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梅家发生了什么,刘小冬一点都不关心。
此刻的刘家,正沉浸在银子闪耀的光芒之中。
刘小夏把两个银锭和剩下的碎银子全部拿出来,铺在床上,五个孩子围着床边看的口水直流。
两岁的刘小小刚刚够到床边,只能看到一点点,急得他跺着两条小短腿,连说话都结巴了。
“啊……唉……啊,我,我,我,我要看……”
刘小月带头笑她,仰着脖子笑得跟个鸭子一样。
刘小夏照头给了小月一巴掌,顺手从后面抓住刘小小的咯吱窝把他拽起来放到床上。
刘小小顿时高兴地往床上一趴,脸直接扑到银子上去了。
眼看着就要砸到银子,刘小秋眼疾手快地一把抓住他的发髻,将他的头提溜了起来。
刘小小感觉脑袋一顿,被定住了,然后就觉得头皮发紧,两个眼睛不知怎么回事眼尾被绳子拽住了。
紧得他眼睛眯成一条缝,近在眼前的影子成了一片白,啥也看不清了。
于是他扑腾着四肢,在床上四处扑棱,像个洑水的大公鸡。
刘小冬从后面抓住他的两条腿,往后一拽,刘小秋抓着他发髻的手一松,大公鸡就停止了闹腾。
几个逗他玩的哥哥姐姐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恨不得把屋顶都掀了。
而被逗的小家伙还在状况外,抬头看到哥哥姐姐笑得开心,也跟着张开嘴大笑。
“这几个孩子今天不用吃晚饭了,笑就笑饱了。”赵来英在厨房就听到孙子们的笑,对正在盛饭的儿媳妇王冬麦说。
王冬麦手上利索:“嗨,别说他们了,我也很开心。”
赵来英点头应是:“没想到冬丫头说的竟然都是真的,也多亏了她。”
王冬麦:“是啊,她第一天说要漤柿子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她只是想玩,她说晚上做梦有人教她这么做,我们还不信呢。”
赵来英担忧提醒道:“冬麦,这事千万不能对外头说,冬丫头还这么小,她可以乱说,我们可不能乱讲,被别家听到了指不定传出什么祸事来。”
王冬麦脸色沉静下来:“娘说的对,一会我再交代一下,我们几个大人好说,几个小家伙可不能出纰漏。”
“吃饭了,吃完再看,先收起来了。”王冬麦把饭菜端出来摆好,就进屋把几个闹腾的小孩叫出去吃饭。
刘小夏和刘小秋立马把银子装好,看床上一个碎银子都不落地再把钱袋子交给王冬麦。
“二婶,给。”“娘,收起来吧。”
王冬麦接过来,直接把四个钱袋子往床里面的稻草下一塞,再用手拍几下,没有痕迹了就把孩子们带出了屋子。
刘小冬看她娘这种简单粗暴的收钱方式,嘴角忍不住扯了一下。
看来她有必要找个好地方藏钱了。
这个时代确实有很多不便,就说这钱吧,体积太大,太显眼了。
她可是立志以后要赚很多钱的,这几间屋子简陋地一眼就能一览无余,的确不是个藏钱的好地方。
但她一转眼幻想到自己有一屋子的白花花的银锭子,就又忍不住地嘴角上翘,心里高兴地比吃了肉还香。
王冬麦还用猪油炒了一点茭白丝,摊了黑面饼子,一家人吃着炖肉,猪油炒茭白,就这面饼和稀饭,都顾不上说话。
“哇,太好吃了,二姐说的对,猪油炒菜就是好吃。又香又脆。好想天天都吃啊。”刘小月吃到最后鼓着腮帮子终于忍不住说出话来了。
刘小小也在后面跟了句:“好吃,天天吃。”
全家都被他这句脆生生的话惹笑了。
老刘头刘振笑得满脸皱纹都少了几条:“也就你没吃过苦,这饭菜搁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哪敢想天天吃,就是地主老财家也不敢这么造。”
刘小月不知道什么是地主老财,问她祖父:“爷,地主老财是什么,好吃吗?”
