,强行领贾家收回驱贾芸出族的决定。
现在又是当面点明,贾芸虽是贾家族人,但其曾祖父辈就分家另过了。
贾芸的产业,和贾家主宗嫡脉无关!
天子一语,金口玉言!
此后,别说外人,就是贾赦,贾政,贾珍这几个长辈也没资格拿族产来说事!
贾芸的,就是贾芸的!
你们没资格越俎代庖!
皇帝回护贾芸,到这种地步了?
不至于啊!
难道不要贾记车行运粮到前线?
饶是知道不妥,贾赦和贾珍还是忍不住偷眼去看吴天佑……
吴天佑看到贾家这几个转头看过来,顿时就是面色铁青。
恨不得过去将这几个乱刀砍死算了!
见过蠢的,没见过这么蠢的!
一旁的户部尚书,右侍郎等人面露微笑。
接着不远处赵国公田铎也是莞尔。
还有不少勋贵,高官,都是忍不住失笑。
贾代善当年何等英雄,贾代化也不差,怎么就生出这么一群猪狗后代啊。
既然暴露了,吴天佑也只能将心一横,迈步出来奏道:“陛下,军情紧急,当务之急还是要送粮至蓟镇,三屯营,遵化,玉田,蓟州,喜峰口,粮食缺口最少二十万石,若户部和兵部征调民夫,最少需要二十万人,五十万石粮,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送粮过去。如此,耗时费力,事倍功半。若能征调贾记车行,则事半功倍,请陛下详查。”
一番话说的公忠体国,正气凛然。
不少不明就里的大臣也是纷纷点头称是。
确实如此。
贾记车行的运输能力早就深入人心,所有人都知道,贾环的车队论运输能力,能把大周的户部和地方官府甩开一百条街。
就如吴天佑说的那样,要是送二十万石粮到前线,最少得准备二十万壮丁,由各府,县,紧急征发徭役。
然后这些壮丁用独轮小车和扁担当挑夫,将粮食送到前线。
从京城到喜峰口,经遵化,抵三屯营的线路有三四百里远,虽说道路条件不差,但还得从南边各府县征发人手。
这就又上去二百里路。
六百里路,这些民夫一天最多走三四十里。
挑着二百斤的重物,能走这个距离就是打宽了算的,正常一天走二十里就不错了。
这些民夫也要吃东西,也就是说要算上民夫十几天的粮食消耗。
如果用骡马,还要算上马草豆料。
这一算不得了,时间,物资消耗都是成倍增加。
而如果用贾记车行的重型马车,一车拉五十石,千辆大车就是五万石多,加上超两千辆的轻型马车,一车也能拉二十多石,车队一次出发,三天之内就能把十万石的补给送到位。
再多跑几趟,不超十天功夫,二十万石粮和不少军需补给都能补给到位。
军情紧急,虏情如火。
按军事角度,国家社稷角度,隆正帝这么回护贾芸,诚属不智。
最不济也要征调车行,事后给一些运费便是。
吴天佑估计,皇帝应该是做的如此打算。
这肯定没有户部征调,统筹管理更好!
哪怕事实恰恰相反,他也得坚持这个说法。
不然的话,这一次户部要和贾家一起出乖露丑了。
“不必多想。”隆正帝瞟了吴天佑一眼,再看看蠢蠢欲动的智郡王,显然这位也想出来说话,坐实隆正帝回护心腹,不顾大局的昏聩……
拦住吴天佑后,隆正帝立刻道:“贾芸公忠体国,早就和内府商议好了,京师戒严期间,贾记车行与内府合作,内府也有车队,与贾记车行一起向前线送粮,一应费用,到时候找户部报销便是。”
吴天佑这才彻底明白!
原来是贾记和内府谈好了!
