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醒来,全家都还在回味昨晚吃的肉。
王冬麦一早就把猪板油全炼成了猪油,炼好的猪油装在昨天买来的两个陶罐里,油炸剁成小块,用来炒菜。
这一天,王冬麦和婆婆赵来英都在忙着缝制芦花被子和家里大人小孩的芦花袄子。
见柿子能卖到钱,刘树亲自带着几个小孩摘柿子。
有他这个大人在,摘到的柿子肉眼可见的多。
下午的时候,刘小秋和刘小冬在家,一个削柿子皮,一个烧水漤柿子。
晚上的时候,刘树带着刘小夏又背回来两麻袋的柿子。
刘小冬漤了三大桶,大概一百斤的柿子,刘小秋更不用说了,柿子皮削了满地。
爷爷刘振在给柿子绑绳子,好挂在墙上晾晒。
晚上吃饭的时候,刘小冬把自己下午的想法说了出来:“爷爷,奶奶,爹娘,我想把做柿子的方法教给外祖母家和村里的其他人家。”
这一回,爷爷刘振先开口了:“教给外祖家我没意见,至于其他人家,我觉得不太可。”
刘树:“冬丫,教给别人家,他们会了拿出去卖,我们就挣不到钱了。”
奶奶赵来英点头同意儿子的话:“不错,他们会了,卖的人多了,我们就卖不到钱了。”
王冬麦倒是没说话,只看着自家女儿。
刘小冬已经预想到她的这个想法一开始会被反对,但她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在这个时代,抱团永远都比单干要容易得多,而且她以后还想赚大钱,就不说培养下属和管理者这种缥缈的话了,就是被人看到你挣钱了,他们能不嫉妒吗?
都住的一前一后的,招人恨可比被人爱可怕多了。
刘小冬想了一下午,把事情想到了最坏,最终还是决定教给村里其他人。
让村里人得到实惠,从她这赚到钱,以后她和她家才能说话有份量,再做其他事就方便得多。
“爷爷,奶奶,爹,你们先听我说说。”刘小冬扒拉完最后一口饭,用衣袖擦一下嘴,说道。
“我是这么想的,我们卖柿子,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而且外头墙上还晒着那么多柿子,他们过几天肯定会来了问的。与其被他们追着问,不如我们先说出去,看他们是什么态度。”
“二来呢,山上柿子非常多,就算我们天天摘都摘不完,况且柿子留不得,过几天就变软了,到时候变红了就不能做柿饼了。我把这方法教出去,就算做出来的柿饼不是最好吃的,大家吃过后,就凭自己喜好看后续如何做。”
“要是能卖出去,大家赚到钱了,肯定会对我们家感恩戴德的。”
“而起,我说教给大家,也不是求着他们来学,我只说我要做什么,像赚个三瓜两枣,学不学全看他们自己考虑。等以后不管是柿子烂到自己手里,还是赚到钱,都后果自负。这样村里人也不会有什么话说。”
“爷爷,奶奶,恨人有笑人无啊。”
最后这句话将几个人长辈惊得直打冷颤,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可太知道这句话的杀伤力了。
赵来英看向老伴刘振,俩人一言不发,不知道在想什么。
刘树心思简单,想事情想的浅,一听他家女儿说出这样的话,吓得后背冷汗直冒。
他想起来今天摘柿子回来的时候,村里就好几个人问他干嘛摘这么多。
当时还是刘小夏给打岔打过去了,要不然,他可能脱口而出就是卖柿子了。
王冬麦这时候说话了:“爹,娘,冬丫头说的对,这柿子就长在山上,我们要想一直卖下去,就纸包不住火,迟早被发现的。这么多年,大家住在这洼子里,哪家吃了什么饭菜,闻一闻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虽然卖柿子赚的都是小钱,可这些小钱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能长久做下去,就得让洼子里家家都得到好处。”
说完她看向刘小冬:“不过我有个建议,不知道大家伙听了觉得怎么样。”
刘小冬知道她娘是个有主意的,顿时心里一喜,忙说:“娘,你说说看。”
