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远看着苏念瑶,语重心长地说道:“念瑶啊,这秋收时节已至,你不妨出城去看看田间的百姓。”
苏念瑶微微皱眉,疑惑地问:“伯父,为何让我去?”
陆修远轻捋胡须,微笑着回答:“你来燕国快一年了,也该多了解了解这里的民生。田间的丰收景象最能体现燕国的繁荣,去看看百姓们的辛勤与喜悦,对你有益无害。”
苏念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伯父说得在理,那侄女这就去。”
陆修远拍了拍她的肩膀,“去吧,用心去感受,回来与我讲讲你的所见所闻。”
苏念瑶应声道:“好,伯父,侄女定当仔细观察。”说完,便转身离去。
苏念瑶带着自己的三个族人阿卓、尔古和阿依一起出城。
一路上,苏念瑶神色中带着几分期待和好奇。阿卓则显得有些兴奋,不停地东张西望。
“大小姐,这燕国的城外看起来倒是热闹得很。”阿卓说道。
尔古一脸严肃,谨慎地观察着四周,“大家还是小心些为好。”
阿依轻声附和:“是啊,不过能跟着大小姐出来见识一番,也是极好的。”
苏念瑶笑了笑,“都别太紧张,咱们好好看看这秋收的景象。”
四人加快了脚步,朝着田间走去,看到了燕国丰收的景象。
苏念瑶沿着田埂缓缓走着,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田间,农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是辛勤劳作后收获的幸福。男人们有力地挥舞着镰刀,女人们熟练地捆扎着稻谷,孩子们在田边欢快地奔跑着,帮忙传递着工具。
苏念瑶看到一位老者,正坐在田边,望着眼前的稻田,眼中满是欣慰。她走上前去,与老者攀谈起来。
“老爷爷,今年这收成可好?”苏念瑶微笑着问道。
老者磕了磕烟袋,笑着回答:“好啊,姑娘,这是个丰收年,老天保佑,咱燕国风调雨顺啊!”
苏念瑶望着这热闹而美好的景象,她想到了部落,思绪不禁飘远。想起部落里的人们,在这个时节也会为了收获而忙碌。但那里的景象与眼前的燕国丰收之景截然不同。
部落的土地并不如燕国这般肥沃,耕种的条件也更为艰苦。人们总是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勉强获得维持生计的收成。
苏念瑶还记得,部落里的孩子们在收获时,虽然也充满了活力,但眼神中更多的是对粮食的渴望。而这里的燕国孩童,脸上洋溢的是无忧无虑的快乐。
她不禁感叹,同样是为了生存而劳作,环境的差异竟如此之大。想着想着,苏念瑶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为部落的未来寻求更好的出路。
苏念瑶回城之后,心中满是感慨。
她来到陆修远面前,说道:“伯父,此番出城,所见所闻让我感触颇深。田间百姓虽忙碌辛苦,但那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这让我看到了燕国的富足与安定,也让我明白了百姓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这繁荣的景象。我想,我们部落若能借鉴燕国的农耕之法,或许也能有所改变。”
陆修远满意地点点头,“念瑶能有此感悟,甚好。那你觉得部落与燕国的差异主要在何处?”
苏念瑶沉思片刻,回答道:“燕国土地肥沃,耕种之法先进,且百姓齐心协力。而部落土地贫瘠,耕种技术落后,众人也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作。”
陆修远微微颔首,“那依你之见,部落该如何改进?”
