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啊,以前发行的邮票,存量是不是越来越少?”
李莉点点头,还是一脸迷茫。
“那么随着以后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出现,但是邮票存量一直在减少,是不是务必会导致邮票升值?”
“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去年我看上一辆凤凰牌行车没买,今年再一看,竟然涨了十元了,可后悔死我了。”
她一脸恍然大悟的模样。
钟卫华听了满脸黑线,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很想给她解释未来的市场经济和供需关系所导致的价格波动,但是这可不是现在能说的,所以还是顺着她说算了,至于能不能理解以及是否从中受益,这点他就没办法管了。
“额,差不多吧。所以我觉得你可以在满足孩子爱好的情况下,收集一些稀缺的邮票,但是以后能不能赚钱,我也不敢保证,我只是提出有这个可能性。”
“行,那我下班去看看吧,要不孩子回家又得吵了。”
李莉心中盘算着,好像说的有些道理。
不过钟卫华却不打算屯这些玩意,因为这些玩意,没有个三四十年的时间,压根见不到效果。真等个三四十年升值,不说成为首富,最起码也是财富自由了。自然也看不上这点利润了,费力不讨好。
并且这玩意,其实市场泡沫很大,没点关系,不是圈子内的人,也很难卖得出去,就算卖出去了,也卖不上高价,都是纯炒作出来的玩意。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很好的投资渠道的,就算卖不上高价,也足够赚一笔了。
真要走这种投机路子的话,还不如学学《正阳门下》的韩春明,倒腾倒腾古董,这才叫暴利。
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并不是每条路都适合自己。
......
没过几天,馆内的人事任命便下来了。
空降下来了一位馆长,副馆长的任命虽然也到了,但是人却不在单位,属于典型的挂职借调人员。
还有一件对他比较有利的事,就是李莉成了李主任了,以后也算是有人罩了。
馆内又来了个新人,还是大学毕业生,这年头,大学生可都是香饽饽。
虽然他只是两年专科制的大学毕业生,但是眼神中的傲气毫不掩饰。
“李主任,这是哪来的卡棱子?(方言,傻子)”
“昨天还喊人家莉姐,今天就变成李主任了?”
李莉有些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
“这不是你升官了吗?我还喊莉姐,这不是没大没小了?”
钟卫华笑嘻嘻的说着,眼神朝着那新人瞥了一眼。
“嗨,刚毕业的大学生,看不上咱们这泥腿子呗。”
李莉有些不太高兴,也不知道怎么塞了这么个人进来。
“莉姐,帮我拿块抹布擦擦这桌子,这桌子也太脏了。”
陈群捂着鼻子,扇了扇桌上的灰尘。
“莉姐,喊你呢。”
钟卫华咧着嘴笑,一副看热闹的模样。
不是他不帮李莉解围,而是他知道李莉的性格,别看她这人平常挺好说话的,但那也是碰上了对胃口的人。要是俩人不熟或者不合,那又是另一副模样了。
“陈群同志,工作的时候请称职务,或者姓名+同志,单位并不是你家,不要乱攀关系也不允许拉帮结派。”
李莉走过去,一脸严肃的开口。
“另外,我也没有义务帮你干活,我是艺术馆的主任,并不是你家的下人。”
陈群呆愣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才缓过神来,这才开口:
“但是为什么他喊你莉姐?我都听见了,你是不是看不起大学生?”
陈群有些气愤的指着不远处的钟卫华。
“你是大学生,有学问,他是高中生,你和他一样吗?”
只是这一句话,他便无话可说了。
行,你们就是嫉妒我大学生的身份,针对我,这个仇,我记下了。
他愤愤的在心中想着。
要说现在的大学生,那确实在哪都是香饽饽,但是也是依靠个人能力的。对于国家刚恢复高考的前三批大学生,后世统称为“老三届”,这批大学生,确实有许多能力强,有背景,有人脉,最后也大部分都混得很不错。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些拎不清的。
“钟卫华同志,你到办公室来一下。”
新馆长吴伟站在办公室门口,朝着钟卫华招了招手。
“来了,吴馆长。”
钟卫华答应了一声。
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
“吴馆长,您找我有事?”
“我就直接喊你卫华了,别那么生分了。”
“行,吴馆长您随意。”
钟卫华笑着点了点头。
“卫华,听说你爱好创作投稿?”
“嗯,是偶尔写点文章投稿。”
“笔名青禾?”
钟卫华有些疑惑,自己还没来得及说呢,怎么他就知道了。
“哈哈,别这样看着我。”
他爽朗的笑了一声。
“真没想到,咱们艺术馆还出了个大作家,你的几篇文章我都看过了,那篇《高山下的花环》我看了是大受震撼,真是英雄出少年。”
他从抽屉中拿出那一期的《青年文摘》,神情激动。
“真了不起,写得太好了!”
《高山下的花环》就是他给《青年文摘》投的第二篇稿子,主要是描写了越战时期,前线阵地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后续的交谈中,钟卫华才知道,吴馆长就是从军队退下来的,曾经也参与了这场战争,所以看到这篇文章,代入感很强,不免的没控制住情绪。
“忘了告诉你了,《青年文摘》的周琦周主编,我和他是朋友,经常互通书信,他知道我要来鞍山市担任艺术馆馆长,他就和我说了你的事情。”
钟卫华这才知道,原来是周琦告诉他的,但是还有一点不明白的是,自己也没说自己的工作单位,只是说了家庭住址而已。
“其实吧,我本来不知道你就是青禾的,只知道青禾就是钟卫华,所以我就随口问了一句,没想到还真是你,哈哈。”
他的笑声很是爽朗。很符合钟卫华对抗战老兵的印象了,通常都是大嗓门,眼神坚毅,做事雷厉风行。
“我也是经常听长辈说以前打仗的事情,所以才构思出了这一篇文章。”
“好哇,写的很好,那场战争,苦哇......”
他叹了口气,语气有些低沉,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