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
首都东四十二条21号。
“周编,近期的投稿都在这里了。";
“好的,你放下吧。”
周琦是去年一月调来华夏青年出版社的,负责《青年文摘》杂志的出版和编辑工作。
作为一名负责新刊物的编辑,他急切的想证明自己的水平,但是一直没有让他眼前一亮的投稿。
自从1980年恢复稿费以来,投稿的人数虽然多了些,但是能看得过去的稿子却不多,因为大多数人还是更加认可《人民文学》这类杂志,因为这个时候的《青年文摘》并没有多大的名气.
其实想想也正常,去年的1月才创刊,和一些老牌杂志比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杂志能坚持多久,也是个未知数。
翻看了前几封投稿,都很平淡。
无非是千篇一律的歌颂文,要不就是这两年流行的伤痕文学,但是无一例外,模仿的痕迹很重,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拆开下一封信,看着信中的字迹,不经意间皱了皱眉头。
能看出来,作者很认真的在书写钢笔字,但是有种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的无力感。
瞄了一眼标题,却让他眼前一亮。
《我的资本家大小姐》
标题很大胆!
这是他的第一印象。
现在的大部分的文章标题,要不就是《改革春风吹满地》这类歌颂标题,要不就是扑面而来的伤痕气息。
最起码,这个标题会让人看了一眼就会想看下去的期待。
他这刻只希望内容不要让他失望才好。
粗略的扫了几眼,便让他重视起来。
从遣词用句到人物的视角转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管是节奏的把控,还是人物心态的转变,那叫一个流畅。
另外,文章的切入点也很巧妙,代入感很强。
一口气看到中期,却让他有些失望,一眼就能猜到结局,恐怕男女主会死在农场的改造中,然后借此反映“特殊时期”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引起深思。
不是说这类文章不好,但是总是有些千篇一律的味道。
文章中期,展示了夫妻二人因身份问题,被下放到农场后的悲惨生活,遭受了无数的白眼和折磨。
“估计这两人要熬不过去了!”
这让他想起来当年的自己,就是因为成份问题,被下放到农场,自己的老母亲就是在这段时间因病过世的。
他叹了口气,摘下眼镜,轻轻擦拭了有些湿润的眼眶。
接着看的时候,这才发现好像自己想错了,作者在这里来了一段大转折。
妻子在这里问丈夫:“因为我的成份问题,导致你从钢铁厂下放到农场,你后悔吗?”
丈夫为安慰妻子,说了这么一段话,
“首先,娶你,我从没后悔过!其次,不管是钢铁厂,还是改造农场,我都一视同仁。”
“革命目标一致,岗位分工不同!”
.......
“革命目标一致,岗位分工不同?”
“好好好!”
没想到作者能有这种觉悟!
最近这几年,因为上山下乡的问题,大把的青年回城面临安置问题,民间牢骚怪话多,踏实肯干少,如果人人都是这种想法,也不会搞出这么多乱子来。
不少安置青年,不满意安置岗位,上访,闹事,数不胜数,让各地zf都颇为头疼!
接着看到文章结尾,特殊时期过去,主角夫妻平反,女主已经出国的父母回到国内,打算接夫妻两人出国到国外定居,过上好的生活,却被两人拒绝。
然后男主引用了曾经慈溪告孙文书的一段话:
“如果你觉得xx不好,就要去建设它;
如果你觉得xx腐败,就去改变它;
如果你觉得同胞是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做一个中国人,从你开始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谩骂,抱怨,!
你所站之地,正是我中华!
你若如何,中华便是如何!
你若光明,中华便不黑暗!”
文章结尾的一句,更加让人动容。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至此,本文完!
......
看到这里,文章的主题一下就升华了!
震惊,周琦十分有十二分的震惊。
刚看开头,以为是歌颂爱情的文章,文章中期,转变为伤痕文学,描绘了特殊时期带给群众的苦难,原本以后以为会按伤痕文学就这么写下去,没想到到了后期转为了爱国主义教育,还顺带点了最近几年让人头疼的岗位分工教育。
文章标题为《我的资本家大小姐》,却展示了一位资本家的大小姐先是因为爱情留在了国内,又在工农阶级丈夫的影响下,向着爱国主义人士转变的全过程。
整篇文章并没有用很多华丽的词藻,但故事却不平淡,并且作者很大胆,用了几个转折,让人猜不透后续的走向。
这篇文章,是他这两个月以来,看过最好的文章了。
想必,一经发表,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周琦拿着稿件,匆匆的向着总编办公室走去。
......
而另一边的钟卫华,却率先收到了《人民文学》的退稿。
由于寄信地址是填的家庭住址,所以就这么插在了门缝中。
一开门,“啪嗒”掉下来一个信封。
“这么快?”
他有些疑惑的捡起了信封。
没想到并不是退稿,而且压根没寄出去。
可能是由于邮票没贴稳还是什么原因,此时信件上的邮票不翼而飞,投稿到了邮局,又给退了回来。
“算了,还是等那边回消息再说吧。”
钟卫华叹了口气,将信封返回了书柜的抽屉中。
“卫华!卫华!”
楼下传叫喊声。
他探出头看了一眼,原来是初中时的死党江大桥。
“大桥,怎么了?上来吧。”
“来了。”
两人不仅是初中同学,更是发小,从穿开裆裤开始,便形影不离,但是不同的是,大桥的成绩比钟卫华好许多,所以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中专,并没有读高中。
中专毕业后,便分配到了工商局工作。
在这个年代,中专的录取率比高中低,很多成绩好的同学都选择了中专学校,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算得上是铁饭碗了。
打开门后,他熟门熟路的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喝下一大口后,这才放下杯子,开口道:“怎么样?在艺术馆工作还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