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自打听闻安禄山之事后,内心便如拨弄算盘般,噼里啪啦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他暗自忖度,倘若朝廷真与安禄山正面交锋,朝堂之上必定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局势失控之下,自己手中那来之不易的权力,怕是如同风中残烛,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权力,对于杨国忠而言,那是他一生追逐、赖以生存的根本。为了能牢牢将其攥在手中,他咬咬牙,心一横,决定在皇上面前,想尽一切办法将安禄山带来的威胁给压下去。
这日,杨国忠在宫中四处打探,敏锐地察觉到李隆基又在为安禄山的事儿愁眉不展,内心暗喜,觉得时机已到,便如同一只敏捷的狸猫,赶紧凑到李隆基跟前。只见他满脸堆起谄媚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能挤出蜜来,说道:“陛下,您可千万不能被那些所谓的密报给蒙蔽了双眼呐!依微臣愚见,这安禄山向来忠心耿耿,压根就没有谋反的心思。想必是一些居心叵测、别有用心之人,蓄意造谣生事,妄图扰乱咱们这安稳的朝堂,破坏我大唐的太平盛世啊!” 杨国忠说得那叫一个信誓旦旦,语气中充满了笃定,仿佛他亲眼所见安禄山的忠诚一般。
李隆基听闻,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满脸狐疑地看了杨国忠一眼,质问道:“你凭什么如此肯定?这么多密报接二连三地送到朕这儿,难道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全是假的不成?”
杨国忠听到皇上这般质问,心中 “咯噔” 一下,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但他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早已练就了一副厚脸皮和随机应变的本事。他强装镇定,硬着头皮回应道:“陛下,您仔细想想啊,安禄山在边疆镇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哪一次不是为了大唐的安危冲锋在前?哪一场战役不是为了陛下您的江山社稷浴血奋战?他为大唐立下的汗马功劳,那可是数不胜数啊!这样一位忠臣良将,怎么可能说反就反呢?依微臣猜测,这些密报大概率是有人心怀不轨,故意伪造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想挑起咱们朝廷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啊!”
李隆基听了杨国忠这一番长篇大论,心中那原本坚定的怀疑态度,不禁开始有些动摇。他回想起安禄山往日在边疆的种种表现,那些捷报频传的画面在脑海中一一浮现,本就对安禄山还残存着一丝幻想的他,经杨国忠这么一说,愈发觉得或许真的是一场误会,是自己太过多疑了。但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仍有些担忧地说道:“话虽如此,可万一安禄山真有谋反之心,而咱们却不早早做足准备,一旦事发,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杨国忠见皇上态度有所松动,心中窃喜,赶忙趁热打铁,说道:“陛下,您大可放宽心。就算安禄山心底有那么一丁点野心,借他几个胆子,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您想想,咱们大唐兵强马壮、幅员辽阔,他安禄山若是真敢谋反,那简直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咱们大唐的军队,那可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还会怕他不成?再者说,陛下要是现在就大动干戈,兴师问罪,反而会让安禄山觉得咱们对他不信任,寒了他的心,到时候说不定真把他给逼上绝路,逼反了呢!”
李隆基听杨国忠这么一说,觉得似乎也在理。他微微眯起眼睛,在心里反复琢磨着,是不是自己真的太操之过急,误会了安禄山这位边疆重臣。思索良久后,他缓缓开口问道:“那依你之见,朕当下该如何是好呢?”
杨国忠见自己的话终于起了作用,成功说动了皇上,心中一阵狂喜,表面上却依旧毕恭毕敬。他连忙说道:“陛下,依微臣看呐,咱们就权当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切照旧,该上朝理政就上朝理政,该休养生息就休养生息。要是现在就贸然出兵,必然会引起民间不必要的恐慌,扰乱百姓的正常生活。依微臣之策,咱们不如再选派几位能言善辩、德高望重的大臣,带着陛下您的亲笔书信和丰厚赏赐,前往安禄山那儿,好好安抚安抚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不定他就会打消那些不该有的念头,继续为我大唐忠心效力呢!”
李隆基点了点头,觉得杨国忠所言有理,说道:“好吧,那就暂且按你说的办。不过,你可得给朕盯紧了,安禄山那边要是真有任何风吹草动,一丝一毫的异常,你都要立刻来向朕汇报,不得有误!”
杨国忠连忙点头哈腰,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说道:“陛下放心,微臣必定时刻留意,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有消息,定会第一时间向陛下禀报!”
从宫里出来后,杨国忠抑制不住内心的得意,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他觉得自己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至极,既能稳稳保住自己的权力,又能在皇上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胸有成竹,让皇上觉得他有主见、堪当大任。然而,他却万万没有料到,自己这一番自以为是的误判,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巨石,将会给大唐带来一场翻天覆地、难以挽回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