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刺猬呀,属于是东北五仙中的白仙,行事比较低调,在民间关于白仙的故事,相对来说就比狐仙和黄仙的故事要少很多,今天咱们就讲一个夜遇白仙的故事。
说在以前的农村农忙收麦子的时候,那时也没有收割机,只能是人力拿镰刀慢慢割。当然啦,那些的人也能干,三四亩的麦地,两个人一天也就割完了。麦子割完后集中运到村外的打麦场进行脱粒。
大人们把打过的麦草堆在一起,小孩子们就在麦草垛上蹦跳玩耍,挖洞,藏猫猫。等农忙结束了,这打麦场也就逐渐恢复了平静。这时候除了做饭时没有柴火的农妇会去拽几把麦秆,平常也几乎没有人会到那里去。这一堆堆麦草垛慢慢的也就招来了很多小动物。到了晚上,原本平静的打卖场就热闹了起来,它们会从藏身的地方钻出来捉虫子吃。
这年夏天啊,晚饭后村东头的李二爷出去遛弯,那时候也没有空调电扇,晒了一天的房子屋里跟火炕似的,大家伙吃过饭都会到田地路边散步吹风,遇到人就唠唠家常,没人了就顺着小道瞎溜达,等温度降下去了,大家伙这才会回家睡觉。
李二爷这两年来可能是抽旱烟的缘故,老是咳嗽,别人嫌不嫌弃他不知道,反正他自己个儿倒是觉得挺怕招人嫌的。因此,晚上遛弯的时候啊,他也不往人群里扎,自个儿拿个蒲扇就到村外的田地里转悠。
凉爽的夏风吹的树叶哗哗作响,漫过田地一溜烟吹到人的身上,汗津津的身子顿时凉飕飕的舒服极了。溜达来溜达去,感觉也没那么热了,村里的狗也不叫了,四下里除了虫鸣一片万籁俱寂。
眼瞅着时候也不早了,李二爷就打算往回走。一路走到村外那片打卖场的时候,老刘头远远的就看见墙壁里有几个披着灰黄色外衣的妇人围在一起,嘴里好像还在哼着不知名的曲调。
李二爷挺纳闷,心说这几个哪家的媳妇啊,这么晚了咋还在这哼哼唧唧的干啥呢这是啊,还披着一样的衣服。关键是大夏天的她们捂这么严实不嫌热呀,看那样指不定是几个败家的玩意儿搁那信邪教呢。这事我得管管,心里想着这就走得越来越近,李二爷就招她们:“哎!我说,眼瞅着后半夜了,你们不回家哄孩子睡觉,搁这干啥呢?”
那几个妇人好像是没听见似的,没回头也没言语。
“哎!你们听不见啊?我跟你们说啊,要是信邪教要整那些歪门邪道的,我可回去告诉你们老爷们,撒楞散了赶紧回家啊。”李二爷嘴里吵吵着,这就走到了近前。
那几个妇人还是一声不吭,也不看李二爷,全都佝偻着身子遮遮掩掩的。李二爷一看更确定了,这些妇人肯定是趁着夜深人静聚在一起在这整那些没有用的事情呢。
说着过去一扒拉一个妇人的肩膀:“来我看看是哪家的。”
这一扒拉可不要紧,只见那妇人根本就不像正常人的相貌,一张脸只有巴掌大小,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软软的鼻子随着呼吸一上一下的,粉嘟的跟个肉墩子似的,嘴巴上两颗门牙贴着下巴露在外面。
李二爷见状心里一惊,再看其他妇女也是一样,全都看着不像人。李二爷哑然失声转身就要跑。这时几个妇人张开嘴巴向前轻轻吹了一口气,李二爷顿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一下就栽倒在地晕倒了过去。
转过头说李二爷家人一直等着他回家,都后半夜了,这老头子还没回来,老伴就招呼儿子出去找找。儿子都已经睡下了,正在困头上磨磨唧唧,不情不愿的才爬起来出门去找。
顺着路一直走到村外的打麦场,影影绰绰的李二爷儿子就发现场地上好像躺着一个人,悄默声地走近了几步仔细一看。 呀,正是自己的老爹,而老爹身旁此时正围着一群刺猬。
那些刺猬两只前爪并在身前,举头望向天空,皎白的月亮好像是在齐齐的拜月。李二爷的儿子见此情形,好悬没被吓傻了,呆愣愣地立在原地,眼瞅着随着刺猬们一呼一吸,李二爷身上就飘出了青黄色的烟雾,几下就被刺猬们给吸光了。
李二爷儿子想别再是刺猬是吸老爹的魂魄啊,于是壮起胆子大喊一声就冲了过去。
听到动静那些刺猬们也并没有因为李二爷儿子的突然到来而害怕,反而更淡定地一口一口吸着那青黄色的烟雾。
这下可给李二爷儿子急坏了,想救他爹又不敢,他看出这刺猬不是一般的刺猬。不救吧,躺在地上的又是自己的亲爹。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时,这几个刺猬好像吸饱了,转身慢慢地向打麦场外面爬去,只留下昏迷在地的李二爷。
儿子赶忙把老爹背回去,到家给喂了碗水这才悠悠转醒,儿子就说:“咋整的爹啊,你咋躺在场上了?我赶过去的时候,一群刺猬正围着你吸你的魂魄呢,要是晚去会儿我都不敢想了,明天我就到村里说这事,得把那些作妖的刺猬抓到全整死。”
李二爷是一脸懵啊,迷迷糊糊的也记不太清刚才发生了什么,慢慢的就睡过去了。
可第二天醒来时发现,神清气爽,特别有精神头儿,也不咳嗽也不喘了。昨晚的事一下子都想起来了,也明白了原来刺猬们不是在害他,而是在给他治病。
于是就告诉儿子,以后这事就烂在肚子里,谁也不许往外说。后来李二爷在夜里又去过几次大卖场,他想当面感谢一下那些白仙儿,可自打那以后啊,他是一次刺猬也没遇到过。
这应该就是白仙在修行时碰巧遇到了李二爷来“捣乱”,但它们并没有因为李二爷打扰了它们的修行而迁怒于他,反而看出李二爷身体有病,给他治病。这说明正经仙家不会轻易和人过不去,反而治病救人也是它们修行路上的一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