全家再次笑的前仰后合,刘小冬笑得饭都喷了出来,差点被呛到。
“小月,地主老财不是吃的,是坏人。”刘小夏帮着解释。
刘小冬把饭咽下去,对刘小月说道:“你放心,只要你从今天开始都听姐姐我的话,姐姐就让你以后天天吃地主老财。”
刘小月看看她哥又看看她姐,小脑袋一时间有点没搞懂地主老财到底能不能吃,但是她能确定就是:听她姐的话以后都能吃今天这样香香的菜。
于是她把眼睛定在刘小冬的脸上,脑袋重重一点,说道:“二姐你放心,以后我黑天白夜都是你的,去茅房我都是你的。”
刘小冬:去茅房就没必要了吧。
晚上临睡前,刘小月果然步步黏着刘小冬,一个矮冬瓜后面跟着一个更小的唉冬瓜,看上去着实有些好笑。
刘小冬倒不在意,反正她也挺喜欢刘小月的,而且她虽然人小,但非常懂事。
她将杜冬云送给她的花从布袋子里拿出来仔细端详,原来这些话都是脱水后定型的干花,白天她没来及看,现在看上去这花做的还挺精致,颜色也都还鲜艳,闻上去的时候,香味还在。
刘小冬有点喜欢,便找来自己头段时间没事练手编织的一个巴掌大的芦苇小篮子,将花插到篮子里,挂到她睡觉的墙上。
晚上睡觉的时候,刘小月站起来闻了好几次这干花。
第二天,全家便全体开动,继续上山摘柿子,留在家的王冬麦继续缝制芦花袄子。
村里人自从被老刘头建议学做柿饼之后,便看是关注刘家人的动向。
跟刘家学的那四家,自然是跟着刘树起早贪黑的摘柿子,削柿子皮,晾晒。
不愿意学的,见他们每天干得特别起劲,就渐渐开始讲闲话了。
“往年都吃红柿子,又甜又软,现在把柿子都摘了,以后连红柿子都没得吃了,真是造孽。”
也有比较明事理的反驳:“往年那么多红柿子你全都吃了?那柿子结那么多,只有烂掉的多,哪有吃的多?我看你连鸟吃的都赶不上。”
那人急了:“又没说你,你帮刘家说什么话?看不过你也去摘。”
“嘿,说你你还不爱听,那你跑我家门口来说?喊你去摘你不去,现在又眼红,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了。”
那人一听,气得一跺脚:“你说谁是驴呢你?”
……
这几家的拌嘴话,是传不到老刘家的。
在刘小冬的带领下,愿意跟她做柿饼的四家,现在是做得越来越熟练。
家家的院子里,墙上都晒满了削了皮的柿子。
这时候刘小冬就让刘树叫停大家,趁着柿子晒满的空档,开始准备编芦苇筐,等柿子晒好后捂柿子。
房家洼子的芦苇那可是多到随手就能扯一把。
于是前几天忙前忙后摘柿子的几家,现在不摘柿子晒柿子了,改割芦苇回家编芦苇筐去了。
然后剩下几家一开始不愿意跟着做柿饼的这时候就一人一家的去打听。
他们当然打听不出来什么,毕竟刘小冬交代刘树,让他们怎么说做柿饼的。
于是几家打听来打听去听得全跟老刘头和刘树当初建议他们一起跟着做柿饼时候的说辞一样。
这时候心里便有些窟窿眼了。
几家凑在一起嘀咕来嘀咕去,当天便自发成群结队的上山摘柿子了。
虽然他们不愿意跟着做柿饼,也不知道这东西能做成什么样,但见大家都在做得热火朝天,不跟风就觉得吃亏了。
不跟风就吃亏,是房家洼子的传统。我可以不需要,但你有我不能没有。
然后刘小冬就看到原本不愿意跟着做柿饼的几家扛着装的满满的筐一趟又一趟地上山又回村。
刘树还特别纳闷:“一开始不是不学吗?这怎么又学上了?”
