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历经阴谋风波,朝堂之上好不容易恢复了些许平静,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日,一封来自边疆藩王的加急奏章,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再度在宫廷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那封奏章,脸上的神情复杂难辨。奏章上,边疆的一位藩王言辞恳切地提出联姻请求,希望将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送入宫中,成为贵妃,以此来巩固双方的势力,共保边疆的长治久安。
“陛下,这藩王的请求,您看……” 一旁的高力士小心翼翼地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试探。
李隆基微微叹了口气,将奏章放在龙案上,目光望向远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心里十分清楚,政治联姻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稳定边疆局势的有效手段。边疆的藩王手握重兵,若能通过联姻与之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对于大唐的安稳无疑有着极大的益处。可一想到要接纳藩王的女儿入宫,他的心中便涌起一阵难以言说的纠结,因为他的心里,早已满满地装着杨玉环。
“高力士,此事暂且先不要声张,容朕好好想想。” 李隆基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
高力士连忙点头,“是,陛下。” 说罢,便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留下李隆基独自在偌大的宫殿中,被这棘手的难题所困扰。
消息虽被李隆基暂时按下不表,但宫廷本就是个消息极易走漏的地方,没过多久,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宫廷上下传开了。
在后宫的一处偏殿里,几位妃嫔正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其中一位妃嫔掩着嘴,小声说道:“听说了吗?边疆藩王要送女儿进宫当贵妃呢!”
另一位妃嫔撇了撇嘴,酸溜溜地说:“哼,这有什么稀奇的,不过是借着联姻巩固势力罢了。只是可怜了杨娘娘,原本独占陛下宠爱,这下可有得她受了。”
“是啊是啊,” 又一位妃嫔附和道,“杨娘娘虽说深受陛下喜爱,可这政治联姻,陛下恐怕也不好拒绝。往后这后宫,怕是又要热闹起来了。”
而在后宫的长廊上,几个太监正一边打扫,一边偷偷议论着。一个小太监满脸好奇地问:“刘公公,您说这藩王的女儿一进宫,咱这后宫的日子会不会有啥变化呀?”
被称作刘公公的老太监白了他一眼,说道:“你这小子,瞎操什么心。这后宫的事儿,咱们做下人的,少打听。不过依咱家看,这杨娘娘和陛下感情那么好,怕是不会轻易让这新来的占了风头。”
与此同时,在后宫之中,杨玉环正与绿儿一起在花园里赏花。春日的阳光洒在娇艳的花朵上,映照着杨玉环绝美的容颜,可她的眼神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忧虑。
“娘娘,您看这朵牡丹开得多艳啊,真不愧是花中之王。” 绿儿笑着说道,试图让杨玉环的心情好些。
杨玉环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是啊,这牡丹确实娇艳动人。” 可她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别处。近日朝堂上的种种变故,她虽身处后宫,却也略知一二。她能感觉到,李隆基似乎又有了心事,而这心事,或许又与朝堂的局势有关。
“绿儿,你说陛下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 杨玉环轻声问道。
绿儿微微一怔,犹豫了一下说道:“娘娘,奴婢也不太清楚。不过,奴婢这几日见陛下神色凝重,似乎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杨玉环轻轻叹了口气,“希望陛下一切安好。”
就在这时,高力士匆匆赶来,“娘娘,陛下有请。”
杨玉环心中一紧,她隐隐有种预感,似乎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她整理了一下衣装,随着高力士前往李隆基的寝宫。
来到寝宫,杨玉环看到李隆基正坐在床边,一脸疲惫。她走上前,轻声说道:“陛下,您唤臣妾来,是有何事?”
