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昨天跟开挖机的王师傅打了电话后,两人约定上午去他家看东西。
王师傅家,现在就住在镇上,房子是前几年赚了钱后去年才购买的,三层楼,带院子。
他住镇上,也是为了业务上的方便。
吃过早饭,常顺就开车向那边驶去。
昨天还在下雨,他们都是在家里待了一天,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了一遍,又把厨房收拾了一下,还在里面做了饭。
今天去镇上,虽然不是逢三逢七的集市日,但父母跟常静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到镇上转了,加上快过年,也都想去看看,他们就都跟着坐上了车。
路上,遇到了阿明的父亲龚汉松,他就把他也带上了,听他说阿明在厂里上班还没放假,要到腊月二十二。
常顺买了车,还有家里盖了房子的事情,做为同村人,对方肯定是知道的。
之前找的理由,自己遇到了贵人,跟人家一起学古玩,做古董生意,龚汉松也听说过。
对于他的好运,村里很多人羡慕。
开车去镇上很快,十来分钟的路程,随便聊了一会儿就到了。
没有让他们跟着一起,常顺在镇上的银行取了一些钱,然后单独去了王师傅的家里。
快过年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在家。
见面打过招呼,对方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拿了出来。
东西不少,有瓷器、陶瓷器、陶器、石器、古钱币、铁器、还有铜镜,一些铜杂件,一些瓷片等。
常顺挨着看了起来。
瓷器有:两个青花罐,4个盘子,1个烛台,2口碗,1个文房用具水滴。
两个青花罐,一大一小,大的高约20公分,最大直径约16公分,面上画着寿字花卉图案,无底款。
看年份,应该是清朝时期。
小的高度只有15公分左右,最大直径约10公分,面上无图案,不过有一个大的草书“福”字,同样没有底款。
罐子很厚实,这个罐子年份看上去要早很多,能到清早期或者明朝时期。
4个盘子,其中3个青花盘,1个单色釉。
3个青花盘:一个梵文寿字盘,一个缠枝花卉盘,一个青花一束莲盘。
单色釉的盘子,是龙泉窑,暗刻有花卉图案。
4个盘子,有明朝时期,也有清朝时期。
烛台是常见的那种烛台,盘口的,两层,高约18公分,面上画的是龙纹图案,年份应该是清代。
2口碗,一个草龙图案碗,一个青花花鸟纹饰碗。
草龙纹饰的,应该是清朝时期,花鸟纹饰,估计是民国时期。
水滴是茶壶的样式,青瓷,鸡蛋大小,看上去很素雅。
这个估计能到明朝。
陶瓷器有:1个陶瓷罐,2个碗,1个茶盏。
陶瓷罐是黑釉的,表面有一些黄豆或者绿豆大小、星星点点的小块状样式的“图案”。
这个年份很早,估计能到唐朝时期。
两个碗,一个是青瓷的,一个是白瓷的。
它们的年份看上去同样很早,至少宋朝时期。
茶盏酱色,斗笠状,高约五六公分,碗口最大直径约12公分。
曾经听书,他了解过这样的茶盏,说的是古人喝茶有“斗茶”之说,用酱色或者其它颜色偏深的茶盏,可以更好的看出茶质量的好坏。
陶器有:3个陶罐,一个陶烛台,两块瓦当以及一个陶猪。
三个陶罐,一个灰陶,年份估计能到汉代。
两个红陶,年代较晚,民国时期。
陶烛台一样是盘口,只是这个烛台比之前的瓷烛台要更大一些,不过年份要晚点,清末或者民国时期。
两块瓦当,都是明朝时期的兽面纹瓦当。
陶猪是黑陶的,体型很胖,鸭蛋大小,看上去很精致。
从古玩市场的收藏行情来说,陶器通常是最不值钱的。
但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通常又是很高的。
搞收藏的人,大多都不喜欢这些,所以陶器跟瓷器相比,价格差距大。
王师傅这里的石器有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础”,一块老石雕,一个残了的石佛像。
石狮子高度、宽度只有一尺左右,单个重量约五六十斤。
“石础”很特别,塔一样的形状,有六层,(带下面方形底座七层),不过最上面是平整的。
这肯定不是单纯的石础,可能跟风水也有关系。
两个石础,一个侧面雕刻有龟形图案,另外一个雕刻的是龙形图案。
石础高度约半米,底面方形底座边长约25公分,不算太重,一个一百斤左右,他一个人能够抱起来。
老石雕插屏屏风一样的形状,长度约一尺,高度约25公分,厚度约10公分。
两面也有浮雕,一面雕刻的是一个大的“蝙蝠”,另外一面是“夀”字图案。
残了的石佛像,是身体的上半部分,只剩胸部以上的位置。
很重,只是这一部分,就有一百二三十斤。
石器不算多,但都是精品。
古钱币主要是铜钱,也有少量的铜元。
里面的年代很杂、种类很杂,有一些筒子钱,重量有差不多20斤。
他粗略看了下,有少许大钱,“永昌通宝”、“咸丰当十”等,太大的没有。
铁器有三样,一个铁香炉、一个斧子,一个铁秤砣。
香炉是方形的,最大长度有25公分,宽度有15公分,高度有20公分,比较重,差不多有20斤。
斧子造型奇特,窄窄的,长长的。
以前逛地摊,他见过类似的斧子,那时候问别人年代,老板说是唐代的。
秤砣是元代的葫芦形秤砣,重量有一斤多。
这三样东西都锈蚀的很厉害。
铁器因为生锈,不好保存,收藏价值也不是很大,比铜器差了太多。
铜镜有两块,一块唐代的“仙鹤纹饰”镜,一块明朝的“人物多宝”镜。
仙鹤纹饰铜镜很大,直径有22公分左右。
人物多宝镜,直径只有大约12公分。
唐代的铜镜,做工精美细致,图案清晰。
明朝的铜镜,看上去粗糙不堪,图案模糊,铜的色泽也不如唐朝时期。
看着这两块铜镜,他再次感到历史虽然前行了,但制作铜镜的技艺,却不如之前。
铜杂件有三个铃铛、一个铜锁、一把断剑、几枚铜箭头、几个车马器配件等。
断剑是前半截,长度约20公分,年份看上去很早,估计至少汉代。
这些杂件里面,其它东西都很普通,也就断剑价值大点。
可能是之前跟王师傅提起过,让他遇到了瓷片都收集起来,他这里的瓷片有不少,两蛇皮袋,一百五六十斤。
简单看了下,里面大多数都是青花瓷,也有少量单色釉。
关于瓷片,在这个年代,在古玩市场,他很少看见有人拿出来售卖。
人少,才会更有市场。
毕竟瓷片比完整器便宜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