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薛贵的战报,李亨顿时喜笑颜开。
昨天晚上,薛贵率领三百骑兵,在华阴郡以西连续杀了三阵,一共杀了一百多名叛军斥候,而己方无一伤亡。
初战大捷,这是一个不错的征兆。
他连看了两遍之后,对着鱼朝恩感慨道:“这高适善于用兵,名不虚传哪!”
在历史上,既会写诗又会打仗的人很少,知名的就那么几个。祖师爷是曹操,唐朝有一个高适,宋朝有一个辛弃疾。
岳飞不以诗名着称于世,王阳明也是如此。
上下两千年,诗人将领就这么三个,而高适就在自己身边,李若愚觉得,这是自己的幸运。
“太子爷,奴婢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鱼朝恩见李亨很高兴,开口说道。
“你说说看。”李亨随口应道。
“高侍御统领七千兵马,守着全城最重要的防线……”鱼朝恩欲言又止。
“怎么?你有什么想法?”李亨抬眼问道。
鱼朝恩躬身说道:“不是奴婢有什么想法,而是……这个侍御史的官品,是不是太小了一点?奴婢觉得,是不是有些不匹配?”
说完,鱼朝恩抬起头,偷看了李亨一眼。
“原来你是为高适说情来了。”李亨笑着说道。
“太子爷,这完全是奴婢个人的意思。”鱼朝恩小心地说道。
“本宫也没说你勾结将领啊,别那么紧张。”李亨说道。他今天心情好,而且又特别喜欢高适,没有生气的道理。
“你觉得,给高适升一个什么官比较好?”李亨又问道。
“这个得太子爷自己定夺,奴婢哪敢说那么多,还不得割舌头打屁股。”鱼朝恩说道。
“好你个油嘴滑舌,本宫这就叫人来割掉你的舌头,免得日后搬弄是非。”李亨说完,笑了。
“鱼朝恩,本宫给他加一个正六品下的文散官,以承议郎行侍御史,怎么样?”过了一会,李亨问道。
侍御史是从六品下,承议郎是正六品下,相当于连升两级。而且,侍御史的宪衔还保留着。
小胜一场,就给他连升两级,已经算是很可以了。若是升得太快,往后立了大功,很快就会升无可升。
晚清时期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湘军打下太平天国之后,副将和总兵以上军衔获得者超过六千人。
更为可笑的是,曾国藩身边的亲兵,军衔往往都是副将,甚至还有一些是总兵。
一个大头兵,挂着少将或中将的军衔,却干着警卫员的活,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这样的尴尬,绝对不能在自己身边出现。
“太子爷英明!”鱼朝恩满脸堆笑,躬身行礼,恨不得将脑袋贴到地面上。
“太子爷如此安排,既嘉奖了有功者,又拿捏好了晋升的分寸,高侍御一定会感激涕零,肝脑涂地。”
鱼朝恩一边说着,一边偷眼看李亨的神色,确保自己这番马屁拍得恰到好处。
“油腔滑调。”李亨淡淡地说,“记得知会吏部一声。”
“奴婢遵命。”见李亨很受用,鱼朝恩心里更有底了。
“李辅国到哪里了?”李亨信口说道。按时间推算,李辅国已经走了八九天了。
长安城最终能不能守住,就看郭子仪能不能及时赶到。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奴婢估摸着,李公公此时应该已经到北都了。”鱼朝恩略作思考,轻声说道。
李亨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他忽然想到,根据历史记载,此时的郭子仪应该在河北作战!
天!从井陉到北都,少说也有五六百里,而且要穿越太行山。李辅国单枪匹马自然不成问题,但大军通过就困难了。
而且,从北都到长安,中间要经过河东郡。此时,河东郡已经成了敌占区,郭子仪大军又该如何突破呢?
若是从北都直接往西,那就要穿过吕梁山区。不仅时间上来不及,而且,等大军到达长安城下,早就成了疲惫之师,又如何与以逸待劳的叛军开仗呢?
……
此时,经过两天的拼命奔跑,李辅国一行十余人终于到了鹿泉。郭子仪的帅帐,就设置在鹿泉。
此时,鹿泉县已改为获鹿县,取抓获安禄山之意。
当然,其所在的常山郡也已改为平山郡,意思就是平定安禄山之乱。
不过,也就是李隆基这么叫而已,大家习惯上还是叫常山郡鹿泉县。
来到大营门口,李辅国跟卫兵说道:“请速速禀报郭元帅,就说太子府李辅国求见!”
此时,郭子仪正在和李光弼站在地图面前,探讨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听到李辅国求见的消息,两人大吃了一惊,不约而同地说道:“他怎么来了?”
两人赶紧走出帅帐,快步走到大营门口,只见李辅国蓬头垢面地站在夕阳中,看上去就像一个乞丐。
“李公公,您怎么来了?”郭子仪迎上去,双手抱拳问道。
“郭元帅,咱家奉太子之命,前来求援。”李辅国开门见山地说道。
郭子仪和李光弼对视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
原来,早在李辅国到来之前,他们就进行过探讨,朝廷肯定会让他们回援。
果不其然!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使者竟然是太子府的李辅国。
“李公公一路劳苦,里面请!”郭子仪十分恭敬地说道。
李辅国在郭李两位元帅的带领下进入帅帐。
见大营整洁,军士肃穆,李辅国不由得在心里感叹郭子仪治军有方。
三人坐下,一名亲兵捧上茶水。
“李公公,圣上可好?太子可好?”郭子仪一脸恭敬地问道。
“郭元帅,李副帅,万岁爷已经西巡,太子已经回到长安。”李辅国说道。
“啊?圣上西巡?去哪?”郭李二人惊呼道。
“万岁爷将巡幸益州。”李辅国将李隆基逃出长安,并在马嵬驿诛杀杨国忠,以及命太子返回长安的前因后果详细说了一遍。
郭李二人面面相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郭元帅,李副帅,太子爷手里就三四千人,加上城中兵马,恐怕不到一万,军情万分紧急!
这是太子爷给两位元帅的亲笔信。”李辅国说着,从怀里取出一封早已被汗水浸湿的信件。
“李公公,太子殿下可有调兵的符令?”读完书信,李光弼问道。
李辅国摇了摇头。
“没有调兵符令,让我们如何调兵?”李光弼不由得提高了嗓音。