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礼是个很合格的传话筒,从池南枝那里出来,他立刻就去了长公主府。
长公主得到消息,大喜,立刻进宫准备把这事禀告给太后。
没想到池南枝一出手就是八十万两,解决了他们不少事情。
本来一开始长公主的意思,是想让池南枝出银子修葺祁王府的。
只是太后不同意,因为池南枝在太后眼里,还是个不稳定因素,不能让她知道太多,所以便让长公主以雪灾为由试探池南枝,看她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他们所用。
现在这八十万两银票,不仅证实了池南枝的心意,连带着给祁王府修葺的银子都有了。
太后一得到这个消息也是高兴得不行,一边说要给回都路上的祁王写信,一边还不忘大骂皇后和裴月白。
因为这件事,太后和长公主心情好了很多。
接连几日都是喜笑颜开的。
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却还没收到池南枝的八十万两银票。
长公主再也耐不住,让秦朝礼去问问。
这一问可了不得。
池南枝的的确确是出了八十万两银票,但却没有送到长公主手上,而是全部换成了冬衣,柴米粮油,再由商会分别送到各地受大雪侵害严重的百姓手中。
当然,她没有忘记长公主的嘱托,要为长公主博一个贤名。
所以她是打着长公主和太子的名号行这事的。
“太子的名号!?”长公主直接就气疯了,拍案而起,吓得屋里对的丫鬟噗通一声跪下。
汇报的秦朝礼也是不禁生出一股冷汗,噤若寒蝉。
“跟太子有什么关系?”长公主摔了茶盏,“秦朝礼你怎么办事的,池南枝是在耍本宫吗!”
秦朝礼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跪下说道:“长公主息怒,朝礼不敢糊弄长公主殿下。”
“那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长公主胸膛剧烈起伏着,气得脸色发黑。
以她的名义也就罢了,扯上太子做什么,这不是平白给他做好吗?
长公主和太子的名号放在一起,高下立见,谁还会记得这里头有她什么事啊!
“池南枝说,若是只用长公主的名义,很可能会被有心之人拿去做文章,说长公主趁机邀买人心,是在图谋不轨。”
“要是加上太子就不一样了,太子是储君,不管做什么都不会有人说他谋图什么。”
“殿下,因为先前梅花宴的事,朝中已有不少大臣弹劾您,若是此事您再出风头,恐怕皇上会看不过了。”
“且祁王殿下就要回京了,您这时候若是风头正盛,恐怕祁王殿下心里也会不舒坦。”
这几日秦朝礼已经把瑶光国皇室的情况摸清楚了。
祁王是先帝与太后的嫡次子,当今皇上一母同胞的手足。
祁王打小性子好强,最是争强好胜,受不了别人抢他一点风头。
所以在长公主暴怒的时候,秦朝礼才能一语中的,很快把人安抚好。
“且这事长公主事先并未与南枝说明白,我想南枝这样做,是想做在长公主前面,让长公主能少操一点心,以此来表达她对您的感谢。”秦朝礼又说。
“完全是一番好意。”
长公主比秦朝礼更了解祁王,所以听了秦朝礼这话,她立刻就平息了下来。
她重新坐下,陷入了沉思。
的确,她一开始并未让池南枝直接把银子送到自己手上,池南枝会误解很正常。
可太后那边该怎么办呢?
长公主这下犯难了,心中不禁烦躁得很。
她朝丫鬟挥了挥手,丫鬟会意,立刻把秦朝礼送走了。
长公主一人思索了很久,丫鬟茶水都换了好几轮,她才终于想好说辞。
一个时辰后,长公主出现在寿康宫,把这件事说给了太后。
意料之中的,太后的脸色并不好看,一言不发的坐着。
长公主见状,立刻跪下。
“母后,这件事是儿臣没有交代清楚,一定不会有下次了。”
“但那池南枝是的的确确出了八十万两银票,虽然便宜了太子,但咱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太后态度不明,长公主只能竭力找补。
“从这次事情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满足了池南枝的要求,她是真的舍得使银子,母后大可放心了。”
她一边说一边留意着太后的脸色。
她说了好多,说得口干舌燥了,太后的脸色才终于好转了一些。
“你说得有理,但这件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长公主不解,“儿臣愚昧,还请母后赐教。”
“这个池南枝很聪明。”太后嘴角微微上扬,眸子里闪过些许精光,“她这是在跟你装傻呢。”
“母后……?”长公主蹙眉,依旧不明白,“母后的意思是?”
“池南枝这是一箭三雕呢。”太后仿佛看穿了什么,满脸自得。
可长公主依旧不明白。
“她的身份现在在皇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她这么大张旗鼓的给受灾的难民送东西,就是为了给自己多一层保障,让人不敢轻易动她,此为一。”
“其二,她也借此机会向太子卖了一个好,要是将来她跟咱们闹崩,投到太子门下,有今日这一遭,肯定会容易很多。”
“最后,她这样做,让咱们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同时还能利用你继续找她弟弟。”
说到这,太后不禁摇摇头,她也是许久没有遇到过这么聪明的女子了。
而长公主已经被说懵了。
太后说的这些,她根本就没想到。
“那母后,这池南枝看样子跟咱们还不是一条心,接下来应该怎么做?”长公主问。
太后:“跟咱们不是一条心,那就让她不得不跟咱们一条心。”
“五日之后便是除夕宫宴,你以哀家的名义邀请她进宫赴宴。”
这一刻,长公主福至心灵,明白了太后的意思。
太后这是要告诉所有人,池南枝已经投靠她,一来警告别人不准觊觎,二来也是斩断了池南枝的退路,让她不得不上他们的船。
“那儿臣该以什么理由邀请她呢?”
“她帮朝廷安抚了几万受雪灾的百姓,这么大的贡献,皇家必得有所表示,才能彰显恩浩荡。”
“是,儿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