内府制度也是根据秦汉的少府而来,更是因为前明的太监势力太强,大周有意削减了太监的权力。
原本的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监司衙门全部取消。
太监最多只能是四品各宫的都总管,只能管各宫的内事,外事一律不得与闻。
虽然戴良等权阉依附皇权,照样能在外吃拿卡要,大发其财。
但论权势风光,和前明是真没得比了。
前明的司礼监是小内阁,与大学士分庭抗礼,甚至明中期之后形成制度,国家大事,需要司礼和内阁会议决定。
双方彼此对座,内阁大学士称司礼太监为“老先生”,而司礼太监们称大学士为“老师傅”。
这称呼有些古怪,但确实是史书记录。
御马监掌握内廷四卫,负责宫城防御。
明末着名将领黄得功,就是出身御马监四卫。
东厂对应锦衣卫,除了嘉靖帝时期,东厂被锦衣卫压制,此外二百多年,就是东厂压着锦衣卫,锦衣卫是东厂副手。
此外都知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尚宝,印玺监,直殿监,尚衣监……几乎是涵盖了皇城和皇帝的方方面面。
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是兵杖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织局,酒醋局,织染局等八局。
衣食住行,乃至兵甲银两都是包含在内。
人员极多,最多时,宦官和应役杂役,工匠,超过十万人。
不过伪清就诬蔑大明最多十几万太监,他们只用几千人。
他们用人当然少了,清廷有内务府。
都是满洲和蒙古,汉军包衣家族才有资格进内务府。
内务府规模极其庞大,用人也有好几万人,而且司官都是肥差,一任内务府官员当下来,几代人富贵不愁了。
大周没有内务府,但设立了内府。
仿的是秦汉少府。
只是没有秦汉时那么霸气。
要知道,秦汉时,少府管理天下山川水泽。
理论上,所有的山木湖泊都属天下所有,归少府管理。
大周的少府没这么霸气,也是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明清之时,规定之外的徭役官府都会给钱。
后来直接发展到了以工代役。
就是官府花钱雇工,不征发徭役。
效果比征发的徭役要好。
毕竟拿钱办事,也容易雇到更适合的人选。
内府差不多就是这么个事。
规模庞大,负责皇家一切事宜,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理,也包括物资的征发,制造,运输等。
比如内府的造办处在江西就有大规模的烧造点,每年都会烧造大量瓷器。
最顶尖的是御用,是皇帝,太上皇,皇太后,皇后,这几位至尊用的最好。
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官窑。
次一点的,也是官窑,是后妃,皇子,诸王所用。
再一次点的,会赐给勋贵大臣,这就算是官窑中次品,价值没最高层次的高,但还是远超民窑。
瓷器用品外,还有大量木制品,归木造处管。
丝制品,有丝造处。
还有专管炭火的部门,整个皇室加相关人员,一冬天要用五百万斤炭火,其中最上等的银丝炭用料考究,需要内府派专人烧制。
大量物品,内府也有专门的车队负责运输。
甚至还有一支船只,专门负责运输内府物品。
包括苏州每年上贡的二十万石的上用贡米。
辽东那边一年要贡几十万斤野物和各种鱼获。
就算不刻意穷奢极欲,皇家的开销用度也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
如此一来,内府当然是有极强的运输能力。
有自己的车队和人手。
贾环的车队当主力,内府打下手,主要是从通州一线向东,百里之内,只要车辆和人手充足,近途补给不无小补,也算帮的上忙。
这么一来,有贾记为主力,内府和当地官府打下手。
补给军需军粮毫无问题,几天之内就能办好。
也难怪隆正帝颇为镇定,并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面色阴沉。
这一次虏骑入侵对皇帝权威肯定是一种伤害。
但凡事都好比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解决的好,不受太大损失,甚至小有收获,那就不一样了。
景和年间那次,大同镇,宣府镇损失惨重。
紫荆关陷落。
京城被围七个多月。
可以说是狼狈不堪。
这一次,从目前来看,虽然虏骑两面下手,大举入侵,但大周阵脚未乱,周军的战斗力还是有所恢复。
目前损失的古北口一条线是在意料之中。
完全可以接受。
下一步只要守住喜峰口这条线,遵化,三屯营,蓟州不失,那这一次就可以说是得大于失。
朝廷宣扬一番,隆正帝的威望会更上层楼。
加上贾芸两论已经打开口子,眼下的局面也是隆正帝想象不到的大好开局了。
蛰伏两年,契机接二连三的出现。
贾芸又知机,提前与忠顺王和内府谈好,隆正帝自是不可能同意贾家和户部所请,并且直接言明,贾家主宗嫡脉无权处置贾芸资财。
此言一出,就算是将这事定下了调子。
贾芸也能杜绝此后再有此类的麻烦。
也算是隆正帝提前给的一点奖赏。
若是此次贾记配合运送完满,当然还会有后续的奖励。
而且,赏赐必定会极为丰厚。
大周和所有王朝一样,军功为第一!
运送粮草上军前,虽不能和军前厮杀,破阵杀敌,斩帅夺旗,但好歹也是军功中的一环。
这可比写文章受赏要正经的多,任谁也挑不出不是来。
隆正帝神色郑重,看了看狼狈退回的吴天佑,又扫视诸王,群臣。
赵逢春等人垂目不语。
诸王中,廉亲王,智郡王,宁郡王等人神色如常,毫无变化。
但敦郡王脸上明显有愤恨和不甘之色。
这便很明显了。
户部,贾家,背后有诸王。
甚至户部这么主动,吴天佑这么主动,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可不光光是利益和诸王在后那么简单。
隆正帝眼光扫过内阁……
这里头要没有大学士的影子才是奇怪。
只是这帮文官大佬,文心周纳,用心深沉而手段高妙。
这事,明面上根本逮不到他们的痛脚。
诸王定计,户部执行,贾家讨好。
这里头有文官大佬们什么事?
但隆正帝能够确定,这事户部深度参与,没有大学士的授意绝不可能。
吴天佑根子在文侯一脉,吴贵人只是锦上添花,受宠或不受宠,影响是有,但并不是根子上的。
其根本还是在文官一脉,所以也只有文官一脉大佬们的支使,才能使这家伙如此上窜下跳的卖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