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家洼眼下还没有建羽绒服作坊,平时缝制羽绒服都是在村里各人家的空厢房里,只有清洁羽绒的时候是在蜡烛作坊里完成的。
所以陈力真,就是陈氏,带着亲哥陈力张来房家洼,并没有找去作坊,而是去了刘家。
这羽绒服,还是刘家在把关的。
宋夫子回老家过年去了,村里私塾就早早放假了,所以刘家这几个小孩子全都在家。
除了另有活干的刘礼夏和刘礼秋以外。
陈力真到刘家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她直接带陈力张进了刘家屋子,让她哥在屋里坐着等人,自己去厨房找人去了。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少不了做一些吃的出来,比如酥鱼,馒头,熬酱等等。
王冬麦也在做,今天她在尝试炸馓子,当然,这又是刘小冬教给她的。
馓子对于房家洼来说,是熟悉又不熟悉,熟悉的是老一辈从北边一路逃难过来的人听说过,也有一些做过吃过。
不熟悉是这一辈的房家洼人没人见过。
因为往年的房家洼太穷,没有粮食和油来炸馓子。
也就今年大家富裕些,赚到了钱,舍得买吃的,加上粮税被免,商队又从外府带来许多胡麻油,菜籽油之类的菜油,村里才时兴起炸东西来。
包括上回的油炸糕,其实也是试验品而已。
不过有刘小冬在,试验品的合格率和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虽然馓子她也不会,被炸成了小麻花,但秉持着炸熟就可以的原则,有细麻花吃也不错。
就是这个麻花基本都没怎么扭出花来。
王冬麦见是陈氏,非常惊喜地请她吃炸失败的馓子,陈氏因为有事,倒是第一次拒绝了。
“我今天来,是有事 找你的,我把我哥带来了。”
王冬麦以为自己听错了:“你带你哥来是为了什么?”
陈力真以为王冬麦在跟自己卖关子,笑说:“你说呢?当然是羽绒服。”
王冬麦想了想,哦,她哥是四宝县麻布世家的陈家人,为了羽绒服,那不就是之前跟她谈的事情吗?
“哎呀,你看看,我都要忘了这事,那是正事,我去喊人,你先帮我招呼你哥一下。”王冬麦把手上的活一丢,来不及交待,直接就跑出去了。
丢下一头雾水的陈力真和灶膛里直摇头的赵来英。
赵来英看着现在越来越咋呼的儿媳,心里腹诽道:还真是越活越年轻了。
王冬麦跑得太快,以至于经过前厅的时候都没注意到坐在边上的陈力张。
还是陈力真过来跟她说了一遍缘由他才知道那是谁。
王冬麦把在作坊里做年终盘点的杜贞念喊了回来。
杜贞念便留下石小年几人继续盘点,自己带着刘小秋跟着王冬麦回家了。
这羽绒作坊和麻纺织作坊,还需要杜贞念这个懂行的人来谈。
然后王冬麦又去村里把秦容,房锦绣等一众妇人找了过来,最后又把自家男人和石大还有王冬粮也喊了过来。
这一趟跑真是没白跑,一下子就喊了村里三分之一的人。
陈力真兄妹两个还在前厅坐着,不一会就看着杜贞念刘小秋二人回来了,双方刚介绍完,村里人又乌泱泱一大堆人马来到了刘家。
陈力真:这是要做什么?
陈力张:这是要做什么?
兄妹俩都没见过这样的阵仗,属实被吓到了。
不过刘小秋及时解释了一下,这是来旁听的作坊人员。
一众人被王冬麦领到了客厅,陈力张开门见山的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羽绒服还有多少?我陈家全部要了,越多越好!”
王冬麦看向喊来的一众妇人,她们各家都有做羽绒服的绣娘,有多少羽绒服应该心里都清楚。
一众人七嘴八舌地把各家的数目报了一遍,刘小秋统计好,说:“现在只有五十件。”
陈力张一听,就觉得少,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太少了,五十件不够卖得啊。”
他想得是羽绒服的走俏,和四宝县乃至端阳府年前巨大的市场,但根本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房家洼,无论羽绒,还是布料,还是绣娘,都是最少的。
几天内做出来五十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现在洗羽绒蒸羽绒烘干羽绒的活都开始用上放假的小孩子了,而绣娘,就这么几个,这衣服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哪怕连天夹夜地做,也供不上啊。
杜贞念把实情说给陈力张听,听完以后,他才理解过来,忙对众人道歉。
她们倒也不是为了听他说道歉,然后杜贞念就把这段时间羽绒服制作时候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给陈力真和陈力张听。
最后,杜贞念说道:“要想短期内赶制出来更多的羽绒服,只有找到更多的绣娘。不知道陈伯父有没有什么法子?愿不愿意做这些?”
陈力张当然愿意,他想赚钱啊,至于绣娘,麻陈镇乃至四宝县都是出了名的多,他娘子的成衣店就有三个专职绣娘,还有四个兼职绣娘。
这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杜贞念就提出建议,让陈力张寻找绣娘来房家洼学习制作羽绒服,村里管吃管住,争取在过年前七天,多做一些出来。
陈力张当即决定采纳这个建议,连水都来不及喝,就跟众人告辞,说要赶着回家找人过来。
多付酬劳都行。
陈氏族兄妹一走,杜贞念立即对在座的众人宣布,接下来半个月以赶制羽绒服为主,各家回家腾出一两间睡觉的空房子,等这陈氏兄妹带绣娘来。
众人立马响应,王冬麦也积极行动起来,在东厢扫出来三间房子,准备留给来这里做羽绒服的绣娘。
第二天下午,陈力张就带着一队十五个绣娘来到了房家洼,他直接从麻陈镇过来,都没绕去过水镇的妹妹家。
刘小冬看这架势,心说,不愧是个生意人,知道时间就是金钱。
十五个绣娘被安排在村里九户人家,其中有四个住在了刘家。
她们白天跟之前的绣娘学怎么制作羽绒服,吃饭是各家安排,晚上就各回各个接待她们的家里。
不到两天,十五个绣娘就能 上手了。
而且在房家洼,住的不差,吃的也好,每天三顿饭,两顿有肉,简直比在自己家日子过得还好。
最主要,每天的报酬是八十文钱。
这可是大手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