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人们面对变化与机遇,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一部分人贪恋舒适和熟悉的环境,如温水里的青蛙,直到外界的压力如山般压来,才被迫做出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勇敢地主动跳出舒适区,积极拥抱挑战,他们深知世界瞬息万变,若不主动求变,舒适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消失,最终只能陷入被动适应的困境。
然而,即使是那些有主动改变意愿且不乏想法的人,也常常与机会擦肩而过。就拿我自身经历来说,1988年我在北京见到一位旅行社老板朋友,他提及在大观园附近购置了几套大房子,每套价值100万,在当时那可是个天文数字,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如今回头看,我似乎错过了什么。即便当时朋友给我详细讲述买房的缘由,对我来说可能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们面对信息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你说的都对,但好像和我没太大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吧。”这正是许多渴望积极改变的人在面对真正机会时的反应。我们常常错过机会,仅仅是因为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无关,或者为了逃避困难,而自我说服“这件事和我没关系”。
以“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一观念为例,大部分人只是觉得有道理,却很少有人真正付诸实践。因为人们习惯把自己当作单纯的学生,从未从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倘若带着“我要把听到的东西教给别人”这样的视角和心态去学习,收获必然会大不相同。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自己有关,也不一定能发挥作用;但要是你认为与自己无关,那它肯定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有些观念,要么因为过于简单,被人们轻视,觉得自己早已知晓;要么过于违背直觉,让人难以相信,最终导致人们错过。觉得观念、机会与自己无关,其实是一种错觉。只要主动接纳观念并付诸行动,就会发现它与自己息息相关。很多人没有去尝试,并非真的做不好,只是主观上认为自己做不好,甚至笃定自己永远做不好。
还有些人对机会存在情绪和情感上的抵触,从而拒绝机会。就像在学校里,学生可能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进而讨厌老师所教的课程,最终没能掌握好这门知识。但一件事情对你是否有帮助,并不取决于你的喜好。比如英语,无论你是否喜欢,若经常出国,英语不好就会在交流上遇到障碍。我们的许多好恶和评判标准源于输入信息,而这些输入并非百分之百准确。比如在八十年代,受“越穷越光荣”等观念影响,人们对做生意十分反感,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若在那时向他们提及做生意的机会,大概率会被拒绝。
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旧的机会不断消逝,新的机会层出不穷。只有那些先知先觉、能敏锐捕捉并拥抱变化的人,才能抓住机遇,走向成功;而那些抱着陈旧观念固步自封的人,终将被时代无情淘汰。我们唯有不断更新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紧跟时代步伐,打破认知局限,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敏锐地识别机会,紧紧抓住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人生的跨越,不被时代的滚滚车轮抛下,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