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杨国忠愈发张狂,与重臣们的冲突日益激烈,局势如暴风雨前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如此喧闹的纷争,就算李隆基平日里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再怎么迟钝,也绝无可能一直被蒙在鼓里。这不,一些关于杨国忠的风言风语,如同隐秘的暗流,通过他的心腹,缓缓地渗透到他的耳朵里。
起初,李隆基根本不愿相信这些传言。在他心中,杨国忠虽行事风格有时过于张扬,可一直以来,他都觉得杨国忠对自己那是忠心耿耿,宛如坚固的磐石,绝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过分的事。毕竟,杨国忠凭借着杨玉环这层关系,一直以来都为自己效力,处理诸多事务,自己对他也是多有倚重。
然而,随着时日推移,传到他耳中的消息犹如潮水般,越来越多,且内容愈发离谱荒诞。先是听闻杨国忠在朝堂上公然打压异己,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大臣,皆被他想尽办法排挤;而后又听说他大肆收受贿赂,朝堂之上,几乎成了他的敛财之地。这些消息如同一颗颗石子,不断投入李隆基心中那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不由得他不心生怀疑。
有一日,在御花园的亭中,李隆基正悠闲地品着茶,他的心腹太监轻手轻脚地走上前来,神色小心翼翼,压低声音说道:“陛下,奴才近日听闻一些风声,都说杨国忠在朝堂之上,仗着权势,肆意打压异己,还大肆收受贿赂,朝堂上下,诸多大臣都对他心怀不满呢。”
李隆基听闻此言,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紧紧皱起,脸色陡然一沉,目光如炬地盯着太监,严肃说道:“这事儿你可听仔细了?宫中向来忌讳谣言,你可别误传了不实之言。”
太监吓得 “扑通” 一声,连忙双膝跪地,额头紧贴地面,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奴才借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乱说啊。这事儿如今在宫里宫外都传得沸沸扬扬,就像那冬日里的北风,刮得满世界都知道了,好多人都在议论呢。”
李隆基听闻,沉默了许久,心中暗自思量。他不禁回想起最近朝堂上的几次争论,杨国忠的表现确实极为反常。以往,杨国忠虽也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至于如此强硬。可最近,每次只要是涉及到一些可能影响他利益的提议,哪怕是再合理不过的,他都会强硬地反对,完全不顾及朝堂大局。难道,他真的在背后搞了什么不可告人的鬼把戏?
为了彻底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李隆基决定不动声色地展开调查。从那以后,每次上朝,他都会格外留意朝堂上的一举一动,观察大臣们的神色,留意他们之间的微妙互动。下朝之后,他还私下里秘密召见了一些平日里信得过的大臣,向他们询问杨国忠的情况。
这些大臣们一开始还有些顾虑重重,毕竟杨国忠在朝中权势颇大,万一走漏了风声,自己必将大祸临头。但看到皇上态度坚决,言辞之间透露出一定要彻查此事的决心,他们才战战兢兢地一五一十把杨国忠的种种恶行说了出来。
其中一位两鬓斑白、德高望重的大臣,痛心疾首地说道:“陛下,杨国忠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为了一己之私,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朝堂之上,本应是为国家大计出谋划策之地,如今却被他搞得乌烟瘴气,风气败坏到了极点啊!”
李隆基听了这番话,气得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他怒喝道:“好你个杨国忠,竟敢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朕如此信任你,委你以重任,你却如此辜负朕的期望,简直是狼心狗肺!”
可盛怒过后,李隆基很快冷静下来。他心里清楚,杨国忠背后站着的是杨玉环,自己对杨玉环宠爱有加,若是贸然处置杨国忠,极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与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思及此,他决定先不动声色,暗中继续深入调查,等掌握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再做最后的定夺。
而此时的杨国忠,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权力美梦中,每日在府邸中高谈阔论,谋划着如何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权势,如何获取更多的财富。他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如同一只隐匿在黑暗中的猛兽,正一步步悄然靠近,即将给他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