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讲了“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讲的是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爱护,相互支持,有人说讲五伦讲的不是兄弟吗?怎么这里讲的却是叔伯?其实兄弟代表的就是家庭和亲人等最亲近的人。所以,“齐家”齐的就是五伦的中的亲戚们,今天我们就切切实实地来到了讲解兄弟的这一章节——“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来讲解一下。
我们先说“孔”字。“孔”,指事字,始见于金文。在金文中,其字形就是是“子”上加上一段弧线。金文的“子”是什么样的呢?样子就是现代的“子”的头部变成一个圆圈的样子。关于“孔”字的解释有很多。我们就最有说服力的来讲一下“子”上加上的一段弧线表示的就是婴儿头部的囟门所在的位置。所以金文的“孔”字所表示的意思是:小儿头上的囟门。由于小儿的囟门还没有合拢,即头上像是有个洞一样,所以“孔”引申指“洞”“孔穴”的意思。《尔雅?释诂》:“孔,间也。”说孔就是间隙的意思。郭璞注:“孔,穴也。”到了小篆是的“孔”字将金文“孔”字中“子”上的短弧线位置移动而成了现代的字形。《说文解字》:“孔,通也。”许慎所说的“通”就是“通达”的意思,这便是“孔”的引申义。郭沫若先生在《金文丛考》中指出:金文的“孔”字“乃指小孩头上有孔也。“故孔之本义当为囟,囟者象形文。引申之,则凡空皆曰孔,有空则可通,故有通义”。
《说文解字》对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孔,通也。从乚(yi通乙)从子。乚,请子之候鸟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从后面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嘉美、美好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古书中也很常见,如《尚书》、《汉书》都有很多这样的用法。《汉书?礼乐志》:“令问在旧。孔容翼翼。”这里的”孔”和“令”相对应,都是嘉美的意思。“孔”从嘉美的意义引申为大的意思。例如孔德就是大德的意思。由“大”的意义引申为很、非常的意思。如《诗经?郑风?羔裘》的“孔武有力”就是很威武、有力量的意思。在这里,孔就是表示副词——非常的意思。
“怀”,形声兼会意字;从心从褱,褱亦声,始见于金文。在最初的金文中,只作“褱”,其结构由表示在衣服里的“衣”和表示流泪的“眔(dà)”组成,综合下来,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安慰,以示爱护的意思。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在其左侧又加了个“心” 表示慰藉,形成了“怀”字,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后来由其本义变成了思念、怀念、关爱的意思。《说文解字》:“怀,念思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诗?周南》:“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大路)”,其中的怀就是思念的意思。后来又由思念、怀念引申为内心蕴藏、心中存有、怀抱的意思。进一步引申指心意、心胸的意思,还指腹中有胎儿、怀孕的意思。
“兄弟”,这两个字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吧!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兄弟情谊,认为兄弟之间应该亲密无间、互相帮助。而“孔怀兄弟”这个词,更是表达了这种深厚的情感。
“孔怀兄弟”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中的一句诗:“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意思是说,在面临死亡和丧失亲人的威胁时,兄弟们要更加关爱对方。这句诗后来被引申为兄弟之间要非常友爱,相互关怀,相互扶持,互相保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兄弟关系被视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兄弟们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经历生活的喜怒哀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兄弟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共同面对挑战。在家庭中,兄弟们要团结一心,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总之,“孔怀兄弟”这句话提醒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兄弟之间都应该保持紧密的联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兄弟情谊的珍贵和价值。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兄弟,用行动诠释“孔怀兄弟”的真谛!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我们接着讲“同气连枝”。
“同”(拼音:tong、tong)。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都一样,其字形一般认为由一种四人抬东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协调行动。同的本义指合力、会合。《说文解字》:“同,合会也。”其本义是会合,会集的意思。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说的:“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人执宫功。”这里的“同”是会合、聚集的意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会合在一起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相同、一样、共同的意思,又进一步引申表示共同、统一的意思。例如《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不会因与人意见不相同而与人相处不悦,小人表面和人意见相同但内心不悦。陆游《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指的就是国家统一的意思。而“同舟共济”的“同”是指的“共同、一起”的意思。“统一”就意味着和谐和安定,因此人们常说“天下大同”,其中的“同”就是表示和谐安定的意思。
