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之前我们也提到过,很多人之所以崇拜德国,就是因为他们率先使用了导弹、me-262战斗机等先进武器】
【但实际上,这些武器在当时的稳定性并不高,反而白白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资源】
【此外,德国还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要求】
【比如说,他们希望战斗机能够兼顾高低空作战,高空拦截战斗机还要具备在低空进行缠斗的能力,甚至要求中程轰炸机也要能够兼顾俯冲轰炸……】
唐朝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说道:“炸死个元帅也没什么,毕竟等到投降的时候,元帅也不值钱了。倒是下面的话,让朕之前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这德国并非不知道通用的好处,只是似乎并未将其用在恰当之处,这些东西一看就让朕觉得有些不太靠谱。”
下方的杜如晦闻言,赶忙附和道:“陛下高见,只是微臣愚钝,实在未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还望陛下明示。”
李世民见状,扫视了一眼下方众人,缓声道:“你们可有同感?”
底下众人面面相觑,彼此交换了一个眼色后,齐声应道:“还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心中了然,他深知或许有人已然洞察到其中的问题,但却选择反问,这本身就是一种学问了。
稍作停顿后,李世民继续说道:“这种通用的做法,就是武器样样都可以,但却没有一项特别擅长。但有时候,平庸的全能反倒不如在某一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说罢,他将目光投向下方众人,只见众人皆露出恍然大悟之色,纷纷道:“微臣受教了。”
【以he-177“重型”轰炸机为例,在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下,它采用了一种奇特的双联动布局】
【这种布局在一侧机翼上安装了两台发动机,但却只驱动一个螺旋桨】
【最后导致其问题不断,德国一直修修补补到战争结束】
【还有德国的V-2型导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种导弹被设计用于远程攻击,据统计,德国总共发射了3000多枚V-2型导弹,但大概只有1100多枚成功飞到了英格兰本土】
【其中只有40%的导弹落在了目标区10公里范围内,一共只造成了2700多名平民的死亡】
【这些导弹虽然给英格兰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与德国投入的巨大资源相比,其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最终,在1943年,德国的后勤保障体系逐渐崩溃】
宋朝
赵匡胤面带微笑地说道:“能修补也是一种本事啊。”
赵德昭听后,略微迟疑了一下,然后回应道:“父皇,这……儿臣倒是觉得,这德国人的聪明没有用对地方啊。”
两人对视一眼,突然间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赵匡胤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现在看来,这确实都是德国的问题。他们白白地将那些还不成熟的武器投入战场,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分散了大量的生产力量。”
赵德昭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问道:“父皇的意思是,不应该研发这些武器吗?”
赵匡胤摇了摇头,解释道:“不,研发当然是必要的。但德国需要的是成熟可靠的武器,而不是那些仓促推出、未经充分测试的产品。你或许以后就会明白了。”
赵德昭听后,再次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父皇的意思。
【最后,就是核武器德国研制出的失败了】
三国
周瑜脸上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喃喃自语道:“这就是白头鹰国对东洋投放的武器吗?”
一旁的鲁肃见状,赶忙附和道:“是啊,大都督,这确实是那传说中的武器。不过,依属下之见,我们现在讨论这个,似乎并无太大意义啊。”
周瑜却不以为然,他若有所思地说道:“非也,子敬。本都督在想,如果天幕之前所承诺的奖励便是此物……”
鲁肃闻言,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插嘴道:“大都督的意思是,曹贼和我们同归于尽吗?”
周瑜:“……”
【这其中的原因,与当时德国的种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二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
【当时,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中,德国人数最多,这充分显示了德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实力】
秦朝
秦始皇转头看向阴影处的史官,面色凝重地说道:“快记。”
史官闻言,赶忙提起笔,奋笔疾书。
秦始皇接着将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扶苏,缓声道:“扶苏啊,依朕之见,德国的科研基础虽然颇为雄厚,但并未将其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扶苏却紧接着说道:“儿臣倒是想不通德国人是如何想的。”
秦始皇微微一笑,解释道:“朕也不知道,但朕知道德国的那些举措,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优势。”
他边说边用手指向天幕,上面正展示着德国的种种举措。
秦始皇继续说道:“虽然朕不对这种政策妄加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难道连‘得不到就毁掉’的道理都不懂吗?”
扶苏听闻此言,瞪大了眼睛问道:“父皇,那德国就没有可能胜利吗?”
秦始皇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这朕不敢断言,不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xtL应当分批消耗那些产能强大的对手。”
扶苏听着父亲的分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似乎对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随着Nc政权的崛起,种族主义政策开始在德国社会蔓延】
【2600名杰出的学者,包括爱因斯坦,因为无法忍受Nc的种族歧视和迫害,纷纷选择离开德国】
【整个轴心国也因为这些学者的流失而遭受重创,多达27名诺贝尔获奖者离开了德国】
【这使得德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大幅削弱,尤其是在核武器研制这样高度复杂和技术密集的领域】
【等到德国想研制核武器时,问题就出现了】
【首先,德国的研究机构分散,当然,最主要的海森堡的小组也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种说法是,海森堡算错了公式,对核武器重量的估算不准确】
【他错误地认为核武器并不容易研制出来,所需的困难和投入与预期的成果不成正比】
【此外,盟军对德国核武器研制基础设施的针对性破坏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破坏行动导致德国金属铀的生产延迟和重水缺失,这些原材料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德国核武器研制的进程】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可能真实也可能虚构的故事,最终导致了德国核武器研制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