李隆基抬起头,看着杨玉环,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藩王联姻的事情告诉了她。
杨玉环听后,心中猛地一震,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她万万没想到,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她看着李隆基,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陛下,臣妾明白,这是关乎大唐江山社稷的大事。臣妾愿意以大局为重,支持陛下的决定。” 杨玉环强忍着心中的酸涩,说道。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心中满是愧疚。他握住杨玉环的手,说道:“玉环,朕知道,让你接受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为难你了。可朕身为一国之君,不得不考虑大唐的安危。”
杨玉环微微点头,眼中含泪,“陛下,臣妾懂。只要能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的稳定出一份力,臣妾做什么都愿意。”
李隆基将杨玉环轻轻拥入怀中,说道:“玉环,你放心,无论如何,朕对你的心意永远不会变。”
然而,尽管杨玉环表面上表现得十分豁达,可她的心中,却难免有些失落。她想起了与李隆基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她的生命。如今,却要面临这样的变故,她怎能不感到难过。
“陛下,那藩王的女儿何时入宫?” 杨玉环轻声问道。
李隆基叹了口气,说道:“朕还未答复藩王。此事,朕还需再斟酌斟酌。”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也渐渐听闻了此事,纷纷议论纷纷。朝堂上,两派意见针锋相对。支持联姻的一派认为,这是巩固边疆的绝佳机会,能让大唐的根基更加稳固。一位老臣站出来,言辞恳切地说:“陛下,边疆藩王势力庞大,联姻可化干戈为玉帛,保我大唐边疆安宁,实乃社稷之福啊。”
而反对的大臣们则忧心忡忡,担心此举会引发后宫纷争,影响朝廷稳定。有大臣进谏道:“陛下,杨娘娘在后宫德望颇高,如今贸然引入藩王之女,恐生事端,后宫不稳,朝堂亦难安啊。”
李隆基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愈发烦闷。他摆了摆手,说道:“此事,朕自有定夺。众爱卿不必再议。”
退朝之后,李隆基回到寝宫,看到杨玉环正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窗外的景色。他走上前,轻轻握住杨玉环的手,说道:“玉环,今日朝堂上,大臣们就联姻之事争论不休,朕实在是心烦意乱。”
杨玉环转过头,看着李隆基,说道:“陛下,无论您做出怎样的决定,臣妾都会支持您。只是,臣妾希望陛下能以大唐的江山社稷为重。”
李隆基点了点头,说道:“玉环,你如此深明大义,朕实在是感激不尽。只是,朕真的不想让你受到伤害。”
杨玉环微微露出一丝苦笑,说道:“陛下,臣妾明白,身为帝王家,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臣妾只希望,陛下在处理朝政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隆基依旧没有做出决定。而杨玉环,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可心中的失落却与日俱增。她时常独自一人在花园里徘徊,回忆着与李隆基的过往,心中感慨万千。
“娘娘,您别太难过了。陛下他肯定也是有难处的。” 绿儿看着杨玉环,心疼地说道。
杨玉环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绿儿,我知道。只是,我心中难免有些伤感。罢了,一切就听天由命吧。”
终于,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李隆基决定与大臣们再次商议联姻之事。他深知,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众爱卿,今日朕再次召集大家,就是为了商议藩王联姻之事。此事关乎我大唐的边疆稳定,大家有何看法,尽管直言。”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说道。
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朝堂上争论得十分激烈。而李隆基,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发言,心中也在不断地权衡着利弊。
“陛下,臣以为,联姻之事,还是应允。只是,在联姻的同时,陛下也应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以防藩王势力过大。” 一位大臣说道。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只是,这联姻的具体事宜,还需从长计议。”
就在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臣听闻,这藩王的女儿,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才华横溢。若能入宫,说不定能为陛下分忧,为我大唐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李隆基听了,心中一动。他想,或许这藩王的女儿真的如大臣所说,有过人之处。若能将她纳入宫中,说不定真的能为大唐带来一些好处。
然而,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杨玉环。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会给杨玉环带来怎样的伤害。
“陛下,此事还请您三思啊。” 一位与杨玉环关系较好的大臣说道。
李隆基沉默片刻,说道:“朕意已决。联姻之事,就这么定了。只是,具体的细节,还需与藩王商议。”
退朝之后,李隆基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寝宫。他知道,自己即将做出的这个决定,会让杨玉环伤心难过。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别无选择。
“玉环,朕已经决定了,答应藩王的联姻请求。”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眼中满是愧疚。
杨玉环听了,心中一阵刺痛,但她还是强忍着泪水,说道:“陛下,臣妾知道了。臣妾会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会让陛下为难。”
李隆基将杨玉环紧紧拥入怀中,说道:“玉环,对不起,是朕辜负了你。”
杨玉环靠在李隆基的怀里,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与李隆基之间的感情,或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大唐的宫廷,也将因为这场政治联姻,再次陷入一片复杂的局势之中。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杨玉环和李隆基,都必须勇敢地走下去,为了大唐,也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