王冬麦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建议,就我觉得,只教他们柿饼做法,不教他们怎么漤柿子就行。”
她分析道:“柿子现在都已经黄了,再过个八九天就要变软长成红柿子了。漤柿子是个时间活,要是现在教给他们,大家一窝蜂地都去漤柿子,等漤出来,再一窝蜂地扎堆去卖,这漤柿子保证卖不出好价钱。这样不光大家都挣不到钱,旁人还会觉得我们家在拿他们寻开心。原本的好心就当了驴肝肺。”
“我算了算,这漤柿子最多还能卖个两三次。冬丫头,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刘小冬嘴角忍不住的上翘,她娘果然是个有见识的:“娘说的很对,漤柿子我也就打算再卖个两次就不卖了。”
第一次做漤柿子的时候,半夜起来烧热水还是王冬麦帮着做的,毕竟刘小冬还是个八九岁的小丫头,她不敢让自家丫头一个人烧火,怕一个弄不好烧了厨房。
那天晚上,刘小冬跟她讲解了漤柿子的一些条件和诀窍。
虽然当时王冬麦很不看好刘小冬的决定,但她心疼刘小冬被雷劈,又欣慰她想法子给家里赚钱,也就以陪玩的邢台让她折腾去了。
没想到第一次出去卖柿子就能大畅销。
刘振:“那依冬丫头看,要怎么教给他们呢?”
听了儿媳妇的一番话,他就明白了,也不再拦着了。
自从大儿子儿媳两个人先后离世,家里家外都是这个儿媳妇一手操持起来的。他老伴关节疼,做不了什么重活,大儿子儿媳还丢下两个孩子要拉扯,二儿媳见这样的情况,立马就把两家当初分家时候立在院里的篱笆拆了,把小月抱到自家当自个女儿带。
而且这个二儿媳是个说一不二还特别有主意的。
自从老两口跟二儿子一家生活后,他跟老伴明显轻松了许多。很多时候,他俩都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相互夸这个儿媳,还时常背后嘱咐大孙子刘小夏要孝顺二婶娘。
所以王冬麦把事情一分析,他就立马同意了,完全忘了刚才想都没想就斩钉截铁的否决刘小冬的决定。
他一说话,赵来英和刘树就更不会有意见了。所以刘小冬这个提议比她自己想象的通过的要顺利许多。
既然全家都没意见,那么全家立马就决定干。
这个时候,刘小冬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家里一合计,这几天就让爷爷,爹,娘,三个人村里每家每户地游说,也不叫游说,就是假装不经意地溜达过去,聊天的时候说出自己捣鼓柿子的事情。
说家里老伴(老娘)没事想出年幼时候吃过的柿饼,看到山上那么多柿子,就鼓捣起来了,但因为第一次做,完全没经验,就自己瞎摸索,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跟着学,大家一起做着对比经验。
村里老一辈种田都是相互交流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靠谱的,至于话里有几分真几分假就不得而知了。
末了几个人还略显悲伤的说,要不是家里太穷,孩子又多,成天吃不饱饭,也不会鼓捣这个玩意儿了。
然后再说上家里过世的大儿子儿媳(大哥大嫂),眼里含着几滴泪。就再也不会有人追问真假了。
这一番表演下来,几个人十分顺畅,当然,王冬麦回自己娘家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直接提溜了一篮子漤好的脆柿子,用事实说话。再把自己卖柿子赚到钱的经历一说,王家人就全信了。
不用她交代,王家自然就对这事守口如瓶。
村里其他人没吃过漤柿子,还在将信将疑。
过两天,刘树带着刘小夏刘小秋和刘小冬早起摸黑悄悄去县城卖柿子的时候,村里就有几户人家去了刘家。
除了王冬麦的娘,另外还来了三家。
房家洼子一共十一户,就只有四家愿意跟着学做柿饼,其中还要去掉带头的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