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五禽戏已经有一段时间,如今一套下来,李小苗不像之前气短。
靠近院子的一侧,墙下站着一排用秸秆扎的假人,应她的需求,出自李大飞之手,是她用来练习弩箭的靶子。
袖箭在手,“咻”的一声,余声还未消散,箭身已经没入靶子中。
手臂平白多了几斤的重量,令她的胳膊酸胀,可这也难抵她高涨的热情。
唯一不足的是,这个简陋版的演练场,不足以看出弩箭真正厉害之处。院子完全施展不开。
张氏在给李小宝做衣服,近来伙食跟得上,那小子像迎风就长的禾苗,能穿的衣服都小了。
“过阵子要建猪圈,大飞你们兄弟两个,去咱家山上砍一些竹子回来,提前备着。”
地里无事,张氏就提前安排活计。
边练习边歇着的某人,听了一耳朵。“娘,咱家还有山呢?”
张氏的眼眸暗了暗,李小苗不知道娘这是怎么了。
“怎么没有?就是你爹摔伤的那座山,那是你爹的口分田。”
李小苗不太懂大唐的分田制度,张氏就耐心给她科普。男子16岁成丁后,就能够分得田地,这田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
简单的来说,永业田一般是适合耕作的田地,能够传给下一代。而口分田,拿小刘村来说,则大部分是山地,出产不高,死后是要归还给朝廷的。
再者小刘村土地面积少,算是狭乡,所以每个成丁分不到100亩的地。这也就能说通,未分家前,老李家有4人成丁,永业田却不足30亩地的原因。
当然,赋税也会相应的少交,跟分得的土地成比例。
把袖箭放在盒子里,李大飞给她背着。大哥无条件宠妹,李大路看不惯这种行为。
比如上次大哥做假人靶子的时候,家里没水了,娘就找他去挑。要不然两人一起干,又轻松又快不是。
还有李小苗要做弹弓,说是练习准头,家里柴没了,娘就找他一个人上山边砍柴。还有许多类似的事,找娘告状根本没用,还被娘说犯懒筋。
李大路表示自己很憋屈。李小苗两世为人,早就是人精,这个二哥也只比自己大两岁,揣摩小屁孩的心思手到擒来。
“二哥,这弩箭好玩的很,你不是一直想试试?等会到山上,俺就借你玩玩。”
李大飞一听,顿时乐开了花。12岁,正是爱玩淘气的时候。二哥也挺好,除了爱吃醋外,几句话就能哄好。
一路上,出现不少山石。大的能有成人那么高,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还有一些石块,与山体相连,看不到边。
这些矿产资源,在前世,经过机器粉碎,就可以当做水泥、石灰和混凝土等原料。嗯,都是她如今迫切需要的东西。
“要是能把这些石头运村里建猪舍,就最好不过了。”
“那也太麻烦了,这些石块,有这个时间和力气背到山下,还不如俺们自己做土坯。”
李小苗也知道这种想法在古代是很愚蠢的,但她是站在前世的角度想问题的,只要破碎机和渣土车就可以搞定。
再者,她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想要的是混凝土啊,奈何条件受限,自己又不能明晃晃的把“混凝土”说出来,那李小苗被换了芯儿的事,就可能穿帮了。
“土坯是怎么做的?”
“咱们家的房子,就是土坯做的,它是把拌着捻子的河泥到在模子里成形,拿出来风干,干透就可以用了。”
提到二房住的土房子,李小苗实在没有好感,为了节省材料,屋子建的低矮,不管什么时候,屋内光线都很差。
李小宝看书练字,也多会移到院子内。天气不好,也会把煤油灯点上,防止小小年纪看坏了眼睛。
最要命的是,上次下大雨,屋子里下小雨,到处返潮。
“那也是个力气活,累人的很。”
这不就是砖的前身?
“你们没想过将土坯烧成砖吗?”
她看到过安和县城许多建筑,已经采用砖来建造,所以丝毫不怕说漏嘴。
“没人会烧制,再说也没有砖窑。”
“那咱家猪圈也买砖块来建。”
“妹子,那可不便宜。”
李小苗对土房没有好感,说什么都不愿意再让猪住进去。
没看他们小刘村,除了村长家是青砖瓦房,大家住的都是土坯房。
“大不了钱用完了再赚就是。”她赚钱就是为了家人,不用再辛苦的讨生活。
李大路:豪气的妹子!
李小苗举起袖箭,对着周围的野树,就是一击,活脱脱像个女战士,如果人再长的高一点的话。
野树只有碗口粗细,受到利箭的冲击,树身忍不住晃动。带着婆娑的树影,一移一动间晃花了她的眼睛。
急着验证成果,她一路小跑,发现箭身没入树里有三公分的长短。
这让她雀跃不已,要知道,山上水源缺乏,土壤贫瘠,碗口粗的野树,可能需要上十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其硬度可想而知。
但也给她拔箭带来了难度,几次无果后,就决定找外援。
“大哥!”李大飞“吭哧吭哧”的砍竹子,听到妹子的喊声,抬头用衣服擦了擦汗。
“喊俺干啥嘞?”
“过来大哥!过来拔箭!”
李小苗有些气急败坏。
“家里耍不开你了,你偏要来这里试。看,拔不出来了吧。”
李大路幸灾乐祸,女孩子都是做家务,学学绣花,谁家的妹子像她一样,成天拿着把弩箭晃悠,万一伤了自己怎么办?
李大飞徒手,试了试拔不出来,也怪箭身打磨得太过光滑,徒有大力,也用不出来。
“把树砍了!”李小苗当即放话。
“咔咔”几斧头,野树从被射的地方,拦腰截断,应声倒下,引起周围的鸟雀惊慌飞离。
接下来,李小苗不敢轻易再扣动弩箭,射击容易,难得是回收箭矢。
“咦,这几棵树好大。”
李小苗围着树打转,有成人一个怀抱那么粗。“那是给咱爹留作棺材用的。”
这就是俗称的棺材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