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梁枫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李澄前世老夫人的经验实在充足,她首先赢得的便是尚家老夫人和尚家几位夫人的好感。几位夫人打量着李澄,暗自度量赵家为了养出一个这样的姑娘,到底下了多少功夫。赵家肯下这种苦功,想来两位少爷也是未来可期。
尚家小姐们虽然对这桩有点政治色彩的交友活动略有意见,但倒是不至于抵触。她们将来的婚事都掺杂着各种利益交换,交朋友交有用的,自然也是件平常事。
这一天的活动,宾主尽欢,李澄心满意足回了赵府。尚家也觉得赵家女眷可交,第二天便给赵夫人和李澄送了些北方特产,说是前一日见李澄爱吃。
几个月后,尚红菱添妆那日,赵夫人和李澄也被邀请参加。赵夫人送的东西中规中矩,并不出彩,倒是李澄送上的东西让众人有些吃惊。李澄拆了十二花神钗,将其中的玉兰钗作为礼物送了尚红菱。
“你把那套十二花神钗拆开送人,难道以后别人邀请你一次,你就要送出一支不成?”尚红菱看着这支钗,就想起那日李澄对着光看花瓣下印记的样子。
“自然不是,这钗我只送想送的人。”李澄捂着嘴,小声说。
还好尚红菱也不是故意为难李澄,说这话的时候周围都是尚家姐妹,几个姐妹听了李澄的话,都低头偷笑。
“你可要说到做到,我也不是很想和太多人一起戴这东西。”尚红菱对这件礼物十分满意,不过赵家也太有钱了,姚先生亲手制作的首饰,竟是舍得拿出来送人。
晚上,尚大夫人看着这支玉兰钗,只觉得这京里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原先不是要送五支?”回程的马车上,赵夫人和李澄打趣。
“想了想,这么贵重的东西,还是喜欢谁才送谁比较好。”李澄乐了,若是有朝一日,别人都以拥有这十二钗中的一个为荣,应该就是她心想事成的时候。
“没想到你竟然喜欢这位大小姐,我还以为你不喜欢这样性情的人。”赵夫人觉得尚红菱和刘长清略有相似,但李澄似乎很讨厌那个刘长清,她有点看不懂了。
“她挺好的。”尚红菱是个不错的人,至少是个真诚的人,和刘长清背后捅刀子使坏完全不同。
“你的消息,总是准的。”赵夫人不再多问,她以为这是梁枫那边查到的消息,却不知这是李澄做老夫人时自己体会到的。在她被宫中训斥的时候,这位尚红菱大小姐还挺愿意和自己聊聊的,没像别人一样避之不及。
终于安顿好了的王家夫人,给赵家下了请帖,请他们一家过府相聚。贴心的王夫人,不但邀请了赵夫人,还请了其他旧相识,因为这是他们回到京城后的第一次宴请。
外面男人们如何李澄暂时不知,但后院的夫人小姐们,虽然有王夫人的热情介绍,王小姐的贴心照顾,对赵夫人和李澄却并不如何热情。赵夫人也沉得住气,世情如此,她们是外来者,想要融进去需要时间,也需要赵瀚文争气。
不过京里的小姐们气度是极好的,能被王家人请来的也没有特别难缠的人家,虽不热情,但也不会给赵夫人和李澄难堪。
晚上回府问过后,才知道赵老爷和赵瀚文那里情况要好一些。一方面是前面的人都知道平叛的时候,赵老爷提供药材有功,赵瀚文如今做官做的不错,也都存了交好的心。
“现在和以前在芷州不一样,我和你妹妹过得怎么样,就要看你了。”赵夫人虽然沉得住气,但两地待遇落差到底也是无法让人心情愉悦的。
“娘放心,万寿节忙完之后,儿子或许会有新差事。”赵瀚文对赵夫人那是相当孝顺,听母亲这么说,马上出言安慰。
“看你这样子,那差事还挺重要?你也不必和我说太多,我信你。找你来,还有一件事,就是你的婚事。你可有什么想法?”赵夫人也不问还没办成的事,转头提起赵瀚文的婚事。
“儿子想找个能持家的,别的没什么要求。”赵瀚文摇头,他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虽说做官了,但如果要娶个岳家地位高点的,那人家只能把庶女嫁给他。还不如找个家庭和睦的,能持家的女子。
“今日王夫人说,这事她可以帮着参谋参谋。”
“等王小姐嫁出去后,再说吧。”赵瀚文摇摇头,王夫人忙着给王小姐找婆家不是秘密,自己娘这时候出现得太多,怕是遭人误会。
“也是。”赵夫人可没想过高攀王家,但要是会惹出这样的误会,她自然是要主动避免的。
“你二弟什么时候到,我听澄儿说何明、何亮兄弟两个已经进京了。”
“快了吧,要是有什么事耽误了会送信来的。澄儿的店要开始装修了?”赵瀚文最近忙得很,倒是不知道李澄的事。
“是啊,想着万寿节后开业。世子怎么样?好久没听到世子的消息了。”赵夫人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她好几年没见梁枫了,有惦记,也怕梁枫不再重视赵家。
“世子在忙一件大事,若是成了,就是儿子说的万寿节后换差事的事。”
赵夫人一口气卡嗓子那了,合着刚才说有好差事这事,还没成呢。
“肯定能成,世子没有办不成的事。”赵瀚文火速看懂赵夫人的脸色,加了一句。
“世子虽然年轻,却比你能干多了。”赵夫人想到梁枫一路走来做的事情,还都觉得不可思议呢,难道说皇家人和老百姓就是不一样?
“娘,你要想问世子的事,不如直接问妹妹。”赵瀚文摊摊手,吉庆伤好了,前几日一起喝酒,他说他快成青鸟了。
“你也比不上澄儿,养你何用啊。”赵夫人想了想李澄的年纪,又想了想这个年纪的赵瀚文,长叹一口气。
何明、何亮兄弟两个这次进京,也存了自己的心思。虽然姨母和姨父欢迎他们回芷州发展,但鲁家也有好几个孩子,若是日后有了什么矛盾,怕是坏了亲戚情分。他们想着,若是京里生意好做一些,不如靠着李澄的药堂打响名号,以后就在这单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