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大秦斥候冒险侦查,虽有一人重伤,却带回了倭国沿海军事部署的关键情报。墨渊看着情报,心中既有压力,又满怀期待,一场智谋与武力的双重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咸阳宫中,胡亥再度召集李斯、墨渊等一众重臣,商议破敌之策。胡亥目光炯炯,神色坚定地说道:“倭国既然已在沿海布下重重陷阱,那我们便不能贸然登陆。依我看,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只有掌握了制海权,才能进退自如。”
李斯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我大秦以往多以陆地作战为主,海军建设尚属空白,这其中困难重重啊。”
墨渊却胸有成竹,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虽说困难不少,但并非不可克服。如今加特林已然研制成功,若能将其装备在战船上,威力定能大增。而且,臣这段时间也在研究船舶制造,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胡亥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大手一挥,直接说道:“墨卿,朕正有一事相托。朕要你造出一艘钢铁巨轮!”
墨渊瞪大了双眼,满脸震惊,手中的笏板差点掉落,忙道:“陛下,这……这钢铁沉重无比,见水就沉,如何能做成船?”
胡亥嘴角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说道:“墨卿莫慌,朕既然提出,自然有办法。”随即命人取来一个水盆和一块薄铁皮,现场演示起来。他将铁皮揉成一团,放入水中,铁皮瞬间沉入盆底;而后又将铁皮展开,轻轻弯折成碗状,再次放入水中,铁皮竟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
接着,胡亥耐心解释:“墨卿,这钢铁虽重,但只要改变船的形状和结构,利用好浮力原理,便能浮于水面。咱们建造的钢铁巨轮,船身设计成中间空心、底部宽阔的形状,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排开更多的水,就能获得更大的浮力。而且,船身内部还会设置多个隔水舱,即便有部分舱室进水,也不会影响整艘船的浮力和稳定性 。”
墨渊恍然大悟,心中不禁对胡亥的奇思妙想和渊博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拱手赞叹道:“陛下真是智慧过人,臣今日真是大开眼界。如此精妙的设计,臣定当竭尽全力,带领工匠们早日造出这钢铁巨轮!”
于是,墨渊再次带领工匠们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他们先是四处寻找合适的铁矿,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大秦边境的一处山脉中找到了储量丰富的优质铁矿。
为了冶炼出合格的钢铁,工匠们日夜守在熔炉旁,不断调整火候和配料比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终于成功炼出了坚韧的钢铁。
在造船工艺上,墨渊参考了古代船舶的设计理念,又结合现代的力学知识,对船身结构进行了大胆创新。他设计了一种双层船壳的结构,中间填充特殊材料,既能增强船身的强度,又能起到隔音、隔热的效果。
为了让钢铁巨轮具备更强的动力,墨渊和工匠们尝试了多种动力方式。起初,他们考虑使用风力驱动,但发现风力受天气影响较大,难以保证战船的稳定航行。后来,他们又尝试利用水力驱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高效的水轮机。这种水轮机通过水流的冲击带动桨叶旋转,从而为战船提供动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胡亥又提出了新的设想,要求在钢铁巨轮两侧都加装火炮和加特林,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火力覆盖。墨渊深知此任务艰巨,但在胡亥的鼓舞下,毅然领命。
工匠们首先对加特林的安装进行了优化。他们打造了特制的旋转支架,使加特林能够灵活调整射击角度,无论是对前方、侧方还是后方的敌人,都能迅速做出攻击反应。同时,为了保证加特林在射击时的稳定性,在支架底部增加了减震装置,减少了射击时的后坐力影响。
而在火炮的研制与安装上,更是耗费了大量心血。墨渊带领工匠们参考现有的投石机原理,结合钢铁巨轮的承载能力与海战需求,对火炮进行了反复改良。他们打造出的火炮炮身坚固,能够承受强大的发射冲击力。为了使火炮在船上的安置更加稳固,专门设计了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炮架,既能灵活调整射击角度,又能保证火炮在发射时的稳定性。在火炮的弹药方面,工匠们不断尝试不同的火药配方,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研制出了爆炸威力更强的弹药。这些弹药装填方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发射准备,大大提高了火炮的作战效率。
经过数月的日夜奋战,第一艘钢铁巨轮终于在众人的期待中下水了。这艘巨轮长达五十丈,船身宽阔,气势恢宏。船头高高翘起,宛如一头咆哮的巨兽;船身两侧,加特林与火炮整齐排列,加特林闪烁着寒光,火炮炮口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向敌人宣告着大秦海军的威严与不可战胜。
胡亥得知钢铁巨轮研制成功,亲自来到海边观看试航。当他看到那巨大的钢铁巨轮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如履平地时,不禁龙颜大悦:“墨卿,你可真是我大秦的栋梁之才啊!有了这钢铁巨轮,何愁倭国不破。”
墨渊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过奖了,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众工匠齐心协力的结果。”
在钢铁巨轮研制成功的同时,大秦海军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胡亥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有为、精通水性的士兵,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为海军统帅,负责训练海军士兵。
在钢铁巨轮研制成功的同时,大秦海军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海军统帅的选拔却成了棘手难题。
胡亥深知,海军统帅不仅要精通海战战术,还得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应变能力。他召集朝中武将,询问众人意见,可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老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先发言:“陛下,末将认为,应选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担任海军统帅,他们经验丰富,面对复杂战局能沉稳应对。”
话音刚落,年轻将领蒙毅便提出异议:“王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海战与陆地作战大不相同,那些老将对海战了解甚少,怕是难以驾驭。末将觉得,应当选拔熟悉水性、对海洋有所了解之人。”
朝堂上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胡亥眉头紧皱,陷入沉思。这时,李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听闻有一位名叫赵平的年轻将领,他出身海边渔村,自幼在海上长大,水性极佳,且对兵法颇有研究,或许是海军统帅的合适人选。”
胡亥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当即命人将赵平召入宫中。赵平进宫后,昂首挺胸,气宇轩昂。胡亥向他询问了诸多海战相关问题,从战船操控到战术运用,再到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赵平对答如流,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胡亥心中暗暗称赞,可仍有些许疑虑,毕竟赵平年轻,资历尚浅。为了进一步考察他的能力,胡亥命他在训练场上指挥一场模拟海战演练。
演练当日,海风呼啸,海浪翻涌。赵平站在指挥台上,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发布命令。他指挥士兵们驾驶战船,灵活变换阵型,巧妙运用加特林、火炮等武器,模拟出一场激烈的海战。士兵们紧密配合,行动迅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胡亥在一旁观看,对赵平的指挥能力十分满意。演练结束后,胡亥当场宣布任命赵平为海军统帅,负责训练海军士兵。
赵平跪地谢恩,郑重承诺:“陛下放心,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将大秦海军训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
自此,赵平全身心投入到海军训练工作中。他凭借丰富的海上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能,精心制定训练计划,从基础技能到实战演练,对士兵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在他的带领下,大秦海军逐渐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