“气”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天上云气漂浮的样子,为三条长短不一的横线。故此,“气”字本指云气。《墨子?号令》上所说的:“巫、祝、史与望气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请报守上。”这里的“望气者”,是观看气象的人,他能通过云气的变化形状来推断吉凶等,即所谓的“观云识天”。《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其中的“六气”即古人所谓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自然气候变化的现象。通过气不仅可以辨别吉凶,还可以进行时段的切分,即所谓的“六气”为“一时”即一个季节,因此有“节气”的说法。
因此生活中凡是和气的性质状态相似的、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作“气”。由此,“气”后来泛指一切气体,例如空气、沼气等。由于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新鲜空气,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所以“气”又指呼吸的气息。“生气盎然”中的“气”表示的就是气息的意思。由于气息的快慢强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因而“气”可引申为人的声气、声调。
说到“气”,我们必须要提一下其繁体字“气”。虽然“气”的繁体为“气”,但“气”字实际上是个后来的字,换句话说“气”是“气”的古文字。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都没有见到“气”字。而关于“气”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气,馈客刍米也。”“气”字的本义是赠送人的粮食,“气”后又引申指食物。小篆中“气”其实是“饩”(xi,“饩”的简化字)的最初写法,本指送给人米粟,所以从米。后来都写作“饩”(后简化为“饩”)。《说文解字》中的“气”字下引《春秋传》“齐人来气诸侯”的“气”,在现今的《左传?桓公十年》写作“饩(饩)”。但后来“气”取代了“气”,泛指一切气体,而它原来的意义则用“饩”来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与其他的繁简字不同,“气”“气”二字的繁简关系非常特殊。“气”为本字,而“气”为借字。古籍中往往不用“气”字,而是借用“气”字表达云气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表示云气意义的“气”被废弃,重新恢复了它的古体“气”。
“连”,其繁体字为“连”,会意字,最早见于金文,从辵,从车。金文中其字形由“辵”和“车”组成,“辵”表示行进、行走的意思,而“车”指的是车辆、战车的意思。所以,从其造字来说就生成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连指的是古代会战阵形,战车并排而行;而另外一种解释是指人力拉的车,同辇。《说文解字》:“连,员连也。从辵,从车。”指的就是人拉的车。《周礼?春官巾车》:“连组挽。”陆德明给的解释:“连,本亦作辇。”连就是辇的意思。《管子?海王》:“行服连轺輂者,心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尹知章对此的注解是:“连,辇名,所以载任器,人挽者。”由此,连又引申出连接、连续、缝补、连累、连同关系等,《易?蹇》:“往蹇来连。”王粥注:“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曰:往蹇来连”。还由此进一步引申为联合的意思。《孟子?离娄上》:“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
我们接着说“枝”。最早是没有这个字的,最早的“枝”源自于“支”,也就是说“支”是“枝”的原生字。“支”,始见于战国。在战国古文字有繁简两种字形,繁体从又持竹,只是被又在中间隔开,上下各半个竹子;而简体的字形和小篆差不多,和隶变后楷书的“支”几乎相同,主要是笔势变化。《说文解字》:“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属皆从支。??,古文支。”所以“支”字的本义是竹、木主干上分出的细条。篆文在其基础上加了一个\"木\"字造\"枝\"字代替了其本字,隶书从此以后“枝”就取代了“支”表示树或竹子的枝条。
那么“同气连枝”是什么意思呢?其意思就是呼吸的气息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来自同一根本的枝条。有人说,我和我兄弟没长到一起啊,怎么会成了连枝呢?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是来自父母的精血,都是一奶同胞,根源都是在一起的啊。所以,兄弟姐妹要同呼吸、共命运,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吧?“同气连枝”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这里的兄弟不仅仅是兄弟,还包含一奶同胞的姐妹。彼此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这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的意思就是兄弟之间要全心全意的相互关爱,彼此同气息相通,就如树枝一般亲密相连。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而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历史上关于兄弟之情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也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第一个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却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还有宋国公子兹甫的故事。《左传》: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这里的“兹父”,就是上面说的兹甫,他是法定的太子,即将继位之时,他却坚持要把王位让给哥哥子鱼,理由有两个:一则子鱼年长;二则子鱼仁义。于是,宋桓公同意,但子鱼也坚辞不受,理由也有两个,他说:弟弟能拱手让国,这才是最大的仁义啊,我不如他,这是其一;如果这样做,于祖宗规矩不合。一个坚决要让,一个坚决不受,依照相关的记载,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子鱼最后干脆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他只能继承了王位,是为宋襄公。
类似故事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可以在史书上查一查。这一段讨论的是兄弟之道。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仿,形成了一个相互关爱,和谐美满的家庭。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才是我们“齐家”的根本之一,也是我们将来建功立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