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色数字经济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让苏然所在省份在该领域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然而,苏然清楚,这只是阶段性成果,前行之路依旧荆棘密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苏然又面临着新的使命——推动本省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借助数字与绿色产业优势,在更大舞台上提升竞争力。
省委要求苏然主导制定本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规划,聚焦数字经济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这一任务不仅需要对本省产业精准定位,还要深度研究周边区域产业布局、政策环境,寻求合作共赢的契合点,其中复杂程度远超以往。
苏然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区域经济专家、产业分析师、政策顾问组成的智囊团。首次研讨会上,众人各抒己见,观点碰撞激烈。区域经济专家指出,应重点关注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外溢效应,承接高端产业转移;产业分析师则强调立足本省数字与绿色产业基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主动拓展合作;政策顾问提醒要密切关注区域政策动态,利用政策红利推动合作项目落地。苏然综合各方观点,提出“内外联动、优势互补、创新驱动”的合作思路,即对内整合省内产业资源,对外精准对接区域合作需求,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升合作层次与质量。
为精准把握区域产业态势,苏然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周边省份考察调研。在一次前往邻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考察中,园区负责人介绍了他们在数字芯片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显着成果。苏然敏锐意识到,本省在数字产业配套方面存在短板,若能与邻省开展产业链合作,将极大提升本省数字产业竞争力。他主动与对方洽谈合作意向,探讨共建数字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共享研发资源、联合培养人才,推动技术成果跨区域转化。经过多轮深入沟通,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框架。
在绿色产业合作方面,苏然将目光投向了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他组织团队对本省与周边地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打造跨区域绿色生态产业带的构想。在与某生态农业大市的对接中,对方对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也提出了农产品标准统一、市场渠道共享等实际问题。苏然与团队迅速制定应对方案,建议成立区域绿色农产品标准制定联盟,共同制定生产、加工、检测标准;搭建统一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合作洽谈的深入,苏然发现区域内政策差异成为合作推进的一大障碍。不同省份在税收优惠、土地政策、行政审批流程等方面各不相同,增加了企业跨区域投资、项目落地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苏然积极联络区域内各省相关部门,提议建立区域政策协调机制。他组织召开区域政策协调研讨会,邀请各省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共同参与。会上,苏然详细阐述了政策差异对合作的阻碍,提出统一税收优惠政策框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土地流转协调机制等具体建议。经过多轮艰苦谈判与协商,区域内各省逐步达成政策协调共识,为合作项目顺利推进扫清了政策障碍。
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苏然还注重创新合作模式。他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即本省与周边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按照约定比例分享税收、产值等经济指标。在与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洽谈中,对方对“飞地经济”模式心存疑虑,担心自身利益受损。苏然耐心解释:“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我们提供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你们提供土地与劳动力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双方共同发展。比如,税收分成可以根据双方投入与贡献协商确定,确保公平合理。”经过多次沟通与案例展示,对方最终接受了这一合作模式,双方迅速启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苏然深知人才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关键作用。为吸引和培养跨区域合作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他推动建立区域人才交流机制,组织开展人才互派挂职、联合培训等活动。在一次区域人才交流会上,苏然鼓励本省人才积极参与交流项目:“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其他地区人才交流合作,你们能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提升。”
随着各项合作项目稳步推进,苏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保障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他组织专家团队对已签约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制定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针对市场波动、技术更新、政策调整等潜在风险,提出提前预判、及时调整策略的应对措施。在某数字产业合作项目中,因市场需求突然变化,项目面临产品滞销风险。苏然得知后,迅速组织企业与合作方沟通,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精准定位新的市场需求,成功化解了危机。
在这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漫漫长路上,苏然始终冲锋在前,以坚定的决心、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的每一次努力,都为全省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他的每一项决策,都在区域经济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而苏然,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为全省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赢得更大优势,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书写属于自己和这片土地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