苏念瑶眼神坚定,“侄女认为,部落当引进燕国的先进技术,合理规划土地,众人团结一心,共同劳作,或许能迎来属于我们的丰收。”
陆修远目光凝重地看着苏念瑶,缓缓说道:“念瑶,你父亲当年游学这么多年,都没能改变自己的部落。你要明白,这绝非易事,你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经验。所以,好好留在燕国,这里有许多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苏念瑶咬了咬嘴唇,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伯父,我知道这道路艰难,但我不会退缩。我定会在燕国用心学习,将来为部落谋求出路。”
陆修远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孩子,有这份决心就好。但切记,不可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
在广袤的燕国土地上,也有很多为秋收发愁的人家。其中有一户,一家三口,本就生活拮据。
父亲为了多收些粮食,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劳作,最终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家中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小女孩和母亲的身上。
母女俩望着那片收成不好的田地,满心忧愁。小女孩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母亲的脸上早已没了笑容,只有深深的皱纹和疲惫的眼神。
“娘,这可怎么办呀?”小女孩带着哭腔问道。
母亲强忍着泪水,安慰道:“别怕,孩子,咱们一起努力,总能收完的。”
然而,面对那大片待收割的庄稼,母女俩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
在那片收成不佳的稻田里,母女俩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而又坚定。
白天,太阳高悬,酷热难耐,母女俩却一刻也不敢停歇。母亲弯着腰,双手不停地收割着稻谷,汗水顺着她那布满皱纹的脸颊不停地流淌,浸湿了她的衣衫。小女孩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奋力地劳作着,她的小手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磨出了水泡,但她咬着牙,一声不吭。
夜晚,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田间。母女俩依旧借着微弱的月光,继续收割。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她们手中镰刀挥舞的声音。母亲的动作渐渐变得迟缓,可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倔强。小女孩的眼皮直打架,但她强撑着不让自己睡去。
当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等待她们的却不是温暖的床铺和舒适的休息。屋里,生病的男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母女俩来不及喘口气,便又开始忙碌起来。
母亲打来热水,为男人擦拭身体,试图减轻他的痛苦。小女孩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熬着药,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她手中捧着的是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药熬好了,小女孩轻轻地吹着,生怕烫着父亲,然后一点一点地喂给他。男人喝下药后,沉沉睡去。母女俩这才松了一口气,可她们却不敢休息太久,因为明天还有更多的稻谷等着她们去收割。
时间一天天过去,母女俩依旧在这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每一个清晨,她们在公鸡的打鸣声中醒来,顾不上洗漱,就匆匆赶往稻田。田地里的稻谷似乎永远也收不完,无论她们怎样拼命,都只是杯水车薪。
中午时分,烈日当空,母女俩的喉咙干得快要冒烟,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但她们只能就着生水,啃几口干粮,便又继续埋头苦干。
夜晚回到家中,照顾完生病的男人,她们累得瘫倒在地,全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一般。然而,即便如此,第二天她们还是会强撑着起身,重复着前一天的辛苦劳作。
日子就这样缓慢而又沉重地流逝着,母女俩的面容日益憔悴,村里别的人户都陆陆续续收完了稻谷,只有这母女俩的田地里还剩下未收割的庄稼。
看着别人家的谷仓满满当当,院子里充满了丰收的欢声笑语,母女俩的心中满是焦急与无奈。
她们每天依旧早出晚归,拼命地挥舞着镰刀,可那剩下的稻谷就像在故意捉弄她们,怎么也收不完。
母亲的双手已经布满了血泡,每一次握紧镰刀都钻心地疼;小女孩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仿佛灌了铅一般。但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一旦错过最佳的收割时机,这一年的辛苦就可能白费。
村里的人路过时,会投来同情的目光,也有人劝她们:“别太拼命了,能收多少算多少吧。”可母女俩只是默默地摇摇头,继续弯下腰劳作。
在这漫长而又艰辛的日子里,母女俩的心就像被一块沉重的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但为了病重的男人,为了这个家,她们在这片稻田里坚守着,期盼着能有一个奇迹的出现。
没有奇迹出现,地里的粮食因为连绵的秋雨开始发霉发芽。母女俩望着这一片狼藉,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母亲呆呆地站在田边,双手颤抖着:“这可怎么是好?这是咱们全家的指望啊!”
小女孩紧紧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让眼泪落下:“娘,咱们不能就这么放弃。”
她们冲进雨中,试图抢救一些还能挽回的粮食,可雨水无情地打在她们身上,冰冷刺骨。
那些发了霉的稻谷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仿佛在嘲笑着她们的努力。母女俩的衣服湿透了,心也跟着凉透了。
“老天啊,你为何如此不公!”母亲绝望地仰天大喊。
小女孩满脸泥水,声音带着哭腔:“娘,咱们回家吧,爹还等着咱们照顾。”
母女俩相互搀扶着,在雨中蹒跚离去,身后是那片被毁掉的稻田,和她们破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