刘振一双浑浊的眼看的清楚,坐在墙边说:“见不得自己吃亏呗。”
是了,不能吃亏。
刘小冬被他祖父说的小小地震惊了一下,原来跟风是为了不吃亏呀。
好吧,这不吃亏倒是跟得很好,不然到时候她们卖柿饼赚到钱,保不定这些没做柿饼的又见天的背后叽哇乱叫,面前阴阳怪气。
既然都做柿饼了,那她接下来的计划就好安排了。
跟了我的趟,就得看我怎么打摆,我指东你们不能往西,我干活你们不能躺着。
她原本还在想冬天该怎么带头改造芦苇荡呢。这不就一下子就主动靠过来了嘛。
真实瞌睡来了有枕头。
又过了几天,刘小冬做好最后一批漤柿子。这天,刘树,王冬麦,刘小夏,刘小秋,刘小冬全部出动,背着一百五十多斤的柿子进了城。
这回交入城费的时候再没人说话,刘树提前将准备好的入城费递给守军,一家人快速地入城,直奔县令家的后门。
这回开门的是上次跟去城南买柿子的那个小厮,一见是他们立马笑意盈盈地看门将几人迎到廊下。
然后朝院内喊了一声,不一会杜婆婆便带着丫鬟小厮出现了。
“哎呀,可把你们给等来了,这等了好几天,还以为不卖了呢。”
刘树带着大家给杜婆婆见礼:“这几天有些农活要忙,耽误了,莫怪。”
杜婆婆看这次来的漤柿子各个金黄,比上两次买的颜色要均匀,笑道:“你家这柿子做的好,就连我家大人吃了都夸好,还送了一些朋友同僚,各个吃了都说好呢。还没吃完就问还有没有。”
说着话,便指挥小厮称重。
刘树跟着帮忙抬扁担。
刘小冬听杜婆婆说县令吃了柿子,还送了朋友,就证实了自己上回的想法。
这柿子虽然好吃,但吃多了也会腻,杜婆婆一买就买几十斤上百斤的,就算全家出动也不能顿顿都吃。
肯定大部分都用来送人了。
这种时令水果,吃的就是一个新鲜和新奇,柿子他们不稀奇,但漤柿子对他们来说是稀罕物,一接触到可不得夸么。
有县令这个首席销售在,她已经不愁柿子的销路了,只要抱好县令和宋若梅的大腿,她的柿子不愁不大卖。
想到这里,刘小冬就心花怒放。
“婆婆,这是最后一批脆柿子了,后面的柿子太熟就不能做脆柿子了。要吃就得等到明年了。不过不要紧,再过一个多月,柿饼就做出来了,到时候我第一个拿来给婆婆尝鲜。”
刘小冬有点谄媚地对杜婆婆说。
杜婆婆现在看刘小冬是越来越喜欢,见她瘦小的脸睁着大眼昂着头跟她一字一句的说话,心里的柔软的不像话。
“知道的,那我老婆子就等着你拿柿饼给我尝鲜了,要是我吃着好吃,一定把你的柿饼全包了。”
刘小冬内心狂喜,虽然说她现在完全没有逮住几条鱼,但却网到了一个绝世大锦鲤,这送财锦鲤可比顶其他小鱼小虾千万倍不止啊。
不过上回她卖给宋若梅漤柿子的方子,就知道她们试成功后就不缺脆柿子吃了。
要是她们吃到她做的柿饼,嘿嘿,说不定还能再赚个大的。
漤柿子和柿饼她没打算藏着掖着,只不过对于目前一贫如洗的她来说,占先机赚个第一桶金很有必要。
让大家都尝到好处,再把利益逐步分给他们,刘小冬要一步一步树立自己的威望和信誉,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除了皇权官权之外,还有各大世家大族。
升斗小民要想立足并得到拥趸,就有能笼络同类的手段。
可以和皇权官权合作,也可以和世家大族纠缠,更要团结升斗小民。
除去筐,一共一百四十八斤柿子,刘小冬算了一百三十斤,杜婆婆见这里零头抹得有点多,感觉不好意思,便做主只抹了八斤,数了五串又六十文给刘树。
末了还另外给了刘小冬十文钱,说:“你那方子夫人已经在试了。”
刘小冬完全不客气地就收了着十文钱,跟杜婆婆说了两句话后就告了别。
一家人来的快卖的也快,几个人喜滋滋地拿着钱,再一次开启了买买买的旅程。
杂货铺的伙计都对这家人熟悉了,穿着补丁麻布衣服和草鞋的贫穷农户,却能买东西的时候一出手就是响当当的大笔铜子,而且每次都买很多。
这次王冬麦狠下心织了几尺上等棉布,刘小冬买了几斤石灰,一些调料。
又买了十斤猪肉,五斤猪板油和一个猪头以及一些猪下水。
刘小冬说这回回去再来县城就得将近两个月以后了,那时候已经腊月了,所以多买点肉和油,油可以慢慢吃,肉能腌起来。
猪头和猪下水她准备试试做卤菜,所以买了一些做卤菜的调料制作卤料包。
她没有亲自做过卤肉,但吃的多,也知道制作卤料包需要的大料。
于是一家子来的时候背的满满的,回去的时候也背的满满。
虽然很累,但几个人却完全不感觉累,而且越走越觉得脚下有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